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暨CSR歷屆報導

2023《遠見》ESG企業永續獎揭曉!專注核心拚創新,打造ESG最佳行動方案

2023第19屆《遠見》ESG企業永續獎

台灣拚淨零,除了政策要明確,民間力量更不可少,企業扮演關鍵要角。信義房屋提供。

|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公布滿週年,《氣候變遷因應法》也修法完成,正式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台灣拚淨零,除了政策要明確,民間力量更不可少,企業扮演關鍵要角。

2005年《遠見》首創CSR企業社會責任獎,鑒於近年公私部門使用ESG與永續等詞已成新共識,自本屆起,更名為《遠見》ESG企業永續獎。今年共236件參賽,46件獲獎,獲獎率19.5%,每件獲獎案例都堪 稱是「最佳ESG行動方案」。

淨零目標不只是趨勢,更是標配,愈來愈多企業已能依不同產業,延伸核心專長、創新落實。你的企業跟上ESG大潮了嗎?趕快動起來!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公布滿週年,而台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也修法完成,正式將 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當淨零目標成為標配,從政府、企業到個人,「轉型淨零經濟、打造去碳社會」的共識無庸置疑。

台灣要淨零,除了政策要明確,民間力量更不可少,企業正扮演關鍵要角。然而,如何扎實穩健地落實環境(E)、社會(S)、公司治理(G)的永續發展之路,不能只是空口白話的「漂綠(Greenwashing)」「漂彩虹(SDGs)」,更需檢視關鍵的實際作為。

2023第19屆《遠見》ESG企業永續獎評選結果5月揭曉,《遠見》自2005年首創全球華人媒體之先,設立CSR企業社會責任獎,見證趨勢演進,一路將國際領先倡議的ESG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最前瞻概念與作法引入台灣社會。

19年來,《遠見》年年邀集產官學研專家與社會賢達籌組評審團,透過辦理獎項,促進良性競爭,亦持續報導獲獎企業實務作為,鼓舞企業見賢思齊,傳播正向影響力。

236件參賽、46件獲獎,獲獎率不到兩成

今年共收到236件參賽,最終46件獲獎(年度榮譽榜不計入),獲獎率19.5%。本屆競賽項目設「綜合績效」「傑出方案」兩大類。

「綜合績效」評量每一家企業的全方位ESG政策與實務,並以產業為區分,設有傳統產業、電子科技業、 金融保險業、服務業、電信暨資通訊業、以及外商共六組。「傑出方案」則依據不同主題進行評比,設有人才發展組、低碳營運組、環境友善組、教育推廣組、公益推動組、樂齡友善組、社會創新組共七組。每組依據參賽多寡、表現強弱有別,每組最終僅選出三至五家給獎,能獲選實屬不易。

圖/「綜合績效」評量每一家企業的全方位ESG政策與實務,並以產業為區分。玉山金控提供。

淨零目標已成標配,DEI關注度待加強

觀察本屆獲獎名單,以傑出方案七大組25件獲獎者(中小企業特別獎不計入)分析,服務業占16家、製造業占9家。這讓本屆38位來自產學界、NPO非營利組織的各方專家《遠見》評審團,略顯擔憂。他們發現,服務業對ESG的積極度及議題設定和創新,皆優 於製造業,期許製造業能讓外界看到製造業落實淨零轉型的決心。

其次,在25件傑出方案獲獎得主中,有24家為本土企業,僅1家外商。相較於早年,外商在永續領域常被視為國內企業學習仿效的對象,如今,本土企業已迎頭趕上。

去年,參賽的企業幾乎言必稱「綠電」,而今年論述主軸則轉談「淨零」,足以顯示「淨零」已成為企業新標配。不過評審指出,目前國外當紅的多元共融(DEI)議題,對本土企業來說,尚屬陌生,未來則需強化認知。

「diversity(多元化)絕對不只是在談性別!」就有評審提醒,當企業被問到多元包容文化,還只停留在不斷強調員工男女比例時,顯然對於「多元、平等、包容」還需要有更多理解與實踐。

延伸閱讀:什麼是 DEI?職場多元、平等、共融更有競爭力?

董監事薪酬與ESG績效,連結度偏低

而每年進行綜合績效評選,參賽企業都會回填的問卷,今年則從中有幾項觀察點。首先,81.8%受訪企業表示已設有女性董事,這已與國際趨勢接軌了。

金管會今年3月28日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內容,已明確提出將推動企業拉高女性董事比例。比如從今年起申請首次公開發行的公司,都應至少委任1名女性董事;到2025年若女性董事未達1/3,就需要在年報揭露原因及改善措施。

然而,目前僅34.1%企業表示有將董監事薪酬與ESG績效連結,則是評審認為台灣企業仍然不足的,期許企業能有更積極的作為。

延伸閱讀:上市櫃公司編制永續報告書了嗎?四成沒交、九成未與薪酬連結

內部碳定價,多數企業還沒準備好

近年討論度極高的碳定價議題,評選問卷也問到 「公司是否已有內部碳定價相關制度?」僅34.1%表示有、38.6%規劃中、27.3%暫無規劃。顯示,企業面對碳定價準備不足,令人憂心。 其中,今年決選會議上,有企業透露該公司內部碳價定為每公噸700元,卻被評審提問「會不會太少?」 畢竟,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TS)今年2月份一度創下每公噸100歐元(約新台幣3340元)的歷史新高價位,而專家指出,未來碳價只會愈來愈高,若台灣企業低估了碳價,將會折損減碳、低碳轉型的驅動力。

而亦有評審呼籲,「水定價」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重大課題。

摩根史丹利研究機構(Morgan Stanley Research)曾有報告指出,水資源可能是成因最複雜、解決成本也 最高的永續難題。因為水的影響層面,與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均有相關。

根據本屆參賽企業填答的問卷結果顯示,77.3%有盤查營運耗水量,70.5%有明確設定減量目標,但卻只有47.7%有建立廢水處理及回收系統。看看國內今年2月也已開徵大用戶耗水費。可以想見未來管理水資源的能力,將成為關鍵競爭力。

ESG風起雲湧的新時代,許多規則正在翻新蛻變。

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預計6月底發布新永續揭露準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於10月展開試行,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最快2024年就要實施;除了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漸增,繼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後,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也預計將於今年下半年發布正式框架。

隨著全球永續進程不斷向前,ESG必須持續再進化。 而一年一度的《遠見》ESG獎,透過表揚傑出典範,鼓舞企業共學共好,將加速台灣實踐淨零轉型。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