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港醫院院長洪志興。陳之俊攝
位於高雄市南端、鄰近工業區的小港醫院,周邊林立逾1400家工廠,煙囪比鄰,空汙嚴重。面對高碳排的環境壓力,小港醫院選擇迎難而上,標舉成為工業重鎮中的永續轉型標竿,推動在地環境健康與綠色醫療。外界常認為推動ESG吃力不討好,為何他們認為不見得是「賠錢」生意,反而可能轉虧為盈,把負債變資產?
「需求在哪裡,我們就該在哪裡!」小港醫院院長洪志興強調,身處重工業林立、汙染與高碳排並存的地區,小港醫院可說是「被工廠包圍」。正因如此,醫院更應以自身為起點,率先示範,盡可能成為在地轉型標竿,引領環境與健康的雙重革新。
推動低碳轉型,小港醫院2022年啟動首次碳盤查,發現主要排碳來源為能源耗用,2024年完成第二次碳盤查,成功減碳超過28%。
洪志興強調,這是全院上下集體努力成果,不是個人功勞。讓所有員工都動起來,不只是行政策略,更是全體認同行動,他們從臨床部門出發,例如腎臟科著手推動人工腎臟耗材回收,從源頭思考醫療廢棄物再利用的可能。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不只醫護,連行政、採購、清潔、技術單位都參與其中。他說,相信醫院開始動,周邊近10萬勞工也會受到影響,開始關心自身健康與環境議題,進而形成社區、學校、工廠的串聯影響力。
醫廢化腐朽為神奇,人工腎臟外殼回收再製
小港醫院推動16項醫療廢棄物再生利用,化腐朽為神奇,除了減少處理成本,更開創資源再利用的新局面。
「不要只做出沒人用的東西,要做出大家會用的。」這樣的思維,也延伸到院內創意競賽,例如舉辦減碳競賽、鼓勵各科室腦力激盪,從骨科、腎臟科、胸腔科逐步擴散,激勵員工腦力激盪,共同找出低碳與永續的解方。
洪志興舉例,使用後的人工腎臟外殼回收,經過破碎、清洗與造粒處理,轉化為塑膠再生原料,進一步製成醫院內部使用的清潔袋。此舉不僅減少塑膠廢棄物,也降低對原生塑膠的倚賴,具環境與經濟雙重效益。

此外,製成可重複使用的針筒收集盒,已可供體系內醫院使用,未來將於醫療體系間推廣採購,朝商品化邁進,打造循環經濟。
小港醫院也將經驗輸出至海外,例如攜手越南175軍醫院,合作設立咀嚼吞嚥中心,協助掛牌。同時開設 ESG 課程,讓當地醫護與決策者了解永續醫療的可行路徑。未來更計畫將台灣在地研發成果,轉化為可國際流通的商品與模式。
ESG不見得是「賠錢」生意,可能是創新經濟起點
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深遠,小港醫院也將此轉為研發契機。洪志興說,許多人認為推動永續醫療,吃力不討好,小港醫院則嘗試證明ESG也能創造營收,如結合環境汙染研究與皮膚醫學,開發抗PM2.5面膜與眼膜,具抗發炎與抗氧化專利成分,目前已進入商品化階段。其次,研發機能飲品,補充因空氣汙染流失的微量元素,呼應在地居民健康需求。
小港醫院跨域結合科技與醫療,積極發展AI與大數據應用,守護民眾肺部健康。透過衛星偵測與環境數據分析,首創全台第一個「智慧肺健康門診」,深入探討空氣汙染物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性,實踐科技導向的環境醫療。
在倡議健康平權方面,農民長期於戶外工作,暴露於高溫、日曬及農藥等複合風險之下,罹患職業病風險較高,小港醫院也為農民量身打造專屬職業病健康檢查服務,項目涵蓋肌肉骨骼評估、骨骼超音波與熱傷害風險評估等。洪志興強調,健康是基本人權,不應因職業或地理位置而有所差異。

此外,小港醫院也主動走入校園,從根本扎根公共健康教育,與在地小學合作開發空汙教案課綱,強化兒童對空氣品質與健康風險的認識;同時,攜手大學公共衛生系開設空汙微學程,培育具備專業知識的新世代公衛人才。早期培養正確的健康意識,是預防疾病與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