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真心換絕情?台灣最早挺美國天然氣計畫,關稅卻比日、韓還高

賴清德1日上午在總統府舉行「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記者會」。總統府提供

|

早在今年初,台灣便率先表態投資美國阿拉斯加天然氣計畫,展現誠意,但美方仍對台祭出20%高關稅,引發產業恐慌。這場貿易僵局,考驗總統賴清德的領導智慧與團隊整合力。

美國關稅稅率揭曉,儘管總統賴清德表示,川普政府對台灣進口商品設定的20%新關稅稅率是「暫時性」的,政府會爭取更低稅率,而且半導體、電子產品、資通訊產品適用美國單獨的產業關稅體系,目前仍在協商中。但業界仍哀鴻遍野,原因是台灣的關稅稅率,比起日本、韓國都多了五個百分點。

不少人更認為,台灣可說是「真心換絕情」。今年3月阿拉斯加州長訪問亞洲,希望爭取台灣、日本、韓國等美國亞洲盟友採購該州天然氣,並投資該州天然氣開採計畫。相較於日本、韓國政府對該計畫一開始的猶疑態度,台灣中油是第一個和開發商——阿拉斯加天然氣管道開發公司(Alaska Gaslin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簽署合作意向書的企業。

《政客》(Politico)直言,美國和一些主要經濟體的談判陷入僵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灣。台灣的貿易談判代表團,過去幾個月以來一直努力避免32%關稅,一方面進行貿易談判,另方面則承諾增購美國產品,包括農產品、液化天然氣和軍事武器,以減少台灣對美國高達73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然而截至目前,尚未取得突破。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像擠檸檬一樣擠壓台灣」,美國希望全面進入台灣市場

《政客》分析,這場談判使賴清德在政治上處於兩難,不是冒著激怒選民風險,接受苛刻貿易條件,就是拒絕美國政府條件,冒著中國可能最快在2027年入侵風險疏遠川普。

一位熟悉談判過程的人士不諱言,「對台灣而言,是否激怒川普,攸關國家存亡。」他表示,「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正在像『擠檸檬』一樣擠壓台灣,因為美國想要完全進入市場。」

美方一直認為,台灣對美國牛肉、豬肉與汽車產品的開放程度不足,尚未達到美方期望。

翻開歷史,2003~2005年間,美國兩度發生狂牛症病例,台灣因而兩度禁止美國牛肉進口。2006年,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恢復美牛進口,但禁止帶骨牛肉進口。後來,即便美國仍有零星狂牛症案例,但政府以「零星個案、非食用肉牛」為由,未再禁止美牛輸入。

圖/2012年3月的反美牛遊行。蘇義傑攝

美豬、美牛陸續開放,但美方覺得還不夠

2009年10月,馬英九政府時期,台灣開放30個月以下的美國帶骨牛肉、內臟、絞肉進口。2020年8月,蔡英文政府時期,則宣布開放含萊克多巴胺及30個月以上的美牛(肌肉部份)進口。

即便逐步開放,台灣仍禁止某些牛肉產品進口,如碎牛肉、牛內臟、血液製品等,而台灣檢疫程序也被批評過度繁瑣、缺乏科學證據。至於美豬,目前仍採零容忍殘留政策,檢測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批准的方法不一致,使美方認為是主要貿易障礙之一。

除了美豬、美牛,美方也認為,台灣對汽車、汽車零組件進口存在高度貿易壁壘,包括高進口關稅、技術認證障礙。對台灣而言,若全面開放,則可能衝擊國內車款、供應鏈。

不僅在貿易層面有重重難關,地緣政治的複雜程度,更不容台灣忽視。涉外人士直言,台美貿易協議若合作升級,必然使台灣經濟取得更高獨立性。

尤其是台灣、日本、韓國若能透過對等關稅談判,以大規模投資換取降低進入美國市場的關稅,將會使三國供應鏈、軍事、科技與美國深度整合,甚至進一步形成戰略同盟,夾擊中國製造業出口核心,中方對此並不樂見。

20%只是臨時稅率,最後一哩路仍有曙光

賴清德在8月1日的記者會上表示,「20%的關稅稅率從來就不是台灣目標!台灣會繼續談判,爭取對台灣更優惠、有利的稅率。」

一位美方官員向路透社證實,這種說法是「準確的」。「這個『臨時稅率』低於原始稅率,而且遠低於其他幾個正在進行談判的主要貿易伙伴。可以將此解讀為,台灣的提議受到好評,而且已經接近最終協議。」

圖/總統賴清德說明目前台北關稅談判進度。總統府提供

但經濟部內部報告顯示,機械、塑膠等行業,將承受對等關稅稅率衝擊。元大證券報告也顯示台灣對美國「出口產品」約有1/4將受對等關稅影響。

縱然仍有希望曙光,但對仍陷在大罷免全盤失敗泥淖的賴清德而言,選民恐怕不會給太多時間和空間等待。

綜觀美豬、美牛開放史,兩黨政府在野時均強烈抗爭,執政後又迫於美方壓力而被迫開放,過程可謂驚人相似。

台美貿易談判牽動的不只是產業命脈,更是台灣未來地緣戰略定位的核心環節。從歷屆政府開放美牛美豬的曲折歷史,到如今挺進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前線,台灣誠意從未缺席。

然而,面對產業焦慮與外交壓力交錯而來,賴清德政府若想穩住局勢,唯有儘速凝聚內部共識、找出朝野合作的可能,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在全球博弈中守住台灣最大利益。

延伸閱讀:碳費首場費率審議會8月6日登場!討論企業自主減量與高碳風險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