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樺加沙颱風外圍環流帶來豪雨讓花蓮馬路成河。民眾提供
▋樺加沙釀花蓮堰塞湖潰決14死,專家批政府延誤未建引水道
▋台南沙崙園區落腳草鴞棲地,兩兆產值讓500隻草鴞犧牲?
▋中油攜手玉山銀護海洋生態, 響應2030年「30×30」保育目標
▋工研院與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合作,共推低碳氫氨能源技術
▋節能標竿獎出爐!24家單位年省1.9億度電,AI與大數據成節電新引擎
樺加沙釀花蓮堰塞湖潰決14死,專家批政府延誤未建引水道
超級颱風「樺加沙」23日上午雖解除陸上警報,但外圍環流仍對國內造成影響。颱風已往中國沿岸及香港方向移動,依舊維持強烈等級。中央氣象署預報科科長林伯東指出,受太平洋高壓及南方氣流交會影響,南部大氣相當不穩定,短時間豪雨仍可能出現。
氣象觀測也顯示,樺加沙在最靠近台灣時威力達到巔峰。前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曾指出,當時強度甚至符合「超級颱風」標準。氣象署簡任技正伍婉華補充,這個颱風的發展過程與2018年「山竹」相似,快速增強的原因包括海水溫度偏高、風切作用微弱,加上大氣條件適合,使得颱風結構穩固而強勁。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然而,樺加沙雖未進入台灣陸地,但強降雨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在23日因雨量過大出現溢流,洪水挾帶大量土石衝入下游,導致多人傷亡。根據中央與地方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截至24日,已有14人喪生、逾百人一度失聯。光復鄉、鳳林鎮及萬榮鄉等地受災嚴重,共有3285人緊急撤離,收容安置人數逾400人。
基礎設施損毀狀況同樣驚人。馬太鞍溪橋遭洪流沖斷,台9線交通中斷,光復國中與地方產業中心也泡在水裡。許多居民回憶當時景象,直呼宛如「八八水災」小林村慘劇的翻版。
對於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事件,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的規模相當龐大,高度約200公尺、湖面面積達140公頃,滿水位時可蓄水近9100萬噸,相當於南化水庫的容量。他強調,與人工水庫不同,天然堰塞湖缺乏穩固設計,壩體鬆動脆弱,一旦溢流,水流會攜帶大量土石與泥沙,對下游破壞力極大。
李錫堤表示,921地震後雲林古坑也曾出現堰塞湖,當時政府立刻動工開設引水道,減少潰決危險;相比之下,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卻被擱置至今。他呼籲,這次災後重建不只要修復受損,更必須全面檢討防災策略,避免歷史悲劇再次發生。
台南沙崙園區落腳草鴞棲地,兩兆產值讓500隻草鴞犧牲?

國發會18日通過「南部科學園區沙崙生態科學園區籌設計畫」,將在台南高鐵站旁的沙崙農場開發約531公頃新園區。但這片農地長期是草鴞等稀有鳥類的重要棲息地,環團憂心「生態園區」恐成為開發的包裝。
國發會日前通過「南部科學園區沙崙生態科學園區籌設計畫」,在沙崙農場規劃531公頃新園區,計畫總經費達1227億元,由科學園區管理局分年編列支應。園區完工後,預估可創造年產值約2兆2437億元,並提供3萬5000個就業機會,被視為台灣半導體先進製程與IC設計的重要據點。
台南市長黃偉哲在臉書表示,這項爭取多年計畫將補足南科三期用地不足,並串聯周邊交通建設及軟體園區,打造完整的半導體生態鏈。
然而,這片預定地範圍牽涉到沙崙農場,作為長期牧草與農作區,也是台灣僅剩不到500隻族群的草鴞覓食與幼鳥練飛的關鍵環境。林務局在110年的調查就已指出,若大面積開發,將使草鴞主要活動範圍消失,進而衝擊當地生態與酪農牧草供應。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發會今年1月審查「台南市綠能產業園區」環評時,委員曾指出該區域林相完整、生態豐富,棲息有環頸雉、鳳頭蒼鷹等保育動物,若強行開發恐需移植逾1.8萬株樹木,不僅破壞生態,更可能加劇淹水風險。這些疑慮同樣適用於沙崙園區計畫。
針對外界批評,南科管理局回應將秉持「生態先行」原則,保留四成以上綠地,並在二仁溪一帶規劃草鴞補償棲地,參考其他園區經驗持續與學界、環團合作,盡量降低衝擊。不過,計畫仍需通過行政院核定與二階段環評,最快也要到2027年才能真正動工。
中油攜手玉山銀護海洋生態, 響應2030年「30×30」保育目標

