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碳費引發綠色通膨?企業如何低碳轉型創新商模?專家提出應對策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葉欣誠(左起)、永豐餘投控董事長葉惠青、《遠見雜誌》總編輯林讓均,共同探討碳價的轉型契機。黃菁慧攝

|

2024第22屆遠見高峰會於6日揭幕,並以「碳有價時代的淨零轉型力」為題,邀請永豐餘投控董事長葉惠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遠見雜誌》總編輯林讓均擔任主持人,分別從學界與產業界角度分享,台灣進入碳有價時代,台灣產業對於淨零轉型契機。

2015年,全球190多國簽署「巴黎協定」,承諾控制暖化在2度以下,並力求1.5度目標。由於二氧化碳與溫室效應密切相關。各國以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淨零轉型不僅應對氣候變遷,也影響產業競爭力。

此外,隨台灣碳費制度與定價公布,環境部宣示2025年必定徵收碳費,台灣正式進入碳有價時代。但碳費是否會引發綠色通膨?產業應如何提前準備?永豐餘投控董事長葉惠青與台師大教授葉欣誠對談,共同探討碳價對於產業轉型契機。

葉惠青:實踐「醣經濟」理念,透過碳有價概念打造新商模

對於擁有百年歷史的永豐餘而言,把碳有價的挑戰轉化為助力,是發展低碳商業模式的重要策略。永豐餘以「醣經濟」為核心理念,推動低碳行動的五大面向,並制定應對碳費的策略,以先行布局創新商模,提升競爭力與企業永續性。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企業擁有理念很重要,但實踐更是關鍵。」葉惠青指出,永豐餘提出「醣經濟」概念,以澱粉和纖維等可再生材料取代傳統石化原料,逐步建立一套非碳能源的體系。醣經濟強調四大元素,包括非塑材料、低碳能源、循環經濟與固碳,期望藉由可再生資源的循環使用,降低對石化原料的依賴,並逐步實現碳中和。

為落實「醣經濟」,葉惠青帶領永豐餘從五大面向推動低碳實踐。

首先,透過農業、紙、水、再生能源及碳五大循環系統,打造循環經濟,實現資源再生,減少廢棄物與環境負荷。其次,進行低碳燃料轉型,將燃煤改為低碳燃料,特別是在高能耗的造紙業中,推動綠色能源結構,減少碳排放。

第三,導入AI與智慧系統,升級生產設備以提高能源效率,達成智慧化管理,降低碳足跡。第四,透過南部廠區的濕地建設提升固碳能力。最後,學習歐盟與日本經驗,致力於營收增長與碳排放脫鉤,促進經濟成長的同時實現低碳發展。

圖/葉惠青針對碳費提出五大應對策略。蘇義傑攝

葉惠青認為,碳有價不僅是挑戰,更是商機。永豐餘逐漸成為綠電和智慧能源供應者,並透過內部技術優勢構建微電網,進一步轉型為虛擬電廠(VPP)平台和碳管理系統營運商。這些創新舉措讓永豐餘從挑戰中看見機會,開創了獨特的碳管理商業模式。

為了支持這一模式,葉惠青表示,永豐餘成立永餘智能和永豐能源等子公司,提供綠能和智慧能源解決方案,並創建碳管理平台。除了應用於自家廠區,也涵蓋整個供應鏈,達到全面的碳管理和環境揭露需求,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綠色競爭力。

面對2025年即將徵收的碳費,葉惠青提出五大應對策略。首先,進行燃料轉型,將高碳燃料改為低碳燃料;其次,提高設備效率以降低能源消耗成本;第三,增加綠電使用並尋找更多低碳能源;第四,推動自然碳匯,特別是淡水濕地中的「青碳」項目;最後,建立碳管理系統,持續追蹤碳排放,目標達成每噸碳費50元的減碳效果,以有效降低碳費成本。

葉惠青表示,這些策略不僅為永豐餘減少碳費帶來效益,也讓公司進一步達成了低碳轉型的目標。「企業應儘早採取行動,降低碳價成本」。他也呼籲政府提供更完善的制度,從三方面來協助企業成功轉型低碳經濟。

首先,促進綠色技術發展,透過補貼和優惠措施推動綠電、低碳技術;其次,檢討現行法規,為新興綠色產業創造發展空間並促進商機;第三,管理電力排放係數,協助企業減少間接排放,提升全社會減碳效果。

葉欣誠:從Nice to Do到Need to Do,碳定價助台灣淨零轉型 

葉欣誠曾擔任環保署副署長,也催生「環境教育法」。他表示「淨零」是2021年後才成為重要課題。在此之前,1998年全國能源會議後,台灣主軸是節能減碳,企業主要響應節能減碳政策。但2023年氣候變遷因應法的通過,使企業對於「減碳淨零」感受到了更大的壓力。

當今企業在全球供應鏈壓力下,不得不調整營運模式以適應淨零排放要求。葉欣誠強調,減碳已從過去的「Nice to do」變成「Need to do」,不做減碳可能影響訂單與業績。

圖/葉欣誠認為,大型企業在轉型準備上相對領先。黃菁慧攝

目前循環經濟正成為企業的核心。從Ubike到循環杯,循環經濟已融入日常生活,ESG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軸。葉欣誠認為,大型企業因為資源豐富和數位技術連結等優勢,因此轉型準備相對領先,但是,中小企業在淨零轉型上面臨挑戰,數據管理能力的增強、數位與永續轉型的結合成為企業成功減碳的基礎。

然而,產業也存在一些迷思和錯誤觀念,包括,許多企業雖然在永續報告書中提到淨零,但僅停留在呼口號,但無實際行動與策略;雖然台灣碳交易市場已啟動,但部分企業過度依賴碳權交易,卻未提出實質減碳行動,僅依靠碳交易難以達到真正的減碳效果。最後一個誤區是,有些企業認為完成碳盤查即代表碳管理,但實際上,盤查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碳管理還包括系統性減碳措施。

面對即將到來的碳費政策,葉欣誠認為,企業可考慮以減碳方案當作目標。目前碳費訂在每噸300元,企業若能採取有效減碳行動,有望降低到每噸50元碳費。第一年估計徵收6-70億元,這不僅是挑戰,更是推動企業創新和碳管理的契機。

延伸閱讀:碳費300元終於拍板,為何經濟部、環團、業界都不滿?一文解析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