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賣百萬個禮盒,70多年歷史聯華食(1231)勇奪食品廠首張「減碳標籤」,背後關鍵團隊「包材工程師」有何厲害?
「元本山,祝你美麗如山」「不是萬歲牌,我可是不吃的喔」,熟悉的廣告詞縈繞耳際,聯華食生產輕巧且美味的海苔、堅果,近年來成為民眾送禮首選。
而每年賣出百萬個禮盒的聯華食有個工作,堪稱食品包裝的靈魂人物,就是「包材工程師」。
有別於科技業的工程師只有單一工作,由研發處經理李瑞玲帶領食品專業的萬緖詮與化工專業的鄭竹均,3人各司其職,從禮盒前期的設計發想、中期的說明溝通以及後端的品保、生產,都得「參一腳」。
不僅如此,在董事長李開源的號召下,聯華食開始推動「綠色包材」,團隊同步思考減少包裝,從生產源頭就開始降低污染。
也因此,聯華食在2020年成為第一家獲得「減碳標籤」的上市食品公司。
禮盒還要裝馬克杯!包裝設計成關鍵
摺一痕、割一刀、開一個口,一張紙經過巧思,可以創造空間感並賦予固定產品的作用。這是擁有食品包裝設計經驗近20年的李瑞玲在農曆新年前6個月,每天絞盡腦汁的事情。
李瑞玲思考禮盒設計,鄭竹均著墨包裝材質,從品保部調到研發處的萬緖詮則以後端檢測的思維,過濾盒子的製造可行性。
和食物相比,禮盒的外盒與穩固產品的紙片顯得毫不起眼,消費者順手就丟到垃圾桶。不過,這些禮盒外包裝可是要經過專業設計、繁複工序與來回溝通,才能成形。
李瑞玲說,行銷團隊完成市場調查,提出當年度的禮盒販售品項,包材團隊就要開始搜集資訊,並嘗試製作上百種形狀、上百道摺痕的白盒,再從中精挑細選。
她以今年年節禮盒為例,其中一款萬歲牌禮盒除堅果產品、咖啡包,還要把易碎的馬克杯放進盒子裡,「真的是個大挑戰!」
團隊適切地在一張紙摺出3個空間,再割出恰到好處的凹槽,固定馬克杯的手把,還能支撐整體重量,看似簡單,卻是歷經多番嘗試,才如願以償。
此外,包材團隊近年來也推出各種創意,包括壓2下就能插放香條的中元拜拜箱,還有階梯式擺放空間,就算重摔,內容物還是能保持原狀。
人力需求拉警報,法規需求不能少
禮盒形狀定案了,包材團隊的工作還沒結束。年節禮盒的市場趨勢相異,無法透過單一機器或模型批次生產,必須仰賴「手工摺紙」。
但近來明顯缺工,包材團隊得和品保部門密集討論如何減少生產程序,以達最大化生產的目標。而聯華食今年年節總共推出40款禮盒,前後耗費半年,才完成發想、設計和生產等工作。
不僅要妥善放置禮盒的產品,包材團隊更要遵循「包裝體積比值『一』以下」的環保署限制產品過度包裝法規,材質也有制定必要空間係數,不符規定就要直接下架。
綠色包材發展有成,獲「減碳標籤」
除了禮盒的外包裝,包材工程師們還要「斤斤計較」接觸食品的內包裝。
相較電子產品包裝主要避免產品損壞,李瑞玲說,食品包裝最大壓力來自於保存期限,且各種食材保存條件不同,依據內容物而選擇的保護包材極其重要。
李瑞玲拍胸脯強調,包材團隊的使命,就是確保消費者無論在保存期限第一天還是最後一天拿到,產品品質都是一致的。
她以可樂果包裝為例,包材團隊設計多層塑膠材質,兼具防潮、防光、防氧化等功能,還要以台灣最高海拔的銷售通路位置,進行環境壓力及溫度測試,確保封口品質不會因此受影響。
包材工程師引領聯華食走向永續
鑽研食品包裝的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陳政雄說,食品包材在20世紀末開始重視環保生物降解性(Biodegradability),永續發展則是近年來重要的趨勢,包括石化材質的回收再利用或生物高分子材質(Bio-polymer)的開發。
順應潮流,聯華食近年積極發展「綠色包材」,由過去末端的「妥善處理」,逐漸改採「源頭減量」,同時推動易回收、低汙染、省能源的概念,並減少脫氧劑用量,以排氧保鮮替代。
聯華食2020年以元本山海苔的包裝,成為第一家獲得「減碳標籤」的上市食品公司,意即這項產品在5年內達3%以上的減碳量。
李瑞玲直言,為了確保產品品質,使用包材是必然的,「但如果沒有好好把關,每生產一包,就是為這個環境多製造一個垃圾。」
因此,她希望團隊成為公司的先行者,傳達逐步減少包裝用量的概念,又能維持產品克重數,「就算只減少5釐米,我們也要努力嘗試。」
李瑞玲、萬緖詮、鄭竹均不約而同地說,「包材工程師」這個工作很有使命感,她們期盼食品包裝可以擺脫「吃完就丟」的印象,就算丟了也要減少環境污染。
「包材會隨著人類的習慣改變,也要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李瑞玲有感而發地說,只要包裝更少一點、材質環保一些,就是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老牌食品廠透過包材工程師團隊,引領公司跨出創新思維與永續發展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