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ESG每週必讀》COP30將登場!台灣敲定NDC3.0目標,淨零「登月任務」有五大挑戰

台灣正式核定「2035國家自定貢獻(NDC3.0)」目標。示意圖。shutterstock

|

台灣正式核定NDC3.0後,減碳藍圖已從理念走向行動。從能源去碳化、碳費上路,到智慧節能與綠氫導入,轉型齒輪正啟動。然而,當再生能源占比仍低、調適投資明顯不足,政府如何在這個「登月挑戰」中,讓每一項政策真正落地、轉化為可驗證的減碳成果?

在全球氣候行動競速的關鍵時刻,台灣正式核定「2035國家自定貢獻(NDC3.0)」目標,宣示將以2005年為基準年,於2035年達成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減少38%±2%的階段性里程碑。環境部表示,這不僅是台灣在《氣候變遷因應法》後的首次全面盤整,也是回應COP30「全球共作(Global Mutirão)」精神的具體行動。

然而,面對極端氣候頻發、產業轉型壓力與國際減碳競賽,台灣的NDC3.0是否足以支撐2050淨零願景,仍待多方檢驗與協助。「這是一項登月級的任務,需要社會共識、產業協力與中央地方齊心推動。」環境部長彭啓明形容。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挑戰1:減碳不夠快!2035應降逾五成,落實碳費與高碳製程汰換

台灣雖非氣候公約締約方(COP),但自願遵循《巴黎協定》與COP28決議。行政院11月3日正式核定台灣NDC3.0版本,以「公平企圖心」為核心,涵蓋十項主軸,從氣候治理、能源轉型、綠色金融到公正轉型與國際合作,全面對應《巴黎協定》強化減量企圖心之精神。

但台灣想要達成2035年減碳達38%±2%的階段性目標,還有幾大挑戰,首先是減碳速度不夠快。

根據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2035年台灣總排放量須降至約1.9億噸CO₂e(二氧化碳當量),相較2005年減幅達38%。分部門觀察,製造業仍為最大排放源117.3 MtCO₂e(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但環境部門須減量逾七成,成為最劇烈調整區塊。

「台灣的減碳強度仍顯不足,若要確保2050淨零達標,2035年的減量應達到至少52%。」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在「為氣候而走」遊行上表示,現行目標「偏向穩健但保守」,難以符合1.5°C升溫門檻的全球路徑。他進一步引用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依現有各國NDC承諾,2035年全球排放僅能比2019年減少10%,遠低於科學建議的45%,「若要趕上進度,全球減煤速度需提升10倍。」

趙家緯強調,台灣在推動減碳的同時,應全面檢討「非核減碳」戰略與產業轉型配套。他指出,最核心的關鍵在於落實「汙染者付費原則」,不僅要確保碳費制度能如期調升費率,也應針對石化、鋼鐵等高排產業,規劃產能調降與高碳製程汰換的明確路徑。同時,針對電子與AI產業這類能源密集型部門,政府應訂定更嚴格的能源效率與再生能源採用標準,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並強化整體低碳競爭力。

挑戰2:綠氫應優先導入高碳產業

圖/台灣在第二階段能源轉型將推動氫能、生質能、地熱與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等新興技術。wirestock by freepik

能源部門是台灣減碳的第一戰場。根據環境部數據,能源部門2035年需將排放量降至27.3 MtCO₂e,降幅約23%。台灣近年再生能源占比已由2016年的4.8%提升至2024年的11.7%,但離COP29提出再生能源增加至三倍的目標仍有差距。

台灣在第二階段能源轉型將聚焦「多元綠能、深度節能、科技儲能、強韌電網與電力去碳化」五大主軸,推動氫能、生質能、地熱與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等新興技術,建構安全低碳的電力結構。

趙家緯則建議,政府應優先將綠氫導入鋼鐵與石化等「難減產業」,而非交通運具領域,「氫能巴士固然具象徵意義,但對整體減碳貢獻有限。綠氫若能進入高碳製程,才是結構性改變的起點。」

在產業面,政府提出「雙軸轉型」方針,以數位化與綠色化並進為核心。未來將導入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強化製程節能、推動低碳製造與綠色工廠認證,並加速農業減排與電動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碳費制度已於2025年正式上路,並預備啟動碳交易(ETS)市場。

挑戰3:台灣只顧減碳,調適投資嚴重不足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台灣正式將2050淨零納入法律體系,建立五年期階段管制與碳費機制,強化部會分工與資訊透明。

然而,在氣候「調適」上,台灣的腳步相對緩慢。台大生物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在先前舉辦「COP30氣候峰會前」線上記者會指出:「國際間並未忽視調適,但台灣的投資卻嚴重失衡,幾乎所有資源都集中在減碳。」

童慶斌舉例,目前鐵道安全規劃仍依現況資料評估,缺乏未來高溫、淹水與坡地崩塌的模擬分析。「政府部門彼此間資料格式不一,導致無法建立完整風險評估,更遑論引導民間投資。」他呼籲,應建立整合性科學平台,統一各部會的氣候資料與定義,讓基礎設施能依據氣候推估進行決策。

此外,在氣候融資面,台灣推出「綠色與轉型金融行動方案」,建立永續分類標準與「百億綠色成長基金」。但童慶斌認為,關鍵仍在於如何引導民資進入長期調適與創新科技,而非僅以綠色債券或企業ESG專案為主。

挑戰4:將人權、性別納入氣候決策

台灣NDC3.0的最後兩項主軸,著重「公正轉型」與「綠生活推廣」,反映台灣氣候政策逐步走向以人為本的治理架構。

政府規劃透過教育、文化與社區行動,讓民眾在食衣住行等日常選擇中實踐減碳,並由地方政府推動社區能源自主與循環經濟。環境部也啟動「綠領人才培育計畫」,建立轉型就業支援與跨界媒合平台,讓勞工與青年能在淨零浪潮中找到新角色。

另外,在第五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討論空汙與健康議題,彭啓明指出,校園學童是空氣品質防護的首要對象,政府將推動跨部會「校園空氣品質防護策略」。未來將結合教育部、經濟部與地方政府,建立校園空品監測、通報與應變機制,並劃設校外「空氣品質維護區」,同時加強學生健康教育與防護觀念。

圖/政府將推動跨部會「校園空氣品質防護策略」,加強學生健康教育與防護觀念。naassomz1 by pixabay

環境部指出:「氣候不只是能源或科技問題,而是社會公平與永續生活的再定義。」目前將納入人權、性別平權與代間正義納入國家行動計畫,確保氣候決策不排除弱勢族群與下一代。

挑戰5:十年減碳路徑明確,執行力才是關鍵

回顧台灣氣候政策的演進,從2015年首度訂定「2030年較現況發展趨勢減量50%」目標,到如今法制化2050淨零、核定2035減量38%,十年間,減碳路徑愈加明確,卻也面臨執行與落地的挑戰。

COP30前夕,台灣以自主行動展現責任與誠意,然而真正的考驗,將在未來十年如何將政策轉化為可量測的排放減量。「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沒有目標,而在於如何讓目標發生。」趙家緯直言,若碳費與能源效率標準不落實,再多的藍圖都將淪為紙上談兵。

延伸閱讀:ESG台灣快訊》天然氣外洩釀禍?興達電廠試運轉氣爆火災,台電董座親自解釋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