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暨CSR歷屆報導

科技業表現最亮眼 四成企業嘗試能源轉型

2016《遠見》CSR年度大調查
科技業表現最亮眼 四成企業嘗試能源轉型

友達光電提供

|

一年一度的《遠見》CSR年度大調查,從策略規劃、組織架構、資訊揭露、員工關懷、社會績效、與環境績效等,多方面盤點企業CSR實力,是每年檢視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的一份重要成績單。

跨業比較:電子科技業表現最佳 其次金融業

觀察第12屆《遠見》CSR調查結果,與國際供應鏈密切互動的「電子科技業」,仍是表現最佳族群,不僅產業平均分數跨越80分,更在2016台灣CSR前40強榜單,一口氣囊括四成名額。

表現次佳的是「金融業」,產業平均分數(74.9分),超越整體平均值(72.4分),在「企業治理」面向的得分,甚至高過電子科技業。

過去十幾年來,金融業陸續發生貪婪道德風險,2008年的華爾街甚至引爆世界金融危機。近幾年來,不少台灣金融公司邁向改革,過去鮮少人提及的赤道原則、責任投資、普惠金融等概念,現在幾乎出現在每家金融業的CSR報告資料中。

相較之下,表現最差的仍是「傳產製造業」,不但平均分數最低(67.2分),未回覆《遠見》問卷的家數也最多。

除了產業的差別,《遠見》CSR問卷調查,也發現一些趨勢。

資訊揭露:發布以網路、年報為大宗

首先,企業大多如何揭露CSR相關資訊?

多達96.9%回答以「網路」為主要管道,較上屆(94%)增加。其次為發表各種「年報」(81.4%),也比去年勁揚超過14個百分點,顯然和受到政府法令約束有關。

接著問企業,推動CSR有哪些好處?「提升形象」是最高效益,「因應風險」也有明顯成長。值得注意的是,本屆新增選項「強化內部管理」,一口氣竄上第二名(49.5%),甚至比「提高員工認同感」(43.3%)還高。困難方面,仍有近六成企業覺得是「難以評估效益」,不過「缺乏獎勵」(26.8%)與「成本太高」(24.7%)兩個選項,今年都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值得注意。

職場議題:調薪積極度下滑 女主管比率驟降

去年首次問到的薪資表現,今年仍有近半參賽企業表示,自家平均薪資優於同業。

有趣的是,比較兩年來的變化,無論調薪次數、加薪幅度、或優於同業的薪資幅度等數據,今年得出的平均值皆不如去年。

似乎面對加薪的社會壓力逐漸退去後,企業調薪的積極度也下滑。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職場議題,是女性管理階層的比率,從去年的三成以上,驟降至18.2%。

本屆更首次提問:女性薪資約為同職位男性多少比例?

雖有企業表示女性薪酬大可超越男性,但根據所有企業回覆數據加總計算,最後得出女性僅約男性職員薪酬的95%。

社會參與:扶弱活動最多 社企互動仍偏低

問過去一年曾從事過哪些社會公益活動?前五名依序為:「扶助弱勢族群」(89.7%)、「推廣教育藝文」(82.5%)、「回饋社區鄰里」(81.4%)、「發起慈善捐贈」(80.4%)、「推動生態保育」(64.9%),跟上屆差異不大。

然而,問企業有哪些CSR外部合作單位?「公益團體」與「學校單位」仍是前兩名,近年興起的新型態「社會企業」,企業願意合作的比例卻由上屆的37.2%,降至本屆的28.3%。

主張以商業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的社企模式,到底能不能結合企業投入CSR的潮流?頗耐人尋味。

綠色作為:多數企業忽略低碳交通問題

跟環保有關的題目,一向是各種CSR評鑑的主要項目,也是現階段最能量化的指標。但是在各種友善環境的綠色作為中,還是有幾個常被忽略的地方。

這兩年,問企業如何在生產服務過程中實踐環保?或如何在內部推動自主環保?填選比例最低的項目,同樣都是「綠色運輸」。

不僅《遠見》調查有這樣的發現,研究全台近400份CSR報告書的CSROne永續報告平台副理李振北也表示,相較綠色設計、生產、採購等熱門領域,去年僅約1/4企業投入綠色運輸,以「航空和運輸業」最積極。

事實上,從綠色配銷、物流體系、到員工差勤等低碳交通,絕大多數企業都有改善空間。

節能減碳:多數仍持觀望 習慣法令強制

2015年底第21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1)問世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被視為啟動21世紀氣候革命的重要里程碑。但從這兩年的問卷調查卻發現,多數台灣企業對於節能減碳仍在觀望。

比方,詢問企業有無盤查溫室氣體排放量?回答「有、且經第三方獨立機構查證」的比率,從44.8%略減至43.3%,回答「有、但未經查證」的比例,反倒從32.8%升至39.2%。

同樣的,如果問企業今年有無具體減碳計畫與目標?

回答「有具體目標」者,從67.2%降到60.9%,反而是回答「有,但未訂減量目標」的比例,從23.9%提高到39.1%。

這種情況似乎表示,即便各界一再呼籲企業回應氣候變遷,但對多數主事者來說,仍習慣等待具強制力的法令,或寧可默默準備,也不願公開具體行動和數據。

而針對台灣即將面臨的「能源大限」,今年《遠見》也特地新增關於再生能源的問題。

有35.1%的企業表示,曾經在2014年嘗試自產再生能源或綠色電力,另外13.4%有對外採購綠能的動作。

合計超過四成,有上述兩項動作之一,顯見大家對能源議題都在鴨子划水、默默準備。

CSR內化:八成企業由各部門分工執行

統計所有訂出具體減碳與節能目標的回覆數據,可算出積極參與CSR評鑑的企業,2016年有平均減碳5.12%及節能3.2%的企圖心。

不少專家都強調,若要真正將CSR內化為營運策略,必須將CSR連結內部考核指標或薪酬制度。

可是,當問及如何將環境績效融入內部管考系統?近八成企業回答「由各部門分工執行」,其後分別是「透過競賽」(44.3%)與「將之視為成本數據」(41.2%),只有三成出頭,把環境績效列為高層主管的績效指標。

頤德國際總經理嚴德芬解釋,這反映多數企業仍將CSR視為「風險」,而非「機會」。根據CSROne永續報告平台研究,目前只有8%的台灣企業,主動揭露CSR與主管薪酬及考核的關聯性。

推動特色:製造業重溝通 金融業落實責任投資

最後觀察不同產業的CSR推動特色,比較前後兩屆,有幾個有趣發現。

首先看製造業(包括傳產與電子科技業),去年超過八成皆回答「將環保列為供應商採購標準」,其次為「開發節能減碳產品」。今年名列前茅的選項,分別是「制定各項環保目標」與「主動揭露排碳與排汙狀況」,連去年回答比例不到三成的「積極與外部團體對話」,都翻了兩倍多,揚升到63%,可見該產業愈來愈重視社會溝通。

相較之下,服務業的變動幅度比較小,除了「加強採購綠能產品」,今年有更多企業願意「開發環境友善服務」,希望把綠色行銷口號,轉為消費者摸得到、用得著的商品或服務。

至於金融業最大的變化,則近六成開始將CSR視為「融資放款的考量條件」,比去年上升逾12個百分點,逐步落實「責任投資」概念。

種種跡象可看出,CSR在台灣逐漸脫離「喊口號」,接下來,如何落實才是重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