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研究,人類所使用的資源已相當於1.75個地球。換言之,整個自然資本及生態系之總供給,仍需再多75%,才得以滿足人類需求。
有鑑於此,七大工業國集團(G7)於2021年就宣布將以《梅斯生物多樣性憲章》與《領導人對自然的承諾》為基礎,致力於2030年停止對自然環境的傷害。
然而,在2022年由196個國家所達成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也訴求到2030年全球應制止傷害與扭轉自然。上述兩項宣言的共同目標被稱為「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由此可見,國家、企業、投資者與消費者看待自然生態的重要性正在轉變。
自然正向成長為人類下一個五年目標
為了激勵更多參與者投入此行動,2023年9月6日全球有27個自然保育組織、企業或金融業者齊聚一堂,共同發起自然正向倡議(Nature Positive Initiative),旨在推動「自然正向」定義、完整性和使用層面之一致性,並為實踐對自然有益的成果做出更廣泛與長期的努力。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不過什麼是自然正向呢? 2030年達到自然正向成長(Nature positive by 2030)的目標,主要是意識到自然本身的重要性,由於自然是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過程(包含氣候、天氣水文與化學)的關鍵,同時生物多樣性也為人類提供一系列的自然惠益並且是人類福祉基礎。
因此我們須讓自然資源數量超過目前所需的數量,以防止人類的行為繼續跨越地球系統的危險臨界點。因此對於全球自然目標為以2020年為基準,到2030年物種、生態系與自然過程(natural process)的健康、豐富度、生物多樣性與韌性等方面開始有正向發展,並於2050年實現完全恢復(fully recovery)之目標。
在促進未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上,人類正處於關鍵之轉捩點,對於該採取何種行動為自然正向發展而努力,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本文綜整實踐自然正向成長之相關作法供政府與企業參考。
關鍵產業如何實踐自然正向成長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主席拉贊·阿爾·穆巴拉克(Razan Al Mubarak)於2023年6月對外宣稱「在追求淨零排放以及具韌性的未來,自然界並非僅是裝飾性的,而是一切的基礎」。顯然實現淨零排放與解決自然損失這兩者間正高度的牽動彼此,更是當前社會及企業的兩個優先處理議題。
此外,我們可從地球委員會(Earth Commission)發布之安全公正的地球系統邊界量化報告(Safe and just Earth system boundaries)中發現,研究人員們以跨系統的角度定義地球系統,其主要組成包含氣膠、氣候、地表水、地下水、自然生態系、磷、氮及功能完整性:
研究顯示在此評估架構下,除了氣膠系統尚未突破公正與安全界線外,其餘七個地球系統的表現皆已不在正常範圍內(如圖 ),因此我們急需對社會與全球經濟進行轉型,才能讓地球繼續支持人類福祉。
然而,儘管近年來各界不斷呼籲要保護大自然,若仔細觀察《財富》世界500強名單中,已有83%企業制定氣候變遷目標,不過卻僅有5%的公司訂定避免生物多樣性喪失目標、開始評估企業營運對自然之負面影響,甚至只有不到1%的公司了解自然風險對於自身的影響。很顯然,我們做的還是不夠多。
循此,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與奧緯諮詢(Oliver Wyman)公司則共同發布一系列報告,首要提供優先行動建議給化學工業部門、家庭與個人照護產品部門,以及水泥與混泥土部門,以減輕與自然相關之風險並提出跨域價值鏈的發展機會。
以下針對三個不同產業部門的優先行動加以說明:
一、化學工業部門
全球化學品每年銷售總額約4兆美元,為全球95%的工業製品提供必要材料。就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言,它也是工業部門中能源使用居冠以及排放第三大的子部門。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持續上升的自然風險:為什麼危機席捲大自然對企業和經濟至關重要(Nature Risk Rising: Why the Crisis Engulfing Nature Matters for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報告,提到化學工業總附加價值有50%以上的供應鏈,高度或中度依賴於自然資本與服務,例如:水資源、礦物與石化資源和動植物等。
因此,化學工業部門有義務為自然正向成長與淨零排放做出貢獻。建議可透過:
(1)提高製程效率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2)改善水資源管理
(3)負責任地取用資源
(4)支持自然保護與復育
(5)擴大循環利用與產品創新及對客戶進行教育訓練
以期在2030年,讓該部門可每年創造3,200億美元之附加價值。
二、家庭與個人照護產品部門
家庭與個人照護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核心,該部門所生產的商品幾乎有機會接觸到全球的消費者,因此民生消費品公司在促進社會進步面向,扮演著重要角色。
然而該部門行業運作與發展則依賴許多環境資本與生態系服務,其中以淡水資源最為關鍵。不僅如此消費品產業對大自然之影響有90%以上來自其供應鏈,例如:化妝品產業每年約留下1,200 億個包裝盒,且而化妝品與洗滌劑成分中常見的棕櫚油,占全球2000年至2018年森林砍伐總量之7%。
因此製造商須於產品採購與設計中,就開始採取對於自然有益之相關作法。建議可藉由:
(1)改善水資源管理
(2)負責任地取用水資源
(3)影響客戶於產品使用與廢棄物處理之行動
(4)支持自然保護與復育
(5)擴大循環利用與產品創新
如此一來,就有機會因導入自然正向成長經濟模式,為該部門於2030年創造620億美元的附加價值。
三、水泥與混凝土部門
水泥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是進行建築工程的重要材料之一,更是世界上僅次於水資源的第二大消費資源,甚至沒有替代品。
根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時全球將有約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因此可預期未來混凝土的產量將持續擴增,以滿足住宅與商業建築及公共基礎建設需求。不過,該部門之溫室氣體排放占整體排放量的7%~8%、占全球工業用水量之9%或全球總用水量的1.7%。
此外,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在2019年全球評估報告也指出,水泥與混凝土產業為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之驅動要素之一,例如水和其他資源的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干擾生態系、空氣汙染及溫室氣體排放等。
隨著世界逐漸走向自然正向成長與淨零經濟,該部門需採用更永續的做法以減輕對地球環境之傷害。循此,呼籲全球之水泥與混凝土公司應:
(1)改善整體價值鏈之水資源管理
(2)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其他空氣汙染排放物
(3)持續並強化回收利用、復育與生物多樣性管理
(4)擴大整個價值鏈之循環利用
(5)加速創新,支持向自然正向轉型
若持續執行上述之建議,該部門到2030年則可節省440億美元之成本。
至於該如何自然正向成果則可透過量化自然過程(natural process)、生態系與物種的維持與改善來衡量,在自然過程方面可檢視的指標為水文完整性、沉積物運送與河口之完整性、遷移模式、碳封存與儲存、潮汐完整性、自然火災狀況,以及植被覆蓋率。
生態系方面可觀察棲息地範圍、棲息地生態完整性及物種在生態系中之功能來判定。針對物種層面的評估可看物種範圍與豐富度、物種滅絕風險、遺傳多樣性維持與改善。希冀透過各行各業的行動,可讓上述指標的表現在2030年優於2020年。
2030年達自然正向成長需一同創造
總而言之,現階段我們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樣性消失與日益惡化之氣候緊急情況,不可否認的是大自然是協助我們實現氣候目標、確保經濟成長與社會繁榮的最佳盟友。對此,建議各產業部門的經營者開始進行自身營運與自然相關依賴與影響程度、風險及機會評估,並根據其結果來採取復育等作為,創造一個具韌性且永續的自然生態與地球系統,共同為2030自然正向成長、2050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願景作出貢獻。
文:邱祈榮、陳冠婷;本文章為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