中油23日與玉山銀行簽署「生物多樣性保育合作意向書」,宣布將結合產業與金融專業力量,共同推動自然保育與環境永續。簽署儀式由中油永續長、副總經理廖惠貞,以及玉山銀行永續長、資深副總經理張綸宇代表出席。
這項合作將延續中油多年來在營運場域的生態行動。例如興建觀塘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時,特別保留大面積藻礁,同時投入柴山多杯孔珊瑚保育與小燕鷗繁殖棲地復育。中油更成立全國首個「生態保育公益信託基金」,資助研究與實地保育計畫。
除此之外,在中油秉持「港區即保育區」理念下,推動永安珊瑚方舟保種計畫,以及在深澳港展開珊瑚監測。近期也盤點桃園、高雄煉油廠及石門、蘇澳供油中心等場域,進行海陸域調查與棲地營造,力求讓工業運作與生態保護並行。
同時,中油響應《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承諾推動「30X30」目標,即在2030年前保育全球30%陸域與海域。中油已向主管機關申請三處營運場域的OECMs(其他有效保育區或保育共生地)認證,審查結果預計年底公布。
廖惠貞強調,能源企業要邁向永續,不僅需要低碳轉型,更需與跨領域夥伴攜手合作,善用資金、技術與管理專業,擴大保育影響力。她指出,這次與金融業的合作,象徵企業實踐環境責任的重要里程碑。
工研院與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合作,共推低碳氫氨能源技術
工研院23日宣布,已與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mbH, FZJ)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低碳氫氨能源生產與應用上展開合作,研究重點包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計畫預定結合德國在氫能材料與系統的研究基礎,以及工研院在示範應用與產業鏈連結的經驗,並於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進行驗證,涵蓋綠氫儲能、氨轉氫及燃料電池等領域,並搭配微電網平台進行能源管理測試。
工研院於2024年已建置國內首座氫能應用示範平台,近20家國內外單位參與。今年則規劃建置100Nm³/h綠氨轉氫系統與200kW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發電系統,藉由實際場域驗證氫能在減碳方面的可行性,並觀察技術能否進一步走向商業應用。
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是歐洲主要的科研機構之一,長期投入氫能與燃料電池研究,並在政府支持下推動示範計畫,加速氫能技術朝產業化發展。這次與工研院合作,有助於將歐洲的研究成果與台灣的製造與示範能量結合,強化國際間的技術連結。
工研院表示,氫能在全球淨零轉型中被視為過渡能源之一,技術能否有效落實產業應用,將是未來觀察重點。此次合作也與工研院提出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方向相符,後續發展仍需視技術成熟度及產業需求而定。

節能標竿獎出爐!24家單位年省1.9億度電,AI與大數據成節電新引擎
經濟部23日公布今年「節能標竿獎」與「能源教育標竿獎」得主,共有24家企業與20所學校入選,入選單位一年合計省下1.9億度電,約等於4萬7千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減少13.9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360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吸碳量。
獲得金獎企業實際落實節能都整合AI與大數據科技應用,包括中鋼軋鋼一廠利用AI技術幫助控制爐溫和風壓,讓設備運轉更省能;漢翔航空發動機事業處建置水電氣監控系統,即時警示設備異常,減少能源浪費。
在電子產業,華邦電高雄廠一開始就把智慧節能設計納入廠區,例如燃燒智能轉換技術和能源大數據平台,能更精準調控用電。中小企業代表鼎霖國際則透過智慧倉儲與自動化搬運,打造「關燈工廠」,讓工廠在沒有照明和人力的情況下也能運作。
醫療方面,高雄長庚則使用AI控制空調、回收鍋爐廢熱,並導入智能藥品倉儲系統,讓醫院能源使用更有效率;臺北醫學大學則推動「綠色實驗室」認證,整合空調系統、導入雨水回收與電梯動能再利用,同時把永續教育納入課程。
在學校方面,臺北市興雅國小設計「光電E世代」課程,將節能觀念融入不同年級的學習,並延伸至家庭與社區;臺中市永安國小自編「創能、儲能及節能」教材,並串聯周邊學校共同推廣;高雄市大樹國小則持續更新節能設備,並結合問題導向教學與互動式展示空間,讓學生透過實際體驗思考能源議題;宜蘭縣員山國中則將自然、社會與語文課程結合能源主題,並公開成果供其他學校觀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