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遠見ON AIR》特別推出每日影音特輯,由《遠見》社長楊瑪利與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共同主持,邀請專家即時解析會議亮點。本集節目邀請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從台灣角度解析,企業和個人該如何因應氣候挑戰。
COP29在亞塞拜然持續進行,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Simon Stiell指出,當前清潔能源投資的規模已經是化石燃料的2倍,這種趨勢標誌著全球正朝向更加綠色和永續未來邁進。
然而,環境的保護並不僅限於技術投資。根據「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報告顯示,2024年生態負載日為8月1日,比去年相比減少了1天,代表全球在這天已經耗盡了全年的自然資源,這種情況持續加劇,讓人類未來永續發展瀕臨危機。
台灣生態負載日提前至3月,企業ESG行動須更積極
生態負載日,代表人類在一年中耗盡地球全年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之後的資源消耗就相當於向未來借貸。2024年全球的生態負載日落在8月1日,顯示人類的資源消耗已超過地球承載能力。台灣的生態壓力更為嚴重,根據趙家緯說法,若全球人均資源消耗量達到台灣的水準,台灣生態負載日將提前至3月或4月,大大超越全球平均。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氣候變遷加劇使地球資源的透支速度加快,並影響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趙家緯指出,排碳行為占全球生態負載的七成,要延緩負載日,邁向淨零碳排是不可或缺的工作。除了氣候問題,全球還關注生物多樣性及塑膠污染,這些議題也帶動新市場的典範轉移。
趙家緯認為,台灣需要徹底改變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而非僅僅漸進改善。他舉例歐萊德採用再生包材是從根本轉型的好做法。在生物多樣性方面,沃旭能源致力於在2030年達到開發案場的「淨值正面效益」,將風電基樁用於珊瑚復育,進而促進生態保育。
他進一步強調,企業在ESG行動中應超越減少負面影響,追求積極的環保目標。領先的企業若能樹立典範,將帶動其他企業共同努力,從根本上調整商業模式,減少環境足跡,並創新生態保育的解決方案。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延緩生態負載日的到來。
清潔能源投資飆升,台灣儲能產業放眼東南亞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未來數年清潔能源投資預計達到2兆美元,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並成為全球經濟驅動力之一。隨著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穩定的儲能系統需求也大增。
COP29今年設定要求到2030年全球儲能設備增加至當前六倍的目標,以達到1,500GW的儲能需求。趙家緯指出,台灣的儲能產業可借此全球趨勢,探索東南亞市場機會,進一步強化布局。
另外,氫能也被視為減碳的重要工具,COP29發布「氫宣言」,支持全球氫能標準的制定及認證計劃的相互認可,目的是簡化氫能使用並加強其在實現氣候目標中的作用。
趙家緯指出,這為台灣在混氫發電和氫能車應用上提供了參考方向。他表示:「媒體過多聚焦於再生能源與核能發展,忽略了儲能和氫能的政策訊息,未能有效傳遞政策方向,實為可惜。」
NCQG為台灣提供氣候外交新思路
隨著COP29啟動,國際社會致力於將氣候融資目標(NCQG)從原來的數百億美元提升至1兆美元,以支持2035年前的減碳目標。發展中國家呼籲已開發國家擴大氣候基金規模,並以無償援助而非貸款形式提供資金,以減輕財政負擔。此外,NCQG要求受助國先進行需求評估,確保資金分配符合實際需求。
台灣目前設有1000萬美元的氣候基金,用於協助馬紹爾群島、吐瓦魯等海島友邦,但其運作機制尚不透明。趙家緯指出:「這項規範為台灣提供了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即是否應擴大氣候基金並加強與友邦的合作。」
趙家緯更表示,儘管外交部和環境部已將氣候外交列為重點,但僅依賴碳權合作仍存在風險。台灣應考慮擴大氣候基金,加強與友邦的合作,同時推動民眾理解將稅收投入氣候轉型的重要性。未來可將基金提升至1億美元,以增強台灣的氣候應對能力並提升在國際氣候外交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