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台灣糧食自給率創18年新低,國人吃米10年少3公斤
▋經濟部訂企業節電新目標!大戶提高1.5%,預計四年減94.7億度電
▋台灣淪為塑膠垃圾場?環團報告:每年進口24萬噸廢塑膠
▋竹廷浮動風場通過環評!台灣離岸風電向深水域邁進
▋再添台灣新物種!南沙太平島發現「太平島紡錘鰕虎」
世界糧食日:台灣糧食自給率創18年新低,國人吃米10年少3公斤
10月16日為世界糧食日,根據農業部公布最新的「112年糧食供需年報」顯示,台灣糧食自給率持續下降,2023年跌至18年新低。主要原因在於穀類減產,尤其是水稻。禽流感和豬舍改建也影響了肉類產量。雖然水果消費略有增加,但整體而言,台灣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度仍持續上升。
「112年糧食供需年報」指出,112年以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為30.35%,創18年新低,與94年的30.19%相較變化不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穀類減產。尤其在水稻方面。112年嘉南平原停灌導致水稻減產10.7萬公噸,使穀類糧食自給率從111年的26.6%下降至25.5%。
肉類糧食自給率也因禽流感及豬舍升級改建而減少,從111年的73.5%降至112年的70.8%。雖然蔬菜類糧食自給率從111年的85%降至81.9%,但因其熱量較低,影響有限。水果類自給率則增加0.8%。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此外,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米和麵食的消費量逐年下降。台灣人均食米量減少,112年為42.07公斤,較111年減少約0.91公斤,但與102年44.9575公斤相比,10年減少近3公斤食米量。;而小麥的消費量降幅不如米,每人112年的食用量為36.21公斤。
相對地,肉類消費量在健身風潮下增加,豬、牛、羊及家禽的食用量從102年的71.63公斤增至112年的87.19公斤,顯示出低碳水、高蛋白飲食的趨勢。
經濟部訂企業節電新目標!大戶提高1.5%,預計四年減94.7億度電
行政院在8月宣布啟動深度節能計畫。為達成此計畫目標,經濟部在14日正式預告「中華民國114年至117年能源用戶訂定節約能源目標及執行計畫規定」草案,針對企業用戶依用電容量設定1%至1.5%節電目標,國營事業目標提高至1.5%。草案強調以「全公司」為單位進行管理,預期四年內可再節電94.7億度。
經濟部統計顯示,台灣大企業在過去幾年已經成功節省了234.36億度電,平均每年節電率達1.46%。新的草案根據企業契約用電容量,設定不同的節電目標。契約用電容量在801到10,000瓩的企業,年度節電目標定為1%。企業若用電容量超過10,000瓩,目標則提高到1.5%。此外,國營事業的年度節電目標也同樣調整為1.5%。預計在114年至117年間,所有大用戶將能再節省94.7億度的電力。
新草案與現行規範相比,經濟部更要求用電量較大的企業,未來4年內必須將節電目標擴大到整個公司。企業將來不僅要考慮總公司的用電,還必須將旗下所有分公司或工廠的用電都納入節電計畫中。這樣的做法有助於企業整合資源,制定更全面的節電策略,進而提高整體的節電成效。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當今許多企業的節電率已經超過1.5%,政府應該提高節電目標,並加強監督機制。例如,公開各企業的節電成績單,讓投資者了解企業節能成效,對於未達標企業增加壓力。此外,經濟部可結合《能源管理法》來修法,強化能源查核制度,並參考歐盟經驗,強制導入節能設備。
台灣淪為塑膠垃圾場?環團報告:每年進口24萬噸廢塑膠
隨著《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於11月底展開,長期關注廢塑膠問題的國際汙染物消除網絡(IPEN)與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環保團體共同於14日發布報告指出,2022年廢塑膠處理量高達278萬噸,較2018年增近一倍。台灣每年平均也從國外進口約24.4萬噸廢塑膠,許多是品質低劣、難以回收的雜質,不僅佔用現有焚化爐處理垃圾量,恐造成二次汙染。
報告指出,2022年台灣的廢塑膠處理量達到278萬噸,幾乎是2018年的兩倍。造成這一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過去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廢塑膠都是由中國處理,但隨著2018年中國實施海洋垃圾禁令,這些廢塑膠便轉向台灣和東南亞國家,導致台灣的廢塑膠進口量大幅上升。在2012至2023年間,台灣的廢塑膠進口量有所波動,平均為24.4萬噸,而在2018年曾達到高峰,進口量高達42.9萬噸。
台灣進口的廢塑膠主要來自日本、英國和荷蘭等國,以每公斤僅5元的低廉價格收購低品質的廢塑膠,其中部分被轉換為固體再生燃料(SRF)。近年來,台灣共查扣了123件違規進口的廢棄物,其中63件為廢塑膠,佔比超過一半。
另外,報告顯示,台灣的塑膠產業規模龐大,每年進口約1300萬噸的塑膠原料。然而,經過生產過程,最後只產出約1150萬噸的塑膠產品,意味著有約150萬噸的塑膠在生產過程中流失,可能透過廢氣、廢水等方式進入環境,造成汙染。此外,塑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也持續增加,加劇了廢棄物問題。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呼籲政府加強減塑政策,從源頭減少塑膠的使用,並完善回收體系。環境部對此回應,目前已禁止將進口廢塑膠用於生產固體再生燃料(SRF),並強調會持續改進回收系統,以應對不斷增加的塑膠廢棄物挑戰。
竹廷浮動風場通過環評!台灣離岸風電向深水域邁進
福廷綠能源(Flotation Energy)9日宣布,位於新竹外海的「竹廷浮動式離岸風電計畫」已通過環評。這項創新計畫將在新竹外海的181平方公里海域,建置一座能提供100萬戶家庭用電的大型離岸風電浮動式風場。透過浮動式風機技術,台灣的風電開發可擴展至台灣海峽更深海域,不再受限於淺水區。
「竹廷浮動式離岸風電計畫」選址於新竹外海,距離海岸線約22公里處。這個佔地181平方公里的風場,將透過60至85部大型風機,單機發電量範圍為14千瓦(MW)至20MW,產生高達1.2百萬千瓦(GW)的電力,足夠供應100萬戶家庭使用。
福廷綠能源技術專案總監陶林(Marcus Dowling)表示,竹廷計畫順利通過環評,是公司在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重要里程碑。他強調,公司將運用在英國和歐洲執行類似大型風場計畫的豐富經驗,結合台灣在地的優勢,共同推動竹廷計畫的成功。
再添台灣新物種!南沙太平島發現「太平島紡錘鰕虎」
國家海洋研究院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期在南沙太平島海域成功發現一種新的鰕虎科魚類,並命名為「太平島紡錘鰕虎」(Fusigobius taipinensis)。這一新物種的發現將於國際動物生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正式發表,進一步豐富了台灣的魚類物種庫。
「太平島紡錘鰕虎」是台灣海域第六種紡錘鰕虎,主要棲息在約20米深的珊瑚礁區。其成魚體長約3至6公分,身體透明並具有許多黃色小斑點,背鰭上有兩個小型黑色圓斑,與其他紡錘鰕虎相比有明顯的外觀差異。此物種的發現不僅顯示了該地區生物的多樣性,還突顯了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隱蔽特性。
鰕虎魚類種類繁多,全球已知超過2000種,台灣也超過260種。這次發現的「太平島紡錘鰕虎」是一種小型的底棲魚類,主要棲息在珊瑚礁的隱蔽處。研究團隊透過比對台灣及南海的魚類分類資料,運用形態學和分子證據,明確區隔與近緣種的差異,確認了這一新種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