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極端氣候變遷、貧富差距加劇,以及社會平權等問題日益嚴重,喚起各界關注「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推動相關國際環保法規和倡議。
- 金管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163家資本額超過百億元的上市櫃公司、45家鋼鐵及水泥業者,從2023年開始需在年報揭露碳盤查資訊
- 綠色轉型是系統性工程,可分為六種變革面向:願景、文化、結構、策略、人員、科技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國際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IEMBA)執行長古永嘉,針對國際間的永續發展浪潮,提出他的長期觀察。
2015年,聯合國發展高峰會提出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以SDGs作為各國或組織在2015年至2030年,達成「永續發展」的指導目標與方向。進一步希望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Net Zero)。
歐盟執行委員會在2019年提出「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希望在2030年達成減碳55%的目標,在2050年使歐洲完成淨零碳排。
焦點回到台灣的金管會,在2020年啟動「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並推動39項具體措施以落實與推廣永續發展相關活動。
歐盟也在2021年宣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2023年即將陸續啟動,第一波針對水泥、鋼鐵、肥料、鋁與電力等五大高碳排產業進行相關管制。CBAM預計在2026年正式實施,「對外銷歐盟的企業而言,碳稅無疑是額外增加的費用,絕對需要及早因應,」古永嘉提醒。
「碳」卡關,考驗企業生存力
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要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台灣也是其中之一。
影響所及,金管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已要求163家資本額超過百億元的上市櫃公司、45家鋼鐵及水泥業者,從2023年開始需要在年報揭露碳盤查資訊。
他強調,「企業在面對永續這關一定要過得去,因為這攸關企業生存力,」舉例來說,歐盟CBAM於2023年上路,在五大高碳排產業等248項產品中,台灣就包含212項。
此外,古永嘉引用2021年公布《零碳倒數》(Carbon Dated)調查,有近8成跨國企業在2025年前,將停止與未完成綠色轉型的供應商的合作。
「台灣企業面臨極大的減碳壓力,推動綠色轉型勢在必行」,古永嘉表示,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經濟體,絕對不可等閒視之。
六大面向啟動變革,要有15年以上的長期策略
但危機也是轉機,「綠色商機」應運而生。
古永嘉分享多個實際案例,像是快時尚巨頭的H&M,發起「全球舊衣回收計畫」,建構起低成本的二手衣循環經濟模式。
在農業,也有「綠色轉型」。像是魚菜共生、氣霧耕,或是在種植蔬菜與花朵時,控制各種環境條件,使用處理過的回收水來灌溉,並利用太陽能發電來提供農場電力等。
隨著淨零碳排的風潮,將會迫使產業不得不進行綠色轉型。如果企業不進行綠色轉型,就會流失競爭力。
因此,古永嘉強調,綠色轉型是系統性的工程,要從多面向啟動變革。他解釋,綠色轉型可分為六種變革面向,包含願景、文化、結構、策略、人員,以及科技。
首先「願景變革」為首要之務。企業當中的管理團隊,又稱為火星團隊(最核心、最高層的管理團隊),需要凝聚核心的共識、訂定企業長程目標和團隊核心價值。
綠色轉型的最終目標是要「提升組織永續績效、達成永續發展」,因此他最後提醒,企業得要制定至少15年以上的長期目標。唯有長遠策略,方能永續。
本文摘錄自《臺北大學X遠見ESG企業領袖講堂:ESG從觀念到實踐》課程重點內容
《遠見》自2021年底,開啟「ESG企業領袖講堂系列」,與國內多家大學共推課程,協助企業培養走向淨零路上的關鍵知能與實戰能力。講堂開辦至今,班班額滿。為傳遞進步觀念,特別取得授課教師同意,將課程內容精華,集結成文。
★鎖定《ESG遠見》,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