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徵收即將上路,鋼鐵、水泥等大廠為了治癒「碳焦慮」,紛紛起身減碳,台泥(1101)、亞泥(1102)等水泥業龍頭都推出低碳建材;只不過,研發過程中付出的高額成本,也可能轉嫁到產品售價,難道「綠色通膨」即將爆發?
富邦產物保險總部大樓新建案,將由自家人「富邦建設」接手,這棟「起家厝從拆除、動土都落實減碳,大量減少廢棄物、噪音,預計2026年完工,蛻變為地上27樓、地下5樓商辦。富邦建設董事長宋良政提到,富邦集團2021年簽署了ESG倡議宣言,要達成各種低碳目標,所以富邦建設採用台泥(1101)最新的低碳建材,興建富邦產險的新大樓。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台泥新品,號稱全台最低碳水泥、混凝土
台泥是國內目前唯一同時取得環境部「碳標籤」及「減碳標籤」的水泥企業,全新產品「Total Climate系列」,號稱全台最低碳的水泥、混凝土。新產品石灰石水泥可減碳達15.4%,混凝土則有50%綠色配比,強度、耐久性同步優化。
台泥低碳研發中心資深副理張耀元指出,台泥的低碳建材使用鋼鐵、半導體產業大廠的廢渣、污泥等工業廢棄物,製成水泥、混凝土的燃燒過程,也改採營建業的木屑、SRF固體再生燃料,都能有效降低碳排。
近年來,台泥汲汲營營於減碳,董事長張安平強調,他一直在思考人類是否能和大自然共融,「現在我們是在跟未來借環境、跟子孫借原料」,因此,致力研發綠色產品,成了台泥當前的重要任務。
另一家水泥大廠亞泥(1102)今年也推出低碳水泥、混凝土,近期更採用循環經濟技術,透過水泥窯高溫的特性,將報廢回收的風機葉片,轉化為水泥製程所需的替代原料和燃料,堪稱台灣創舉。
減碳成本高,綠色通膨難避免?
台灣兩大水泥龍頭之所以研發低碳建材,是因為世界各國相繼開徵碳費、碳稅,台灣也不例外,2023年成立「碳權交易所」,接下來就要針對排碳量較大的鋼鐵、水泥、石化等業者課徵碳費。
只不過,政府收了這筆錢,很可能引發另一個令人憂心忡忡的現象——綠色通膨(Greenflation)。
所謂綠色通膨,是指全球推動綠色經濟、實施節能減碳的政策,以減碳服務與產品取代舊有模式時,推升原物料的價格,迫使企業「外部成本內部化」,甚至轉嫁給供應鏈與消費者。
面對綠色通膨,首當其衝的原物料業者無不想方設法減少碳排,為的就是少繳一些碳費,但減碳過程中付出的成本,同樣與日俱增,就連新任環境部長薛富盛也擔憂綠色通膨的發生,因此碳費可能考量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避免價格波動。
綠色建材當道,反成房價推手?
然而,綠色通膨的攻勢,可能比想像中還嚴重。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施納貝爾(Isabel Schnabel)就曾警告,綠色轉型是必要的,卻也會導致長時間的通膨。
據悉,國內營建業界對於綠色通膨早有心理準備,許多營造業者都說,只要碳費一收,「房價就漲定了!」這也呼應了大台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至亮10月底在「全球ESG不動產趨勢論壇」所說,建築業的綠能轉型,將加劇營建成本上漲。
王至亮認為,氣候變遷危害人類生活,建築業是高碳排產業,當然必須減碳,但以一棟透天厝為例,如果加上碳費、碳盤查以及採用綠建材,成本比過去增加200萬元,政府應以鼓勵代替懲罰,引導營建業者落實減碳。
至於房價的上漲是爆量還是緩升?國際超級房仲創辦人Zack(李昌鵬)月前接受《遠見ON AIR》訪問時提到,房價因政府收取碳費而即將「大漲」的傳聞是「標準話術」,碳費拉高原物料等建築成本,只是讓房屋總價部分占比調升,並不代表房價會「等比例」暴增。
無論房價上漲與否,高碳排產業全力減碳已成趨勢,而且鋼鐵、水泥、營建的供應鏈範圍廣泛,意即減碳必須打團體戰,許多政府單位明年也要規範公共工程的碳排標準,也就是說,低碳建築與低碳工程依然會成為市場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