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新四輕擴建衝擊健康?報告曝塑膠過剩代價,910萬人困在石化空汙下

全球石化產能是否早已過剩,台灣在此情境下為何仍推動高雄新四輕擴建?綠色和平提供。

|

《全球塑膠公約》今年談判再度破局,源頭減塑仍無共識。全球石化產能是否早已過剩,台灣在此情境下為何仍推動高雄新四輕擴建?將對環境與健康帶來什麼影響?

根據標普全球數據顯示,中國在2023年就占了全球石化產能增量的六成;美國也因頁岩氣繁榮而持續增產,導致聚乙烯等材料供應過剩。以乙烯為例,自2019年以來產能暴增4,200萬噸,但需求僅增加1400萬噸,供需落差直接引發價格下跌,全球產能利用率也從九成跌到82%以下,創下近40年新低。

回到台灣,《中華石油化學工業》2024年報告指出,台灣乙烯需求自2019年起持續下滑,2022年驟減21.8%,2023年再跌19.3%。需求疲弱造成產能利用率大幅下探,2022年僅82.9%,2023年更降至66.9%,比全球平均跌勢更嚴峻,凸顯生產過剩已成產業沉重負擔。

這些數據顯示出,台灣對於石化產業產能已過剩,不需要再增加產能。但行政院在2024年核准中油「高雄新四輕」乙烯擴建案,將塑膠主要原料產能從35萬噸擴增至100萬噸。綠色和平認為,無法理解政府在需求減少、產能過剩情況下,仍推動乙烯擴建投資,除了惡化供需外,更近一步造成空汙與健康問題。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191處石化設施遍布,全台七成居民受威脅

根據綠色和平近日發布的《塑膠未成形,汙染先擴散:台灣石化產業空汙人口暴露地圖》報告,全台共有191處石化生產設施,分布於13個縣市。統計顯示,約有910萬人居住在距離石化工廠5公里內的「高風險暴露區」,占全台人口將近四成;若將範圍擴大至10公里內的「擴大風險暴露區」,受影響人口更高達1572萬人,相當於全台七成居民。

根據美國環保署定義指出,石化生產設施周邊5公里範圍內為高風險暴露區,該區居民暴露於高濃度石化排放物的風險遠高於一般人口;至於10公里內的區域則屬擴大風險範圍,空氣中的有害汙染物濃度與健康風險明顯高於背景值。

「長期、重複暴露於多種空氣汙染物下,即使單一汙染物濃度偏低,但多種汙染物長期疊加,仍可能加重對健康的危害。」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指出,數百萬台灣民眾正長期承受比常態更嚴重的空汙威脅,其健康風險不容忽視。

以地區來看,高雄市是全台石化設施最密集的城市,共有50處工廠設置,其周邊5公里內的「高暴露風險區」人口約160萬人,為全台第三高。桃園市與台南市則緊追在後,各自擁有31處設施。

從受影響人口角度來看,桃園受影響人口約198萬人,為全台暴露人口最多的縣市;台南則有約158萬人生活在風險範圍內。這些數據凸顯南北主要工業重鎮都面臨嚴峻的空汙壓力。

2025台灣石化產業空汙人口曝露地圖研究報告

圖/台灣塑膠原料石化生產設施位置及周邊5公里空汙影響各縣市統計示意圖。綠色和平提供。

475萬脆弱族群呼吸亮紅燈,呼籲停止擴建新四輕

除了總人口暴露情況,報告也分析脆弱族群的分布,結果顯示,在高暴露風險區中,15歲以下兒童約有115萬人,65歲以上的年長者約159萬人,且共有4067處學校與養護機構座落於其中。若將範圍擴大至10公里內,兒童達193萬人,年長者多達282萬人,學校與養護機構則增加至7065處。

「石化汙染飄散在校園與養護機構,嚴重影響孩子與長者的呼吸安全。」張凱婷表達脆弱族群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綠色和平指出,台灣過去的研究數據已清楚顯示,住在石化工業區附近的居民健康風險顯著升高。以雲林縣台西、麥寮,以及高雄市的林園、楠梓、左營、仁武與大社等地區為例,長期暴露在石化排放物中的社區居民,罹患各類疾病的比例明顯偏高。

研究發現,這些地區居民不僅血液系統癌症(如白血病)、肺癌、胃癌與淋巴癌的發生率較高,呼吸系統疾病、腎功能異常的病例也更為普遍。甚至在嬰兒健康上,也出現早產與體重過輕的風險升高。

對此,綠色和平呼籲,政府應取消中油新四輕擴建案,避免健康風險進一步擴大,政府應建置石化社區脆弱族群經常聚集場域的空汙監測及健康風險評估機制,並建立資訊公開平臺,供民眾查詢監測數據、與健康風險評估結果,以作為推動環境健康政策的重要基礎。

圖/475萬脆弱族群呼吸亮紅燈,呼籲停止擴建新四輕。綠色和平提供。

曾文生曾說:汽油市場倒掛異象,石化擴產風險驟升

在半導體與AI需求推動下,石化產業再度成為焦點。台塑化董事長兼石化公會理事長曹明曾公開表示,隨著台積電高雄P1至P5廠投資推進,台灣必須透過中油的「新四輕」計畫更新老舊設備,以新廠與新製程支援高階應用,並兼顧減碳、循環經濟與高值化,確保原料自主。

曹明強調,石化產品涵蓋太陽能板、風機葉片、電池、人造纖維等關鍵材料,即便全球推動二氧化碳捕捉與利用(CCU),仍需依賴烯烴。中油四輕已運轉超過40年,遠超乙烯廠25年壽命,新四輕若啟動,將提升能源效率並減少汙染,成為智慧化與減碳標竿。

但另一方面,全球能源與石化市場正快速轉變,面對新四輕投資計畫,專家學者警告,若忽視產業趨勢與國際競爭力,貿然投入恐怕將陷入過剩與低值化的風險。過去曾擔任經濟部次長、現在是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2019年曾公開表示:「當全球往電動車方向發展,石油煉量可能逐步下降,台灣是否還需要新建大型裂解廠?」他指出,從財務與產業趨勢來看,全球市場已出現汽油價格低於原油的「倒掛」怪象,若台灣此刻貿然投資,恐怕難以抵禦全球產能過剩的風險。

時任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科長、現任台灣區塑膠原料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朱允方也強調:「乙烯應提升附加價值,不能再投入低價聚乙烯、聚丙烯的競爭。」他進一步指出,國際趨勢是減少汽柴油產出、增加石化原料利用,若推動新四輕,必須從國際競爭力檢視,而非僅憑國內需求。未來若台灣乙烯不足,仍可透過技術突破,將美國生產的乙烯以液態方式運輸,再轉化使用。

延伸閱讀:台積電魏哲家喊「綠電有多少買多少」!泓德、雲豹搶攻能源商機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