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貝爾(左)將接任巴菲特(右)波克夏海瑟威執行長的職務。X by @ArtCandee、CNBC直播
94歲的投資傳奇人物巴菲特,正式宣布將於今年底卸下波克夏海瑟威執行長職務,並交棒給副董事長阿貝爾。這場接班布局歷經多年,代表的不只是人事更替,更是企業文化與治理精神的延續。
94歲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日前正式宣布退休,並將在今年底正式卸下跨國控股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執行長職務,並交棒給該公司副董事長阿貝爾(Greg Abel)。
巴菲特欽點的接班人是誰?
《華爾街日報》指出,今年62歲的阿貝爾,目前執掌波克夏海瑟威集團的非保險業務。在1965年巴菲特初次掌舵波克夏海瑟威時,他還只是個小孩。
出生、成長在加拿大草原地區的阿貝爾,童年時期曾經發過傳單、送過瓶子,1984年獲得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會計系學位,並擁有會計師執照。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大學畢業後,他到資誠(PwC)舊金山辦事處擔任會計師,後來並加入地熱電力生產商加州能源(CalEnergy)。1999年,加州能源收購美中能源公司(MidAmerican Energy),也在同一年,波克夏海瑟威在收購美中能源公司股權,而阿貝爾也成為美中能源執行長,後來該公司並在2014年更名為波克夏海瑟威能源公司。
2018年1月,阿貝爾被任命為波克夏海瑟威非保險業務副董事長,也成為波克夏海瑟威董事會一員,並漸漸得到巴菲特的賞識與信任。
2021年5月,巴菲特接受專訪時,首度鬆口確認阿貝爾會是他的接班人。《華爾街日報》分析,阿貝爾在公司內部已經擁有極高領導地位,去年初巴菲特在寫給股東的信中更表示,「從各方面來看,阿貝爾明天起就能擔任波克夏海瑟威執行長。」

今年2月另一封信,更能看出巴菲特對交棒的渴望。「我已經94歲,距離阿貝爾接任執行長,並撰寫年度股東信的日子不遠了。他知道波克夏海瑟威的信念:一份報告,是執行長每年應對股東履行的責任。他也明白,如果你開始欺騙股東,很快就會欺騙自己。」
巴菲特甚至還說過,「阿貝爾會比我更成功。如果我說不是,我的鼻子就應該要變長了。」
《華爾街日報》分析,阿貝爾曾經在波克夏海瑟威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和巴菲特一起登台,但他不像巴菲特般,如此樂於偶爾在螢幕前亮相,但他會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波克夏旗下事業的經營管理。
巴菲特如何做好人才永續與傳承?解密「五人小組」
俗話說:「有人則企,無人則止。」唯有讓人才在企業內充分發揮,才能使企業永續經營。而巴菲特這場「人才永續」的接班局,其實已經布了六年之久。
除了2021年指派擅長財務指標分析、注重長期獲利、作風更務實且親力親為的阿貝爾接班,巴菲特也將持續擔任董事長,並指定在他過世後由次子霍華德(Howard Buffett)接任。
專欄作家萊辛頓(Grant Lexington)分析,這場接班不只是人事更迭,透過「五人小組」的縝密分工安排,更是治理機制的延續。

2024年巴菲特就已經把管理3620億美元股票投資組合的任務交給阿貝爾,而不是先前看好的投資經理康姆斯(Todd Combs)、韋詩勒(Ted Weschler),顯示他對阿貝爾戰略判斷的高度信任。
而霍華德將在父親去世後擔任波克夏海瑟威董事長的這一盤棋,則確保企業文化得以延續,並對抗潛在想要拆分公司的壓力。
一度接班呼聲很高的康布斯、韋施勒,過去十年負責管理10%股票投資,如今轉為輔佐角色,由阿貝爾統籌大局。
至於擔任保險部門副董事長的賈恩(Ajit Jain),負責管理波克夏海瑟威近半獲利來源,一度也是熱門執行長人選,但如今隨著阿貝爾確定接班,未來他還是會專注在保險業務上。
萊辛頓分析,巴菲特的接班規劃,可以提供給企業的寶貴經驗是,要及早規劃、培養接班人,還要強化學習、知識傳承文化,並透過透明溝通建立信任,才能堅守企業核心價值和文化。
不過,阿貝爾接下的,將是一份艱鉅無比的任務。他既需要應對外界對他和巴菲特的比較,加上市場波動、川普關稅政策,在在都使他面臨來自投資人的壓力。
但萊辛頓看好他在能源領域的專業,以及波克夏海瑟威家底深厚,共有189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兆5000億元)的現金儲備,將有機會複製巴菲特在金融危機期間大膽併購的成功經驗。
三個原因,很難再出現下一個巴菲特
即便如此,《華爾街日報》指出,三個原因使巴菲特無可取代,這個世界也不會再出現另一個巴菲特。
第一個原因是個人特質。《華爾街日報》指出,巴菲特幾乎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股市,從11歲買進第一支股票後,就沉迷於閱讀財報,每天讀得如癡如醉。
他犧牲家庭和社交,全天候鑽研企業資訊,而且記憶力驚人,可以一字不漏背出數十年前在書中看過的句子。他的金融知識就像是資料庫一樣,在AI尚未普及的年代,宛如「行走的AI」。

第二個原因則是時代背景。巴菲特生於1930年代,是世界剛從經濟大恐慌逐步復甦的時期,也是股市和現代投資理論興起的時代。
他有幸師從「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Benjamin Graham),並在大型機構與指數基金尚未主導市場前開始投資,主要專注在冷門小型股,可在他人忽視的領域獲利,在1957~1968年間,創下年均報酬率25.3%,遠高於標普500的10.5%。
第三個原因是投資架構。巴菲特透過波克夏海瑟威這個獨特的公開上市控股公司,投資股票、債券、私營企業等,既不收管理費,也不受市場資金進出干擾。
他不需要應對一般基金經理所面對的「順勢循環(procyclicality)詛咒」,也就是當某基金連續獲得亮眼報酬時,投資人往往投入大量資金,迫使基金經理人必須將新增資金投入可能已經被高估的市場,進而拖累未來的投資表現。不參與順勢循環,反倒是可以靈活長期投資。
《華爾街日報》強調,正是這些原因,造就獨一無二的巴菲特。他橫跨超過60年的投資生涯,以平均年化報酬率近20%持續打敗市場,這在歷史上前無古人,未來也幾乎不可能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