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見雜誌》副社長兼智庫總編輯李建興率隊,跨域交流。遠見資料庫/陳志亮攝
「ESG遠見共好圈」此次走訪雲林三家農企,聚焦地方創生與智慧農業。台灣鯛生態園區以AI養殖實現節水九成、產量提升23倍;微醺農場導入智慧溫室,達到全年穩定生產並帶動農村活化;宏昇芽菜結合物聯網技術,翻轉傳統生產模式,成功打造品牌價值。這些案例如何呈現農業在AI與淨零雙軸轉型下樣貌?
「ESG遠見共好圈」每年都會舉辦永續參訪活動,今年於8月22日選擇在農業大縣雲林舉辦,以「地方創生」為核心主題,共有來自40家產學機構的58位會員參與。行程特別安排走訪三家在地農業企業,深入了解他們如何透過低碳循環經濟、綠電應用與AI科技導入,推動智慧農業,並展現農業在「淨零」與「AI」雙軸轉型上的新樣貌。
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在致詞指出,雲林正積極推動「雙軸轉型」,將AI與綠能科技結合,目標是成為全台永續智慧農業的示範基地。「這樣的陽光非常適合發展綠能,同時風也是我們的資產。」她強調,雲林擁有充足日照與穩定風力,不僅推動再生能源,更將資源轉化為地方特色,例如在四湖鄉三條崙海水浴場設立「雲林國際風箏衝浪學校」,將氣候挑戰轉為地方創生契機。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除了農業朝向雙軸轉型外,雲林同時強調食農教育的重要性。「疾病是吃出來的,健康也是如此,所以要吃就要吃最好的。」謝淑亞指出,雲林盛產多樣農產品,從柴米油鹽醋茶到咖啡與巧克力都有世界級品質,期望透過食農教育,讓消費者理解食物來源、連結生產者,進而落實永續價值。

AI養殖台灣鯛抗暖化,省水九成增產23倍
首站參訪「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這裡是全台首座結合AI科技、循環經濟與綠電養殖的場域,並以培育出首批登上太空的台灣鯛而知名。「傳統養殖戶只能憑經驗判斷,如今AI能精準掌握數據。」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負責人王益豐表示,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如高溫與暴雨,傳統養殖場因環境惡化導致魚群大量死亡,全台已有超過1500公頃的魚塭被迫棄養。為此,園區把AI智慧養殖技術全面導入,透過感測器即時監控溫度、水質、溶氧與魚群狀況,並自動調整曝氣與水流,提升23倍漁獲量。
王益豐強調,即使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突發狀況,導致停電、水車故障或太陽能不足等,園區也建置遠端應急系統,只需按下開關,高壓閥便會自動啟動,即便夜晚在家中也能即時處理,在極端氣候可確保魚群安全。
除此之外,為突破高溫困境,園區在魚池上方架設太陽能板,不僅能遮蔽烈日使水溫瞬降5至7度,更因此成為全台唯一「全靠綠電養魚」的智慧場域。這些太陽能板每年發電量高達730萬度,足以供應86座魚池運作,餘電還能售予台電,創造額外收入。
AI科技不僅提升養殖效率,更可節能。王益豐解釋,過去傳統養殖戶常因經驗判斷失準,造成過度曝氣而耗電。如今在AI精準控制下,每日耗電量可從傳統的1732度降低一半至866度。此外,用水量也大幅減少,從每池2萬噸地下水降至300噸合法自來水, 節水超過九成,並透過循環利用與汙水處理,實現環境永續。

