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無論在節能減碳、綠色投資等永續工程的能量已不輸企業。圖為東海大學的碳中和園區。黃菁慧攝
教育部USR實踐計畫進入第九年,《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也邁入第六屆,從今年各項報名方案及學校內容,在在顯示大學引導社會和產業發展的力量大爆發,無論在方案的規模、創意和效益……,都足見大學在重握台灣社會產創的話語權。
USR大學社會責任獎:十大進化
進化1》永續運動校級化
進化2》參與規模全面化
進化3》經費投資優先化
進化4》方案接軌國際化
進化5》教學課程永續化
進化6》議題案型多元化
進化7》活動過程跨界化
進化8》方案執行AI化
進化9》社福行動獨創化
進化10》企業合作公司化
早年,大學在台灣的產業和社會發展軌跡中,一直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在學術能量的澆灌下,讓台灣百工百業的研發、人才得以一日千里、質量並進。曾幾何時,隨著少子化導致生源和資源減少,加以廣設大學分食教育資產,雙重打擊下,反讓企業的科研能力超前學術圈,使得高等教育多年來難逃「學用落差」的評價。
但近年來,台灣的大學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讓科研、教學得以落地在社會應用,同時也在民間企業和公部門的協作下,大學吸取校外的能量和人才,學校開始慢慢拿回領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話語權,甚至影響力漸漸超越企業,儼然從第二要角變回最佳男(女)主角。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這絕非空穴來風!自教育部於2017年啟動USR計畫以來,至2024年,各校提交的案件累計已接近700件。而素有台灣USR評比界奧斯卡獎的《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從2020年第一屆的97件報名案件,到今年的第六屆,已飆升至215件,大幅成長1.22倍。
雖然大學的USR和企業的ESG,性質各有不同,很難在同一天秤上相比。企業的ESG工程通常具有明確的指標和市場驅動力,強調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現;而大學的USR則更側重於教育使命、社區參與和學生培育,強調對社會的長遠影響。但從今年《遠見》USR的參賽狀況來看,USR在質與量上皆有驚人的表現,在在彰顯「學」引領「產、官」的態勢。
進化1》永續運動校級化
首先,是永續運動校級化。以往,USR通常為個別系所甚至老師自發性的零星工程,但現在大學內部USR機制已趨成熟化,更成為學校長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亦即,高教圈不再只關注學術研究,而是透過制度化的方式,將「社會責任」內建於學校治理中,體現大學的社會價值。
其中,最能代表USR校務化的《遠見》USR獎的「大學永續報告書」組,與第一屆相比,本組報名大幅成長114.3%;報名的學校,平均都在三年前就開始撰寫永續報告書,截至今日,各校也平均出版過2.8本。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校園的永續相關組織,大多是研發處、公關處的附隨組織。現今諸如永續辦公室、永續發展中心……,在各大學如雨後春筍般地開設。在這次大學永續報告書的報名學校中,全都有獨立的永續相關組織,且平均有五年常設配置人員,平均4.2人,其中3.3%還是由校長親自領軍、23.3%是副校長、16.7%特別設立永續長來管理。

進化2》參與規模全面化
大學永續工程的層級提升,並非光說不練,在這次參賽的大學中,就有66.7%的學校,給予執行USR專案的老師授課抵減。而這次參賽方案中(不含大學永續報告書、永續課程組),合計動用1069個系所,每案觸及7.21個系,累積有15.22萬人參與其中,平均每案高達1035.6人次曾為一員。
此外,合計參賽方案,共有3668名老師、6萬3253位學生加入,平均每案為25名老師、430.3名學生一起實踐。更值得注意的是,總共9萬6205人外部人員共襄盛舉,平均每案630.0人,同時每案還向外連結5.5所學校、4個NGO組織。
進化3》經費投資優先化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當下大學都飽受經費不足之苦,各大學在永續方面的投資卻不手軟。姑且摒除掉USR方案及永續課程的投資,光是在和校務相關的永續投資,平均每校都大方砸下1757.0萬元,其中教育部補助達1491.1萬元。
若從今年報名的各方案(不含大學永續報告書及永續課程組)來看,總經費共合計達12.27億元,平均每案達866.7萬元,其中教育部共補助6.66億元,每案達453.1萬元。
可圈可點的是,各大學在執行永續工程時,許多學校還都寧可自己籌錢運行。其中,屬全校型校務的,平均每校自籌265.9萬元,而方案型的,平均自籌額更達到414.1萬元。
學校的永續工程,不只符合永續精神,也對社會發揮實質影響力。從參與的方案來看(不含大學永續報告書及永續課程組),受益人數總計866.7萬人,每案有5萬8958人得益,為產業帶來的價值為303.56億元,平均5.8億元。

