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度C升溫防線正以令人不安的速度崩潰,我在COP28發表的憂心預言逐漸成真。根據最新數據,過去12個月的平均地表溫度已超過工業革命前水平1.63°C,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 (Emissions Gap Report)中更明確警示,若各國不積極採取行動,人類將面臨本世紀末高達3.1°C的升溫災難。
我在屏息以待與深感失望的矛盾情緒中,目睹各國領袖不僅難以達成共識,更是用模糊的承諾堆砌一座虛幻的減碳希望之牆。從COP27的「逐步淘汰」(Phase down)化石燃料,到COP28的「有序轉型」(Transitioning Away),COP29依舊未提出具體的化石燃料淘汰方案。
更令人遺憾的是,「損害賠償」(Loss and Damage)基金不僅無法到位,還變成以融資方式支持氣候災難國家,種種作為無非是粉飾國際氣候行動的蒼白無力。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巴黎協定第六條:重塑全球減碳新機
然而,在這看似絕望的國際氣候治理中,COP29仍交出一份令人稍感欣慰的答卷。巴黎協定第六條,特別是6.2和6.4條規則的最終定案,為全球減碳帶來一絲曙光。6.2條允許國家間直接進行跨國碳交易,6.4條建立的新國際碳信用機制更要求每筆交易必須產生實質且可驗證的減碳貢獻。
初步估算顯示,這套機制每年可節省約500億美元減碳成本,並有望在2030年前額外減少2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然而,協議僅是開端,真正的考驗正要開始,端看各國政府能否將承諾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國家政策。
台灣何時會有《政府宣告碳中和指引》?
每年參與COP聯合國氣候峰會,總是期待聽見某個國家宣告已踏上淨零的綠色道路。在此前提下,各國理應制定自身的《政府碳中和指引》。歐洲通常在綠色轉型上不遺餘力,英國今年10月關閉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丹麥哥本哈根更有望在2025年成為全球首個「碳中和」城市,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
自彭啓明環境部長上任以來,廣納各方意見,展現政府在氣候治理上的雄心壯志。彭部長認為,「唯有政府走在前面,才能帶動民間的進展」,因此開始成立「綠色戰略辦公室」,首次採取由上而下推動氣候治理,並宣布設置「永續長」制度,建立跨部門、上下整合的減碳工作機制。同時,透過《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防範企業「漂綠」行為。
此舉固然是良好開端,但我更期許政府能進一步出版《政府宣告碳中和指引》,讓企業與社會清楚了解國家的減碳策略與時程規劃。
雖然溫室氣體範疇三減量確實對公部門來說相當艱難,但其實可以先從範疇一著手,例如將公務車全面電動化、公務部門100%綠電使用等。
反觀國際舉措,挪威議會早已於多年前決議202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並提出許多激勵政策與充足的充電設施建設,讓挪威在2025年市售車全面電動化即將成為事實。美國則是計畫在2035年之前讓聯邦公務車電動化,紐約更預計在2040年成為美國最快落實公務車電動化的城市,台灣何嘗不可?
碳足跡標籤下的龜兔賽跑
台灣作為全球第11個推動產品碳標籤制度的國家,此舉堪稱國際領先。然而,現行減碳標籤制度卻難以有效遏止1.5度C升溫。過去規定企業只要提出五年內3%以上碳足跡減量策略,即可取得綠色採購資格與政府的獎勵補助,這個進程令人感到無比焦慮。
設想一個已做好充分準備的企業:憑藉先進的新技術、創新材料、革命性設計,甚至100%再生能源,已可實現高達60%的減碳。然而,現有政策卻仍然將企業引導向每五年僅3%的微幅減量。我們不禁要問:面對氣候危機,我們是應該全力以赴,還是緩慢前行?
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已意識到現有制度的侷限性並與時俱進。因應氣候法,主管機關近日預告「自願性產品碳足跡管理辦法」草案,將碳足跡標籤年限從5年縮減到2年,並取消原有的「碳減量標籤」制度。但更為關鍵的是,未來如何定義「分級」,如何建立一個具有公平基礎的比較基準與評估機制,將成為制度成功與否的關鍵。
這彷彿一場氣候變遷的龜兔賽跑:我們是該像兔子般迅速奔跳,還是如烏龜般緩步前行?我的立場很明確:邁向淨零的每一個企業,無論快慢,都值得鼓勵。但我們必須審慎檢討那些可能阻礙積極先行者的過時政策。
若不能找到更有效的減碳路徑,到2050年,我們可能只剩下一群毫無作為的烏龜,面對無法預期的極端氣候後果。這不僅是企業的挑戰,更是整個政府與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人類生存危機。
共同邁向永續:政府與民間的戰略協作
有朋友擔心我屢次對政府提出永續建言會否惹麻煩。坦誠說,我並不畏懼,因為我對台灣民主制度充滿信心。我相信,這些建言不僅是企業主的觀點,更是千千萬萬台灣人民的共同心聲。
台灣在11月舉辦的永續長聯盟共識營,已清晰展現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的企圖。透過邀請國內國際永續評比優異的企業永續長進行交流,正積極構建一個緊密且具韌性的永續生態系統。這些務實且前瞻的作為,無疑是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展望2025年COP30以及歐盟2026年的反漂綠法,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從空洞的承諾轉向具體、可執行的氣候行動。減碳不應再是一場政治修辭的遊戲,而是人類共同面對氣候危機的嚴肅使命。
各國必須拋開狹隘的國家利益,攜手制定更有力的減碳機制,加速全球能源轉型,並為最脆弱的氣候災難國家提供真正有效的支持。唯有攜手合作,以更大的決心和緊迫感,我們才能在氣候變遷的賽道上,共同搶救地球的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