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於16日發布最新《永續與氣候趨勢展望》報告,報告深入剖析全球面臨的氣候挑戰,全球各國追求低碳解決方案與技術,並提出應對投資策略,包括能源轉型、全球股票市場永續風險等,2025年會成為碳市場的轉捩點嗎?
第13份年度《永續與氣候趨勢展望》報告揭示了五大核心趨勢:能源轉型解決方案在私募市場的快速崛起、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全球股票市場永續風險的再分配、碳市場的整合,以及生成式AI模型在永續發展中的潛力與風險。報告指出,這些趨勢不僅影響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也改變了產業對永續議題的回應方式。
面對極端氣候,企業加碼氣候適應投資
2024年全球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夏季,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MSCI的氣候風險調查顯示,350位金融從業人員認為,極端天氣將帶來破壞性的經濟影響。尤其在亞太地區,46%的受訪者認為極端天氣可能引發經濟崩潰。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企業正逐漸增加對氣候適應項目的支出。2023年,約18%的公用事業綠色債券收益被用於應對極端天氣影響的項目。MSCI進一步識別出800多家提供氣候適應性解決方案的公司,投資者可透過保險、公用事業和運輸領域的企業尋求潛在收益。
投資低碳轉型,五年回報率高達123%
能源轉型在私募市場的表現亮眼。報告指出,私募市場低碳解決方案的五年累計回報率高達123%,顯著優於公開市場的57%。儘管公開市場的低碳解決方案價值是私募市場的23倍,私募市場的成長速度卻更快,五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17.0%,但公開市場僅11.9%。
報告進一步比較低碳解決方案在公開市場與私募市場的分布特點。公開市場中,汽車製造商在非必需消費品行業的集中度較高;而私募市場則更重視公用事業領域,尤其是在再生電力投資方面。這種資本配置的多元性為投資者提供了不同的風險與收益組合。
特別的是,工業是推動低碳解決方案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在公開還是私募市場都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分別為27%和22%。
資通訊產業崛起,重塑永續投資版圖
全球股市的權重正在發生顯著變化,資通訊產業的崛起重新定義了永續風險格局。報告指出,企業在人力資本和資安管理方面的表現已成為衡量財務成功的關鍵指標。在亞太地區,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與財務績效息息相關。研究發現,過去十年來,善於管理社會風險的企業,累積的投資報酬率高達68%,遠遠超過其他企業。
同時顯示出,投資者在配置資產時,不能只看經濟指標,還需考慮社會和環境因素。例如,在澳洲、香港、日本、紐西蘭和新加坡等已開發的亞太國家,社會議題對企業的影響較大;而在新興的亞太市場,環境議題則對企業的財務表現有更直接的關聯。
生成式AI崛起,數據隱私成投資新焦點
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也對永續投資產生影響。然而,企業在數據獲取與透明度管理方面面臨巨大壓力。報告強調,數據質量和合規性將成為AI應用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明年開始,全球許多國家將開始實施 AI 法規,特別是關於數據隱私、版權和 AI 偏見的規定。這些新法規可能會對企業造成影響。此外,根據「數據溯源倡議」(Data Provenance Initiative)研究,2023年至2024年間,隨著網站擁有者逐漸採取行動阻止網絡爬蟲抓取內容,高質量的可用數據量減少了四分之一。
因此,投資人在選擇企業時,應該特別關注那些能夠靈活應對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並擁有優質數據來源的公司。
碳市場的前景:COP29激勵碳信用交易
2025年是否會成為碳市場的關鍵轉折點?報告預測,隨著COP29通過《巴黎協定》第6.2條、6.4條,活絡全球碳市場交易的規範。全球碳市場的規模將從2024年的15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70至350億美元,並在2050年達到450至2,000億美元。
根據MSCI碳市場分析超過4,000個自願碳項目,發現47%已注銷的碳信用來自低評級項目,但誠信度正在提高,高評級信用比例逐漸上升。碳信用使用者在氣候指標上表現更佳,範圍1和範圍2排放量年均減少3.6%,非使用者僅減少1.5%。亞太地區使用者減排速度是非使用者的4倍。此外,新需求來源不斷湧現,澳洲和新加坡已將碳信用納入碳稅和交易計劃。對投資者來說,這些數據顯示碳信用的市場價值和增長潛力。
報告指出,應對氣候變化與永續風險需要全球產業與投資者的共同努力。在碳市場、能源轉型及AI應用等領域,數據與合作正成為驅動變革的核心力量。對投資者而言,2025年不僅是挑戰,更是捕捉未來趨勢的機會窗口。透過長期視角與多元化配置,投資者可以在永續發展中尋找財務成功的關鍵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