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火運轉的相關議題引起不少討論。示意圖。黃菁慧攝
核三廠正式除役,台灣邁入非核家園新階段。為彌補約3%的核電缺口,台電將啟用多部總裝置容量近500萬瓩的燃氣機組,並透過靈活調度維持日備轉容量率10%以上、夜間7%以上。然而,核電退役後燃煤發電量同步增加,已引發台中市政府與當地居民對空氣品質的質疑。
台中市長盧秀燕公開表示,核三廠停機後,中火運轉量大幅增加,這將對市民的健康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威脅。她指出,在核三廠除役後的這幾天,中火的機組運轉明顯增加,甚至出現9部機組同時運轉的情況,夜間的每日發電量也增加了約 50%。盧秀燕認為:「這種做法等於是將維持供電的健康成本,轉嫁給中部地區的居民承擔。」
盧秀燕進一步強調,過去幾年很少見到如此大規模的機組同時啟動,而現在才5月,到了更炎熱的6月,情況恐怕會更加惡化。她呼籲中央政府應優先使用燃氣等較為清潔的能源,避免為了單純追求供電穩定,而犧牲中部居民的健康。
甚至有民眾與媒體質疑「非核家園」難道變成「火電家園」?針對相關指控,台電澄清,根據數據顯示,與核三2號機發電能力相當的核三1號機,已於去年7月停機。比較核三1號機停機前後中火發電量,在去年與今年1月至4月的數據,分別為81.1億度和69.5億度。這表示,即使在核三1號機停機後,中火的發電量實際上還減少了超過一成。因此,台電認為,核三2號機的停機並不會導致中火發電量增加。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反駁「火力全開」!曾文生怒:故意遮掩燃煤下降事實
對於盧秀燕提到核三退役讓中火「火力全開」說法,台電回應,台中電廠目前並未進入所謂「火力全開」狀態。自2019年以來,該廠從未同時啟動全部10部機組,至今已超過6年未出現全機組運轉情形。台電並強調,一直以來都積極推動自主減煤,持續調整發電結構,以兼顧供電穩定與空氣品質。
「過去幾年,台電的燃煤發電量已持續下降,卻有人批評台電火力全開,」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記者會用嚴肅的口氣強調三次:「是故意遮掩燃煤每年持續下降的事實!」他進一步以系統數據說明,2024年台電系統中,燃氣發電占比達47.3%,燃煤僅31.1%;2025年,燃氣發電將提升至52.2%,燃煤比例則可望進一步降至26.9%。
曾文生延續忿忿不平的口氣說明:「我們為了維持供電穩定,需要運用手上資源,進行必要的機組調度,讓台灣民眾可以歲月安好。但如果刻意帶風向應該要被全國譴責!」
根據台電5月23日晚間9時的機組發電數據,中火的10台燃煤機組中,僅10號機因歲修暫停,其他9台均已同時運轉;其中8台發電量皆超過90%,剩餘1台機組發電率為86%,中火機組全力運轉。

四機齊跳釀缺電危機!興達電廠救援啟動
至於興達電廠即將除役卻啟動來救援的狀況,台電表示,因5月21日共有大潭1號機、林口1號機與和平廠兩部機組同時故障,合計約300萬瓩的發電能力一度中斷,使系統備轉容量跌破8%,依照緊急調度規定,才緊急啟動興達電廠3、4號備用機組來支援供電。
曾文生說明,近期高溫帶動用電需求攀升,原本就需加強備援;當四部機組罕見同時跳脫後,為了避免供電告急,才依程序啟動興達3、4號機,以確保全台電網穩定。他也表示,跳機原因將全面調查,並檢討改善作業流程。
高雄市環保局也指出,興達3、4號機屬於環境部公告第1批緊急備用燃燒設施,依法免辦操作許可。為監督排放,環保局每日派員進廠稽查,並透過連續監測設備掌握空氣汙染物濃度,確保機組運行安全且符合環保標準。

燃煤發電背黑鍋?台電澄清:空汙排放大減7成
台中市長盧秀燕批評,核三廠停止運轉後,台中火力發電廠被迫全速運轉,導致空氣汙染惡化,威脅中部居民健康。
對此,台電強調,每年4月至9月非空汙季期間,台中電廠運轉的燃煤機組不超過九部,並非「火力全開」。台電進一步以數據說明,其火力電廠的空汙排放量已由2016年的10.7萬公噸,下降至2024年的3.4萬公噸,減幅近70%。
在碳排方面,台電指出,電力排碳係數也從2016年每度0.530公斤 CO₂ e/度,降至2024年每度0.474公斤 CO₂ e/度,減幅超過10%。這些成果顯示,台電持續最佳化發電結構,用實際行動兼顧供電穩定與環境保護。
台電發言人蔡志孟表示,為進一步降低燃煤發電負擔,台電正積極新建多座燃氣機組,預計於今年底陸續投入運轉。待這些機組全面啟用後,將大幅減少燃煤機組的使用頻率,進一步改善空氣品質,為民眾帶來更乾淨的用電環境。
根據環境部監測資料,5月23日晚間9時台中火力發電廠周邊空氣品質顯示,PM₂.₅濃度為9μg/m³,PM10濃度24μg/m³,臭氧濃度0.012ppm,二氧化硫1.6ppb,二氧化氮7ppb。這些數值均落在「良好」至「中等」的健康標準範圍內,意味著當時空氣並未出現超標情況。

「少用『用肺發電』!」彭啓明:台灣空品亞洲第二
「『用肺發電』這個說法應該少用!」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台灣空汙中近近一半來自境外移入,國內電力排放影響僅約2.3%,顯示電業並非空氣汙染的主要元凶。他並指出,在亞洲國家中,台灣的整體空氣品質僅次於日本,已有相關數據佐證。由於汙染來源多元,除了固定汙染源,還包括交通、工業排放、揚塵等,彭啓明呼籲各界應以科學數據為依據,進行全面、客觀的討論和對策制訂。
根據環境部先前發布《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台灣PM₂.₅年平均濃度已從2016年的20 μg/m³降至2024年的12.8 μg/m³,改善幅度達36%;同時,連續8小時臭氧紅色警示站日數,自2019年的310站日減少至2024年的93站日,減幅約70%,顯示懸浮微粒與臭氧的管制措施已初見成效。
不過,環保團體「爭好氣聯盟」認為,中央引用的全國平均數據,未能反映中南部地區的實際空品狀況;當地PM₂.₅濃度經常高於全國平均,但東部空品狀況都很良好,讓平均數據看起來漂亮,形成所謂「呼吸不平權」,他們呼籲政府應正視區域差異,不可以全國數據淡化地方問題。
為了解決電廠空汙問題,《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指出,目前規劃台中電廠分兩期更新燃氣複循環機組,第二期將新建4部燃氣機組,同步除役4部燃煤機組、將6部轉為緊急備用,逐步實現無煤化;興達電廠也在持續追蹤減煤增氣與機組除役後的空汙與溫室氣體減量成效。
核電退役後衍生的供電與空汙議題,顯示「非核家園」不僅要確保電力穩定,更須正視「灰電」對環境健康的挑戰,才能在能源轉型中兼顧民眾福祉與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