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大限來了,超過130個國家,宣布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氣候承諾目標,而台灣也不例外。當永續成為趨勢,淨零排放、氣候中和又是什麼?
- 淨零排放: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量等於零
- 碳中和:透過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累積的減碳量,抵銷、清除二氧化碳排放量
- 氣候中和:藉削減、移除溫室氣體或其他造成暖化效應的活動來抵消
-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選定五大路徑,涵蓋建築、運輸、工業、電力及負碳技術
什麼是淨零排放(Net Zero)?
為了因應全球暖化、氣候危機在即,減碳、淨零排放的目標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而要阻止地球持續升溫,其中一大關鍵就是要在2050年以前,將全球碳排放要降至2005年的水準。
最常被大家熱議的永續關鍵字,無疑就是「淨零排放」。
「淨零排放」指的是在特定一段時間內,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等於零。也就是,淨零並不是不排放,而是盡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
為了達到淨零排放,許多政府和企業會透過負碳技術(利用碳捕集封存、再利用CCS、CCUS)、自然碳匯(森林碳匯、海洋吸附)等方式抵消碳排放。
國際能源署(IEA)在2021年發表的《2050 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指出,「要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取決2030年前以空前的力道導入潔淨技術。」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有哪些?
全球有超過130多個國家宣布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而台灣也在今年3月底,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領銜,與環保署、科技部、經濟部、交通部及內政部,宣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
延伸閱讀:一次看懂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影響台灣未來30年的關鍵戰略
在五大路徑、四大轉型策略、兩大基礎的架構下,台灣2050淨零轉型共提出12項關鍵戰略。其中包含,有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
從2020年開始到2050年,選定「建築」「運輸」「工業」「電力」及「負碳技術」五大路徑,並依照階段的里程碑設定目標。
四大轉型策略包含「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
兩大治理基礎分別為,以發展淨零技術與負排放技術的「科技研發」,和擬定法規制度及政策基礎、碳定價與綠色金融的「氣候法制」。
淨零排放與碳中和、氣候中和的差異
除了「淨零排放」外,與淨零有關的關鍵字,還有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碳中和(Carbon Neutral )。
「碳中和」(Carbon Neutral)指的是,企業、組織或政府在特定一段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累積的減碳量相互抵銷、清除。 不同於淨零排放是強調「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也就是說,在特定期間內,「碳排放量」與「碳清除量」相等、無增無減,達成「碳中和」的狀態。因此,碳中和並不等於「零碳排」(Carbon Free)。
「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 )是努力讓各種溫室氣體或其他造成暖化效應的活動,藉由削減、移除等方式,來加以抵消。
相較淨零排放、碳中和的概念,「氣候中和」不只涵蓋溫室氣體,也包含非溫室氣體的輻射效應,像是土地利用變化對氣候系統的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