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7次會議(簡稱COP27)如火如荼進行中,替代性蛋白質能取代傳統肉品,成為減碳救星嗎?小國新加坡,在減碳與糧食安全考量下,決定搶當植物肉與培植肉研發重鎮。但由於近期許多同業發展失敗,新加坡業者有更多打破傳統「素肉」迷思的創新。
10月新加坡核可人工培育蛋白質的販售,成為世界首例。上個月底,世界頂尖的食品業者齊聚星國,參加亞太農業食品創新峰會(The Asia-Pacific agri-food innovation summit)。
新加坡已然成為亞洲,甚至世界領頭的替代性蛋白質研發中心,根據優質食品協會(The Good Food Institute)亞太分會的統計,新加坡境內至少有36間相關的研發公司,總計累積資本超過 2.13 億美元。
新創產業蜂擁而至這座東南亞小島上的原因,無非因為新加坡政府大力且積極地支持替代性蛋白質的發展,投入大量資金於相關的新創產業和硬體設施。南洋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項目主任 William Chen 教授表示,新加坡 90% 以上的食品依賴進口,國內農業用的土地面積不超過1%,這使其容易受到食物短缺和價格上漲的影響。
星國食品貿易夥伴超過170國,糧食安全性威脅加乘不穩定的國際局勢,可謂雪上加霜。因此,不難理解為何星國政府自2014年起便將國內糧食議題形容為燃眉之急,該國制定「30×30」戰略,希望2030前,國內能建立永續產能,自給至少30%的營養需求。
培植肉不佔用土地,減碳環保
培植肉(Cultured meat),意指並非由動物身上取得的肉類,而是透過生物工程,培養肌肉細胞而成。當畜產的來源不再是農場,而是實驗室和培養皿,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量和土地佔用面積都降低許多。
本月6日於埃及召開的COP27上,聯合國最新版全球氣候報告說明了採取行動的急迫性。全球均溫已比前工業化時代高出攝氏1.15度,過去八年是史上最熱時期,俄烏戰爭導致歐洲能源危機加劇,歐洲許多煤電廠重啟,美國則因歐洲市場需求有利可圖,重回增產化石燃料之路,減碳表現一落千丈,而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畜牧業就佔了六成,培植肉相比傳統肉品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則減少了八成,無疑是減碳良方。
然而,培植肉研發產業仍需克服諸多難題,生產技術尚未成熟,且成本過高,只要傳統肉品仍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消費者不會輕易買單培植肉,細胞農產品短時間內不會成為主流。
不是你想像中的「素肉」
除了培植肉,另一種蔚為風潮的替代性蛋白質也是新家坡許多新創產業的主要研發目標。今年4月,亞洲第一家植物肉鋪在新加坡開張,與常人既定印象中的「素肉」有所區別,植物肉強調環保與健康理念,並不只追求口感與口味上的擬真,藉由大豆、豌豆、鸚嘴豆等作為蛋白質來源,使植物肉的營養價值不遜於肉類。
根據優質食品協會統計,從 2020 到 2021 年,全球對替代性蛋白質的投資金額成長了60%,亞太地區的成長更高達92%,超越3億美元。然而,今年第一、二季度,植物肉第一股Beyond Meat連續兩個季度業績不如預期,股價從年初下跌了77%,該公司也接連傳出高階主管離職的新聞。
比爾蓋茲看好投資仍失敗
剖析植物肉產業動盪原因,除了整體通膨經濟環境不佳,最主要的還是民眾對植物肉品的認知尚不足,雖然近2年十分流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大力投資的Beyond Meat公司,還曾與麥當勞聯合推出McPlant漢堡,但仍未能轉虧為盈,植物肉相較傳統肉品的價格仍高出許多,在消費者眼中,植物肉的魅力相形失色。
但這並未阻止更多新創產業投入植物肉的研發和銷售,雖然Beyond Meat表現不亮眼,但整體人造肉產業仍充滿生機,未來可望越來越多競爭者出現,讓替代性蛋白質產品可與傳統肉價格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