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資本透過各種生態服務為人類帶來效益,投資自然與將使資金流向有利於自然正向轉型的領域。示意圖。by freepik
當全球經濟論壇將「生物多樣性喪失」列為未來十年重大風險時,「自然資本」不再只是環保口號,而是影響投資、風險管理與企業韌性的關鍵要素。森林的固碳能力、濕地的防洪效益、蜜蜂的授粉服務,這些無形的生態系統服務,正逐漸被要求納入財務報表與決策模型中。然而,如何為這些「免費」的自然資產定價?企業又該如何衡量其營運對自然的依賴與衝擊?
投資自然不是遙遠的夢想,而是促使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礎
想像一下,有一間全年無休、不用付薪水的超級工廠,它能幫我們製造新鮮空氣、過濾乾淨水源、調節氣候,還能保護我們免受洪水侵襲。這間工廠,就是我們的「大自然」。
在經濟學中,我們把這些來自大自然的寶貴資產與服務,稱為「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森林不只是木材,它更是儲存二氧化碳的「碳匯銀行」;河流不只提供漁獲,它還是保護城市的「天然防洪壩」;土壤不只是泥土,它是孕育我們所有糧食的「生命搖籃」。
過去,我們的經濟模型只在乎工廠、機器等「生產資本」,卻常常忽略了這些大自然提供的「免費服務」。我們只計算砍下來的木頭值多少錢,卻忘了計算整片森林對氣候的貢獻值多少錢。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一篇在1997年發表的重要研究估算,全球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25兆美元!這數字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經濟價值遠超乎想像,只是長期被「漏算」了。
現在,隨著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危機越來越嚴重,我們終於意識到:地球的資源不是無限的提款機。當我們過度消耗自然資本,最終的代價還是得由人類自己承擔。
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為什麼幫大自然「算身價」這麼困難?我們又該如何克服挑戰,讓「投資自然」成為推動台灣經濟持續繁榮的基石?
幫大自然標價,為什麼這麼難?六個卡關的挑戰
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要把「自然資本」這個概念真正融入我們的經濟體系,還卡在六個大關卡:
1.一片森林到底值多少錢?
我們雖然知道大自然很重要,但要怎麼把它的價值,變成市場上可以交易的「價格」,大家還沒有共識。投資人手上缺乏有效的工具,去獎勵那些對自然友善的企業。整個市場的遊戲規則,仍然是鼓勵大家追求短期利潤,而不是長期的生態健康。
2.缺乏對大自然的監管和獎勵
現行的法規,很少對破壞自然的行為開罰,更少對保護自然的行為給予實質獎勵。這導致政府和企業雖然都想做點事,但步調卻很混亂。政府的環保政策,跟不上國際的保育目標;企業的永續報告,也缺乏一套統一的標準和監督機制。

3.數據與能力的挑戰
想要評估自然資本,就需要精準、一致的環境數據。但即使在台灣這樣生態豐富的地方,要長期蒐集這些資料都非常困難。從測量方法、指標設計到數據分析,都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和資源,而這方面的長期投資顯然不足。
4.企業面臨獨特的挑戰
對企業來說,要準確計算自家產品從原料到銷售,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多少影響、又有多依賴它,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更現實的是,那些努力保護自然的「模範生」企業,在市場上卻很少得到回報。當公司財務吃緊時,永續發展部門的預算,往往是第一個被砍掉的。
5.缺乏公私合作
政府和企業在自然保育議題上,像是兩個不同世界的玩家。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資料共享,甚至連會計帳目的定義都兜不攏。如果政府能得到企業端更真實的數據,就能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反之,企業也需要政府提供明確的指引,才能更有方向地前進。
6.政治和文化挑戰
相較於戰爭、通膨這些立即有感的危機,「自然流失」就像溫水煮青蛙,感覺緩慢又複雜,因此很難成為政治人物和企業領袖的首要任務。大家也擔心,一旦開始為自然標價,可能會讓水電、糧食等價格上漲,衝擊民生。數百年來的工業化思維,讓我們習慣了「經濟成長優先」,要扭轉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需要從教育、政策到金融規則,進行一場全面的文化革新。

讓錢流向大自然!10個聰明的金融解方
既然挑戰重重,我們該怎麼辦?世界經濟論壇提出了一份「金融解方」清單,目標是引導更多資金,投入對自然有益的項目。簡單來說,就是讓「做好事」也能變成「好生意」。
這裡介紹幾個關鍵工具:
1. 永續發展連結債券:將票面利率與企業或政府所有擁有自然相關之目標相掛鉤之商業債券。須留意的是,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的資金募集多用於一般性用途,因此募集資金的用途並不可成為強制之決定因素。
2. 專題債券:專題債券是可由政府或公司發行的金融工具,用於資助對環境和社會產生正向影響的專案,而在此處則主要用於自然相關之專案。
3. 永續連結貸款:將企業的自然正向表現視為績效指標與貸款條件(通常是利率)連結的融資方式靈活的債務。若企業達成預定的自然目標,就能獲得更優惠的貸款利率;若未達成,則維持原利率專題貸款。
4. 專題貸款:用於特定自然相關專案的貸款。
5. 影響力基金:投資於自然領域正面成果之基金,通常承擔著較高的風險或較長報酬之情況。
6. 自然資產公司:透過股權模式將自然之經濟價值轉化為一家新型企業,該公司則持有自然資產及其所產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7. 以自然抵換債務:透過推動森林復育、維護生態多樣性等措施,換取債務減免,其可投資部分包括債券和貸款。
8. 環境信用額度:可在義務性或自願性市場交易的環境效益憑證。目前生物多樣性信用逐漸被視為一項創新工具,有望改善自然保育的資金來源。這類信用是一種可量化、可驗證的憑證,代表某項保育或復育行動所帶來的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系服務的正向改善單位,例如水質淨化、授粉、氣候調節等功能。
9. 生態服務有價:由政府部門做為主要推動者,建立對農民、土地所有者和社區進行維護或恢復生態服務之特定獎勵機制。
10. 內部自然定價:類似於內部碳定價,企業可以透過制定該機制來評估對環境的影響,獎勵有利於自然的行動,並將環境風險納入財務決策。企業可使用影子價格或費用來考慮自然成本,積極投資在有助於生物多樣性並減少負面影響的自然專案。

台灣的下一步:打造一個更「綠」的經濟
了解了挑戰與解方,台灣該如何行動?這需要一場跨部門的「團隊合作」。
在這脈絡下,建議可以由國發會擔任總舵手,聯合金管會、審計部、農業部等關鍵部會,共同擘劃台灣的自然資本藍圖:
- 金管會可以建立「環境信用」的追蹤系統,並要求上市櫃公司開始揭露他們的「自然相關財務風險」,讓投資人知道哪些企業真正重視永續。
- 審計部在審核國家重大公共建設(例如一條公路、一座水庫)時,不應只看工程造價,更要將「自然損失的成本」納入評估。政府的施政績效,也該包含對自然的貢獻。
- 農業部可以帶頭制定「生態服務」的計價指南,讓農民保護田埂、維持生態的辛勞,能得到合理的經濟回報。
將「自然資本」納入經濟決策,不只是為了保護花草樹木,更是為了建立一個更有韌性、更永續的經濟體系。當我們開始看見並計算大自然的真正價值,我們才能做出更聰明的選擇,為自己,也為下一代,守護這片我們賴以維生的土地。
文:邱祈榮、陳冠婷;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