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見ESG共好圈與新北市政府共同舉辦「智慧永續發展學習計畫」,11日展開第二場工作坊。蘇義傑攝
碳交易的本質是「排碳有價」,卻也存在僅能事後抵扣的局限。從台電、台積電到台北101案例,顯示碳權既能減輕企業壓力,也暴露制度不足。碳權如何真正發揮效益,成為台灣淨零進程的關鍵課題。
遠見ESG共好圈與新北市政府共同舉辦「智慧永續發展學習計畫」,11日展開第二場工作坊,聚焦「永續城市」與「智慧醫療」兩大議題。由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與能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以「擘劃碳信用生態圈—政策機制助力綠色經濟」為題,解析低碳治理與碳交易;同時也邀請醫揚科技全球總經理莊富鈞,分享智慧醫療在城市應用與挑戰。
「永續不只是讓每一代公平享受地球資源,更是正義的責任,要修補前人造成的破壞。」曾擔任環保局長的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在開場致詞指出,過去新北市推動「無煤城市」,阻擋深澳電廠持續使用燃煤來發電,以及在2019年發布全台首個、全球第十本的《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 VLR),都在實踐以行動落實減碳,並與國際趨勢對接,也凸顯出地方政府在氣候變遷挑戰中必須扮演積極角色。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恰巧今年適逢《巴黎協定》簽署屆滿10週年。劉和然表示,《巴黎協定》雖歷經美國退出等國際政治的波動,但至今仍持續推動前行,「因為氣候議題是全球的共同課題,沒有任何國家能置身事外。」
「低碳轉型不只是挑戰,更是企業與國家轉型的契機。」遠見雜誌副社長兼智庫總編輯李建興則以宏觀視角呼應,即便川普等國際政治變數曾帶來阻力,台灣卻逆風而行,不僅升級制度與法規,更讓ESG從配角逐漸轉為全球舞台的主角。

最新技術也難再減碳?碳權成企業解方
「我見證了台灣碳權的誕生。」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與能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回顧,十多年前台灣便已嘗試布局碳市場,但因缺乏法規基礎,推動相當艱難,多數措施只能依靠政府補助,支撐淨零轉型的第一步。
劉哲良笑著說:「公部門做事,沒有蘿蔔與棍子很難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給錢,但蘿蔔總有一天會沒錢。」他回憶,當時環保署長沈世宏主張政府應先帶頭「做莊」,率先參與碳權買賣,才能真正帶動市場並創造價值。
這樣的思維並非空穴來風。2008年彰化國光石化(八輕)案引發激烈抗爭,最終成為台灣環評史上首度「不通過」的案例。劉哲良直言,過去環評多半是「先同意再說」,國光石化案卻揭開新局,也讓「低碳治理」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然而,劉哲良也點出其中減碳矛盾,環評委員常要求開發案持續減碳,但對業者而言,新廠多已採用最佳可行技術(BAT),但卻仍被要求再減碳三至五成,導致許多業者只能在環評中先行承諾,之後再與政府協商的做法。
「正因為看到這樣的落差,才會思考另一條路。」劉哲良解釋,若業者已難再減排,是否能透過其他方式補足?於是出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概念:只要能確實降低總排放,就算不是由該業者直接完成,也能透過碳權機制加以彌補。