進化4》方案接軌國際化
以往,大學總給人「鎖在學術象牙塔」的刻板印象,但這次參賽大學永續報告書組的學校,有93.3%符合GRI Standards,各方案也平均向外連結1.3個國際單位。
以高雄科技大學的「鄰家好漁形塑計畫I-Turn地方創生學分學程」來說,課程遍及海國內外、政府、企業、跨國,以多元的模式來操作,結合日本大學教授,專業與實務做跨領域連結,透過地方創生理念加以實踐,帶領學生了解地方創生的本質並參與實務的運作。
進化5》教學課程永續化
另外,為了幫社會培育出更多的永續、綠領人才,各大學善盡教學的本份。在這次報名「永續課程組」的方案中,平均每課程5個學分,平均經費為334.2萬元,共41043人參與。其中,每案授課老師8.6名,每案修課學生925.6名。
進化6》議題案型多元化
令人激賞的是,有別於以往的行禮如儀,今年USR 議題範疇明顯深化與多樣化,且都呼應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其中,符合SDG 4「優質教育」的最多,其次是SDG 11「永續城鄉」、SDG 12「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和SDG 3「健全生活品質」。

進化7》活動過程跨界化
隨著USR的深化與複雜化,大學在執行永續工程時,不再單打獨鬥,跨校合作儼然成為王道。
例如,東海大學的跨校合作守護河溪聯盟,就由東海聯合三所大學,四校共11名主持人,開設24門計畫專業課程,擴及學生達749人次。進行課程、活動規劃時,以實踐SDG 4優質教育、SDG 6潔淨水資源與SDG 11永續城鄉為核心目標,並建立良好公私協力平台,發揮大學社會影響力。
進化8》方案執行AI化
而在後AI時代,大學在執行USR,也懂得靠AI借力使力。在今年的215個報名方案中,不乏看到USRAI的身影。
淡江大學以「AI+SDGs=∞」做為永續工程目標,不僅主題明確,也令人耳目一新,同時該校在目標訂定(如100年2050十二生效)、利害關係人的維度界定皆十分創新,不落俗套。
進化9》社福行動獨創化
至於最大宗的社區或偏鄉社福服務,也看得出各大學努力地迭代升級。
輔仁大學導入國外Street Store概念,打造全台首創的無家者「Showroom」後援系統,讓受助者擁有「主動選擇」的尊嚴。透過課程引導學生參與中途之家空間改造、設計物資陳列等,既提升學生實務能力,也為機構創造實質效益。
目前輔大與新北市社會局等機構合作,在林口全台第一個後援物資站,鼓勵街友離開中途之家在外自立租屋。

進化10》企業合作公司化
特別的是,大學在執行永續方案時,不再只做「無本生意」,更強調能將藉由市場、商品化的手段,讓方案可以回饋到校方。
逢甲大學開發現場施工機器人之泥作工項,整合自主開發核心控制軟體、三維掃描、空間定位等技術特徵,讓營建得以真正自動化,以決目前營建業日益嚴重的缺工困境。目前已有衍生公司,逢甲大學技術入股12%。
不過,值得深省的是USR計畫仰賴教育部補助的比重仍過高,如何讓計畫具備自我運作的能力,成為未來關鍵。因此,如何結合企業CSR或ESG投資,讓USR計畫擁有更穩定的資源,讓USR計畫能夠產生經濟效益,進而自我永續,是所有大學的必修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