翻轉農村空洞化,微醺農場以「知識賦能」提升價值
第二站來到水林鄉灣西村的「微醺農場」,創辦人黃衍勳自2016年返鄉創業,以「安全無毒」為核心,全年生產小黃瓜,以及半年生產的牛番茄,並透過產地直送減少碳排、確保新鮮。
走進農場內的溫室,可以看到小黃瓜以離地栽培方式生長,避免病害與連作障礙。農場自製養液系統,能透過手機一次即時調控不同溫室的氮、磷、鉀等比例。溫室屋頂也會依據溫度與光度等感測裝置來自動開關,提供最佳環境,適時為小黃瓜提供陽光。
「農業未來一定要更智慧化、更多自動化,否則很難生存下去。」黃衍勳直言,台灣農業正面臨結構性危機:平均從農人口已達66歲,糧食自給率更跌破三成,20年以後將難以維持基本耕作。微醺農場透過智慧化管理,讓小黃瓜做到365天不間斷採收,年產量達400公噸。
除了農業創新,黃衍勳也著力地方創生。「村子很多房子空著,如果沒有產業發展,20年後可能只剩我一個人。」黃衍勳指出,因此即使利潤有限,仍堅持提供接近大企業的薪資,吸引青年與弱勢族群留下,逐步扭轉農村空洞化。
除了生產與就業,2022年起,微醺農場設立共享教室,每年舉辦上百小時課程,從智慧農業、品牌策略到作物栽培,已吸引全台11縣市逾千名農友參與,「我希望透過知識的賦能,讓農民抬頭驕傲地說自己是專業農夫。」黃衍勳期盼著。
現今微醺農場的食農教育也面向一般大眾,透過DIY體驗與飲品開發,讓更多人認識在地農業價值,黃衍勳表示:「這能讓消費者理解,吃進嘴裡的每一口,背後都有一群人的努力」。

75年宏昇芽菜導入科技,乾式脫殼翻轉品牌價值
參訪最後一站來到雲林北港口庄的宏昇芽菜,俗稱「豆菜庄」,是台灣最大豆芽產業聚落。宏昇芽菜傳承75年的品牌,目前由第三代洪正欣領軍,透過智慧農業與有機生產,將傳統豆芽轉型為高品質、可溯源品牌,走向全國市場,讓芽菜不再是廉價副食。
回顧轉型契機,「阿公時代,三小時就要起來澆水,半夜也得靠人力維持產量。到了父親那一代,雖然有了定時灑水設備,但也常造成水資源浪費。」洪正欣坦言,他希望透過科技改變作業方式,把繁瑣的夜間工作轉為白天進行,不僅解決缺工問題,也能提升資源效率。
「電腦比人更靈活,能針對不同品種調整參數,讓我們晚上也能安心睡覺。」洪正欣笑說,如今的宏昇,已結合智慧農業與自動化生產,透過物聯網與雲端數據,系統能自動調整水量與溫度,讓不同品種的芽菜在最佳環境中成長。
更重要的是,宏昇打造一條龍自動化產線,每分鐘可生產超過100包芽菜,並搭配金屬與重量檢測裝置,確保食品安全,面對颱風季產線也能穩定供貨。除了提升效率,宏昇更開發「乾式脫殼技術」,在不使用化學藥劑的情況下,將保存期限延長一倍,降低食品風險,也擴大了銷售可能性。
「從批發走向品牌,從單一品項走向多元商品,這是我們最重要的轉折。」洪正欣指出,2014年,宏昇開始嘗試有機栽種,2017年更設立專屬包裝廠,讓產品從傳統散裝改成小包裝形式,進入超市與通路市場,徹底擺脫「低價商品」的刻板印象。

在永續上,宏昇導入冷鏈物流、太陽能與水回收,並推新品如青花椰苗、紅莖蘿蔔芽,推動副產物再利用,開發加工品與禽畜飼料,讓農業循環更完整。
宏昇轉型以來屢獲肯定,自2017年導入自動化產線後,陸續取得ISO與HACCP認證,2021年成為全台首家推出國產履歷豆芽菜的企業。2023年榮獲「農業達人全國冠軍」,2024年更一舉拿下「農企業菁創獎」與「智慧農業獎」。洪正欣說:「我們要讓消費者相信,芽菜也能是一個有品牌、有故事的產品。」
延伸閱讀:雲林永續工作坊:新創團隊共享永續農業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