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節能減碳促進產業轉型,新能源、新科技何以成為關鍵?

Kia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左起)、漢翔航空工業總經理馬萬鈞、台灣電力總經理王耀庭,以及主持人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黃菁慧攝

|

2023年遠見高峰會第四場專題論壇,以「新能源╳新科技 迎向高成長期」為題,由台師大教授葉欣誠、台電總經理王耀庭、漢翔航空工業總經理馬萬鈞、Kia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同台會談,探討塑造未來的新能源與新科技。

當前,氣候變化和能源供應不穩定,各國迫切尋找再生能源,諸如太陽能、風能、水能和生質能等,都已開始廣泛應用,藉以減少碳排放,降低傳統燃料的依賴度。

而AI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也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打開門戶,更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因此,2023年第23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的第四場論壇,就以「新能源 ╳ 新科技 迎向高成長期」為題,由台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主持,與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王耀庭、漢翔航空工業總經理馬萬鈞及Kia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同台,探討新能源與新科技如何塑造未來。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葉欣誠:傳統燃料成為未來10年嚴酷挑戰

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蘇義傑攝

「我們長期依賴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燃料,促進經濟發展,卻會成為未來10年的嚴酷挑戰。」葉欣誠開場便警示,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及《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確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國際能源總署(IEA)和台灣都提出淨零排放路徑,但要如何快速達成?就得以科技發展驅動各方面的轉型。

王耀庭:台電已轉型為能源公司

圖/台灣電力總經理王耀庭。蘇義傑攝

身為台灣的電力主管機關,王耀庭說,台電已轉型為「能源公司」,業務切割為三個區塊,包括發電、電網及控股。

王耀庭指出,台灣已有大量電力,由民間公司負責發電,例如太陽能民間業者供給全台10GW電力,「加上再生能源完全開放自由買賣,台電即使沒有民營化,發電端也已是民營化的結果。」

台電更和能源業者合作,共同達成2050年的淨零碳排。王耀庭對台電2.8萬名員工灌輸一個觀念:「我們要把2050年(淨零碳排)前的障礙全部打通。」

台電加速審查、推動數位化,例如,近期離岸風電業者推動企業簽署購售電合約(CPPA)遭遇難關,台電也與經濟部極力協助,一心加速淨零碳排。

至於用電,王耀庭認為台電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創造用電友善環境?」他說,就在論壇此時,台電也和交通部密切討論未來在國道服務區、交通要道節點布設充電樁,讓電動載具快速充電。

馬萬鈞:國機國造就是「逆全球化」

圖/漢翔航空工業總經理馬萬鈞。蘇義傑攝

航空業者漢翔製造飛機,也與電力及新能源息息相關。擔任40多年工程師的馬萬鈞提到,台灣人對國機國造、國防自主琅琅上口,「這兩件事就是徹頭徹尾的『逆全球化』。」漢翔要把飛機零件拉回台灣製造,促成國產供應鏈,避免受到國際情勢影響。

但馬萬鈞坦言,將供應鏈帶回台灣非常辛苦,他直言,台灣的工業基礎即便強大,但航空產業發展遠不及其他國家,「我們會做晶片、電腦,但放在飛機、飛彈上的晶片、電腦,實力不足。」

所以,漢翔要與同業一起推進產業發展。馬萬鈞說,漢翔已掌握軍用飛機系統權,也就是自行設計飛機,就能決定零件從何而來,才有助於把供應鏈拉回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國機國造。

「有人會問,漢翔怎麼談綠能?」馬萬鈞提到,漢翔正在做「影響力投資」,公司過去營收的50%是軍用飛機、40%是民用飛機,只有少量來自發電,但去年起,漢翔就把綠能發電的營收擴大到10%以上。

因為產生電力得靠「旋轉」,漢翔擁有製造發電機、引擎的技術,「飛機的發動機,是最會旋轉的東西!」馬萬鈞說,漢翔為台電通霄電廠建設6部發電機組,就是波音747的引擎,雖然目前只是製造零件,而非整機,但當技術完成,就有更多貢獻。

李昌益:台灣電動車發展有機會超越歐洲

圖/Kia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黃菁慧攝

談到綠能,許多人就會直覺想到電動車的高度發展。李昌益分享近期電動車發展的驅動力來自四點,包括節能減碳對電動車的貢獻、市場演變、電動車和傳統油車的差異,以及電動車品牌如何建立。

李昌益也提及,談到電動車,就不能忽略四個關鍵項目:電池技術、自動駕駛、物聯網及行駛過程(Mobility)。

以電池來說,李昌益不諱言,中國在疫情期間的電池發展,做到令人驚訝。至於自動駕駛得仰賴晶片與環境監控,並透過物聯網整合各種影音、娛樂,甚至ChatGPT,行駛過程中要做到安全駕駛,都是電動車的關鍵要素。

而中國電動車的高度發展不容忽視。李昌益提到,他今年4月前往上海車展,中國去年全球銷售168萬台的比亞迪(BYD),只賣11.5萬元人民幣,只要有手機號碼,就能將手機資料無痛轉移到汽車系統。

不過,李昌益對台灣很有信心,因為國家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原本就有晶片、系統等電動車基礎建設的國家,像是韓國、美國、台灣,發展速度絕對有機會超越歐洲車廠。」

造了電動車,也得賣出去,李昌益說,他從消費者的角度,歸納四項密切關注的重點:第一,電池效能、電源管理與充電樁布建;第二,和油車相比的消費者使用成本;第三,自動駕駛與安全規範;第四,電動車儲能設備。

李昌益強調,2027、2030年,將是兩個電動車發展的重要節點,因為歐盟規範全球車廠,若要出口產品至歐洲,必須減碳66%,「但目前很多車廠都過不了標準,必須油電混合或純電,不然就會有處罰,車款甚至要停用。」言下之意,減碳議題也會牽動電動車市場的銷售計畫與版圖。

延伸閱讀:拚出台達2050淨零路!周志宏:站在巨人肩上學視野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