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淨零轉型,台灣也訂出2030年減碳目標,要比基準年(2005年)減少24±1%,但這個數字不但遠遠落後聯合國估算的45%指標,更幾乎是已開發國家中的吊車尾,甚至落後鄰近的日韓近乎一半!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也是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2位顧問之一的簡又新指出,關鍵原因就是台灣不要核電。他也指出,社會對核電的支持與日俱增,連綠營支持者,挺核、廢核聲音已幾乎打平,特別是年輕世代,是最擁抱核能的族群,「這對各政黨來說,是可以參考的指標。」
「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是很有感的,90%以上都說YES,但有一個關鍵問題:僅個位數民眾了解台灣能源自給能力不足,2024年的民調已是歷年來最高的數字,也不過只有9.1%知道。」簡又新接受《遠見》專訪,緩緩道出20餘年能源政策在台灣紛紛擾擾的核心:社會認知不足,導致無法凝聚共識。
台灣減碳目標,已開發國家中吊車尾
而根據聯合國的估算,2030年全球需減碳45%,才能夠達成2050年碳排淨零的目標,各國也在這個基礎上制訂自己的2030年減碳目標,包括:英國減68%、德國65%、美國50~52%、日本46%、法國40%、韓國40%。相較之下,台灣24±1%的目標僅已開發國家的一半左右,目標相當「寬鬆」。
若以同在亞洲的日本、韓國進行比較,可發現3者間的落差,在於核能使用占比的多寡。台灣2030年預估的能源占比,再生能源30%、煤20%、天然氣50%;日本再生能源36~38%、核能20~21%、煤19%、天然氣20%;韓國再生能源21.6%、核能32.4%、煤19.7%、天然氣22.9%。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日本跟韓國之所以有那樣的減碳量,完全是因為有兩成以上的核電,所以台灣若要達到跟他們一樣的減碳量,若沒有核能,目前的狀況你根本做不到。」
台灣社會對核能接受度逐年上升
至於台灣社會目前對核能的接受度如何?簡又新指出,根據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長年進行的民調,社會對核能的接受度「逐年上升」,到了今年,有63.1%支持核能、23.1%不支持核能,兩者已有巨大落差。
而根據政黨傾向進行交叉分析,國民黨、民眾黨、無政黨偏好者,支持率分別為88.1%、69.8%、65.6%,皆高於平均值。特別是民進黨支持者的數字更加令人玩味,有45.2%反對核能,但挺核的綠營支持者也有44.3%,兩者幾乎打平。從年齡分布來看,18~29歲的年輕世代,對核能的支持度最高,達到70.8%。
除了70歲以上族群(僅50.2%),其他世代的支持率也都在六成以上,顯示社會對核能的態度,已出現重大轉變。
經濟、社會、環境,淨零三大難題
簡又新強調,淨零其實是永續的問題,背後必定牽涉經濟面、社會面、環境面,這3個面向。以經濟面來說,台灣是貿易大國,外銷佔GDP比重達六成以上,而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陸續上路,台灣若繼續不減碳,將重擊自身經濟競爭力。
再來是社會面,能源轉型過程,必定會導致社會上部分人失業,所以轉型要如何做到公正轉型?另外還有電價問題,台灣電價長期以來都低於成本價,虧損用全民納稅錢補貼,用電大戶「用越多賺越多」,不但無法永續,也牽涉到公平性問題。更不用說台灣在再生能源這條賽道上全力衝刺,但土地不夠,再生能源要再大幅增加有難度,也導致各地基層陸續出現抗爭。
此外,在環境面上,許多團體對各種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也都有不同的意見。牽一髮動全身,這三個面向的討論,長年來在台灣社會各執己見、無法達成共識,導致能源政策在爭吵了數十年,至今仍未休止。
台灣每年碳排量達2.8億噸,就算用相較各國的「低門檻」:2030年減少24±1%來減碳,難度也是非常大,因為從2005年到2022年這17年中,台灣減碳量也只有少少的1.7%,要在短短6年(2025至2030年)減少24%,其難度不亞於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
不靠核電難減碳,各國面對同樣難題
簡又新認為,台灣要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最大的問題不在技術面,而是社會沒有共識,「有人不喜歡核電、有人不喜歡太陽能跟風能,也有人不喜歡水利建設,反正每一項都有人不喜歡。」對於能源問題,他呼籲大家要很Humble(謙虛)來想這項問題。
特別是再生能源中的風能與光能,具波動性、間歇性的不穩定因素,不適合當作基載電力使用。例如澳洲一處電廠,今年就發生一起突發事故,完全沒風、沒太陽,導致風機跟太陽能板完全沒用,所幸澳洲很大,還有其他地方可以支援,「如果發生在台灣呢?萬一沒風、沒太陽的時候,就會相當辛苦。」
目前台灣的基載電力以天然氣為主,天然氣發電到2050年雖仍會繼續存在,但有一個附加條件:必須要有碳捕捉、碳回收技術,「那又是一個大學問跟大投資了。」尤其根據經濟部推估,未來10年內,台灣平均每年電力成長2.89%,代表10年後用電需求將比現在多三成左右,還要多出1000多億度的電,換算下來約5、6個核三廠,這讓減碳的難度更加艱辛。
不靠核能減碳,可以說幾乎無法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這是各國都碰到的難題,所以最近歐洲各國風向都轉了,連瑞士都回頭擁抱核能,日本也計畫將重啟全部的核電廠,韓國更喊出要成為全球最大核能電廠輸出國。」
學習英國經驗,凝聚社會共識
簡又新說,要達成淨零碳排,台灣不能再談經濟的談經濟、談環保的談環保、談社會的談社會,必須要有些Compromise(妥協),而從國際來看,英國的案例值得台灣學習。英國透過人民、企業、政府之間廣泛的社會溝通,達成棄用化石燃料,轉用再生能源、核能為主的社會共識,「這是全民通過的,不是哪個政府說做就做的」,其目標2030年減碳68%的目標,也是各國中最有野心的目標。
節能才是關鍵,社會須有決心做出「犧牲」
他並認為,台灣能否達成緊迫的減碳目標,關鍵在「節能」,而非「開源」。他以2011年韓國首爾大停電為例,當時的首爾市長喊出4年內要節省一個核電廠的電,一開始大家對這個目標均存疑,結果2年半就達成。「開源很難,蓋一個電廠,不管是核電廠、風電廠,至少都要10年以上,更要投入大筆預算。但節能只要有決心,很容易達成目標。」
不過這個「決心」,意思是民眾有沒有打算「做出一點犧牲」?簡又新笑說,有位日本朋友跟他說,「台灣夏天很冷,所以要多帶點外套」,這個案例顯示,相較日本需在攝氏溫度達28度以上才能開冷氣的規定,台灣在用電上仍相當大手大腳。
隨著能源轉型,未來民眾食、衣、住、行……等各方面,也勢必迎來大轉型,「不轉的話,絕對無法達成減碳目標,日本連公務員的制服都改了,有的還是短褲……」同時,就算未來台灣不走非核家園,重新擁抱核電,民眾也不應該期待電價會因此下調,因為綠電在未來將是稀缺能源,且台灣的電已是不合理的低,違反經濟原則的事情,始終無法永續。
他認為,應把各種資訊向社會攤得清清楚楚,協助社會大眾凝聚共識,「告訴你有會怎樣,沒有會怎樣」,牽涉經濟、社會、環境的複雜能源議題,才會有「正解」。而這個正解,才會符合國家、社會、人民的最佳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