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呼應國際間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與農委會林務局合辦「2023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獎勵致力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企業與政府單位、學校,TAISE今年也首度舉辦「台灣生物多樣性獎」,共有12個單位獲獎。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提到,去年無論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會議(COP15),都強調維繫「生物多樣性」的急迫。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風險報告,「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是未來10年內最嚴重的全球風險第3名,僅次於「氣候行動失敗」與「極端天氣」。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更表示,全球超過100萬種物種瀕臨滅絕、75%的作物依賴動物授粉,全球一半GDP依賴自然資源、70%的抗癌藥物是源自天然或受自然啟發才產生的,一再顯示生物多樣性的健全與否,關係自然生態系能否正常運行,也影響人類社會仰賴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各方活動。
台灣保育生態不落人後,公私協力宣誓承諾
會後,TAISE與林務局合辦「2023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由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林澔貞、海洋委員會海保署長黃向文分別宣示我國陸域和海域生物多樣性發展藍圖與願景。
林澔貞指出,去年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通過「30 x 30」目標,即2030年前保護30%土地及海洋區域。台灣已訂定陸域受保護區域及「有效保育地」(OECMs,Other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具體推動期程與方向。
針對國際最新趨勢生物多樣性空間規劃藍圖部分,「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已指認全國尺度的生物多樣性熱點與關鍵區域,包括全台44個綠網關注區與45條保育軸帶,可以提供相關實務工作運用,同時也協助企業了解生產地周邊的生態資訊,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其空間規劃。
至於海洋生物多樣性方面,黃向文說明,海保署與各公私團體協力,從科學研究盤點、試行復育到建立制度,落實海洋保育管理。針對我國330處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藻礁等重要的海洋生態,分別提出保育計畫和維護方針,設立47處海洋保護區,促使海洋資源得到永續利用,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
回應國際趨勢,將持續劃設保護區,提升監測管理技術,兼顧尊重原住民與當地社區權利,鏈結在地團體參與海洋保育行動,同時鼓勵企業共同投入。另一方面,海保署也正推動《海洋保育法》,各界期盼在今年上半年(5月31日前)最後一次以「立法」為主的會期結束前,力拼《海保法》三讀。
企業結合核心專長,保育結果受肯定
2023台灣生物多樣性獎首次舉辦,由玉山金控、全聯實業、台灣中油與台泥公司抱回首屆營利事業組金獎;非營利事業組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以及花蓮縣政府摘金。另外,家福公司、日月光投控、和泰汽車、光林智能科技、東海大學與雲林科大也分別抱回銀獎、銅獎或創新獎鼓勵。
企業結合各自專長、領域,展現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成果。獲得營利事業組金獎之一的玉山金控,聚焦物種保育、棲地維護與環境永續三大主軸,支持有機農作、台灣黑熊、蝴蝶、海龜等物種保育。資深經理張清玉分享,玉山金善用核心本業,推動環境友善的金融方案,發揮金融影響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家園。
農委會主任秘書范美玲擔任頒獎人,她肯定企業及政府單位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她補充,農業部成立後,林務局將調整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也將升格成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期望串聯各方資源,讓台灣生物多樣性更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