減碳四步驟:盤查、減量、中和到淨零
劉哲良指出,推動低碳治理必須先分清「治理」與「管理」的差異。治理是一套完整策略與架構,強調願景與長遠路徑;管理則是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把資源用在刀口上,確保短期KPI能達成。「治理在意的是長遠方向,管理則是短期執行。」
在治理架構中,他認為至少需要四個核心元素:願景、目標、轉型路徑與行動方案。願景代表方向,例如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度以內,力拚1.5度。目標則更具體,2018年IPCC《1.5度特別報告》指出,若要達成此願景,全球必須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
劉哲良進一步描繪低碳轉型的四大路徑:首先掌握排放量,也就是進行碳盤查;其次落實減量;接著透過碳中和補足;最後才是真正邁向淨零。在行動方案上,他提出「工具箱」概念:先建立制度,如導入ISO 14001或GRI;再進行盤查,依循GHG Protocol或ISO 14064;設定目標可參考IEA或SBTi;再透過RE100來推動減量;最後藉由碳交易與ISO 14068完成碳中和,最終邁向淨零。
「淨零排放意味著在2050至2060年間,全球溫室氣體淨增量要歸零,給地球5、60年時間消化。」劉哲良表示,這是一個明確KPI,但落實上充滿矛盾,因為「人活著就會排碳」,如何在總量不再增加下維持社會運作,仍是最大難題。
因此,劉哲良直言,節能減碳雖能降低排放,卻無法真正達到淨零,必須依靠碳匯與技術突破。以台灣為例,森林一年最多吸收2100萬噸二氧化碳,但全國排放高達2.8億噸,落差極大,顯示未來必須仰賴「負碳技術」,在此之前,碳中和是重要替代方案。

碳權如折價券,擔任遵約工具非零排放
在低碳轉型路徑中,碳中和被視為邁向淨零的重要過程,劉哲良強調:「其核心精神在於合作。」他解釋,碳交易本質是「排碳有價」,受益者必須付費,相關工具包含環境稅費、總量管制、碳交易與碳信用。
其中,碳信用是由政府或國際認證單位核發的獎勵機制,企業可將減碳成果轉換為財產並進行交易。台灣自2010年推動以來,已累積逾2000萬噸碳權,其中,台電是擁有最多碳權企業,為了抵銷碳費。另外,台積電更因應蘋果供應鏈要求,透過購買綠電累積了超過600萬噸,作為壓力下的緩衝。
劉哲良指出,雖然碳交易常引發爭議,但能激勵企業超前部署,也讓開發中國家「用錢換技術」,因此聯合國持續推動碳市場。
「碳權本質是遵約工具,只能抵消成本,無法抹除排放,它像停車場折價券,只能折抵,卻不會讓車子消失。」劉哲良提醒,台灣碳權多用於抵扣碳費、供應鏈要求或環評承諾,屬於「事後抵消」。
另外,劉哲良表示,從科學角度而言,地球只在乎總量下降,不在乎減量地點,台灣年排放約2.8億噸,森林吸收量僅2100萬噸,意味必須減少九成以上,才能達到淨零。因此,政府才以「棍子」向企業收取碳費,同時以「蘿蔔」,包括碳權、補助與稅務優惠,吸引中小企業與家庭自願參與,覆蓋剩餘 46%,唯有全範圍行動,國家目標才可能達成。

地方設碳權認證中心?恐淪為「發獎狀」
在工作坊有學員提問,地方政府是否能設立碳權認證中心。劉哲良指出,雖然地方可發證書,但若缺乏實際需求端,僅憑發證無法產生價值,最終恐成為「獎狀」而非真正的減碳工具。
另外,對於新北市永續DNA價值。「雙北市的排碳多來自工商業用電,只要加強節能即可有效減碳。」劉哲良進一步解釋,有些縣市在管制行動方案中,把建設衛生下水道列為減碳措施,這其實相當不合理。下水道本質上是公共衛生設施,並非為了減碳而設,若誤將其當成減量策略,容易造成錯估。同樣地,捷運雖能減少交通排放,但核心功能仍是大眾運輸,減碳只是伴隨而來的效益。
在排放交易制度(ETS)部分,學員詢問中小企業是否能藉由低碳旅遊等措施換取碳權。劉哲良解釋,並非所有減量行為都能轉換成碳權。台灣目前約有百餘種抵換方式,若減碳規模不足千噸,計算下來往往成本效益不佳,僅適合作為示範性案例。
另有人提問永續ETF是否會成為下一個「0050」。劉哲良強調,碳權是政策工具,價值取決於政府決策,不會像科技股般成為主流投資,只能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