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COP30 前夕的省思:當氣候變遷掀翻我們的餐桌

極端天氣已成為食品價格攀漲的直接推手。示意圖。pexels-carlydernetz

|

上週在菜市場,朋友想買兩把青蔥,拿出千元鈔票,小販卻搖頭說不夠。這不是玩笑,而是當下許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時常思考一個根本問題:什麼才是一個社會最堅實的基石?答案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樸實──那就是餵飽自己的人民。

歐洲研究機構與央行最新聯合報告揭示,極端天氣已成為食品價格攀漲的直接推手,「熱通膨」(Heatflation)不再是學術名詞,而是每個家庭都能感受到的經濟壓力。數字是冷酷的:氣溫每升高1°C,大氣保水能力增加7%,極端降雨隨之激增15%;若全球升溫達2°C,部分農作物的適耕區可能驟減超過一半。這場危機已不再是遙遠的永續議題,而是我們必須直面的生存現實。

當極端氣候讓糧食價格大幅波動、農產品減產、供應鏈中斷時,這些影響已經不再是新聞報導中的遙遠災難,而是我們每天打開冰箱、走進超市就能切身感受到的變化。這場變遷的意義遠不止於氣溫升高,更是一場深深牽動著糧食、能源、生物多樣性與社會公平的全面性重構。

生物多樣性失衡,糧食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我們討論糧食危機的成因時,往往聚焦於氣候變遷、戰爭與供應鏈中斷,但事實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才是更深層、卻常被忽略的結構性風險。根據世界銀行與全球環境基金最新發布的研究,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每年面臨高達7,000 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農業系統高度依賴健康的自然資本:肥沃的土壤、穩定的氣候、授粉昆蟲與水資源,一旦這些基礎環境崩壞,糧食安全也將隨之動搖。當我們看到森林被大面積砍伐、農業補貼政策缺乏永續思維、土地開發缺乏整體規劃時,自然棲息地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許多珍貴的生物物種、傳統作物品種,以及幫助植物授粉的昆蟲也跟著快速減少。

這絕不只是一個「環境保護」的議題而已,而是直接關係到我們能否穩定獲得糧食、藥材與乾淨水源的根本問題。想想看,當幫助作物授粉的昆蟲愈來愈少、土壤持續惡化、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時,我們不僅在失去「能種什麼」的選擇,連「能在哪裡種」的選擇也在減少。

生物多樣性其實就像糧食安全背後的一道隱形保護網。一旦這道保護網出現破洞,整個糧食體系就很難再保有面對危機時的應變能力。

台灣的結構性脆弱:我們真的需要認真面對了

坦白說,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約30%,而且我們有95%的稻米生產都仰賴適應溫帶氣候的蓬萊米品種,主食結構高度集中。今年南台灣豪雨重創養豬產業、豬肉價格急劇上漲的事件,其實就是一個很清楚的警訊──我們對特定氣候條件過度依賴的情況,已經成為一個系統性的風險來源。

更讓人擔心的是海洋生態的變化:研究顯示,海水溫度每上升1°C,小卷的漁獲量可能就會下降15%。當氣候變遷開始改變洋流模式和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時,不只是陸地上的農業,連海洋資源也難以倖免。

圖/氣候變遷開始改變洋流模式和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示意圖。pexels-bedis-elacheche

企業的責任與行動維度

自然(Nature)期刊指出,只要保護30%處於自然狀態的生態系統,原本70%會滅絕的物種將倖免於難,且能吸收超過4650 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減少49%過去兩個世紀所累積的二氧化碳。

面對這場多維度的危機,企業絕不能僅是旁觀者,而應成為解方的積極推動者。身為企業領導者,我堅信永續不只是成本考量,更是未來競爭力的核心。在此脈絡下,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he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提供了一個關鍵框架,引導企業與金融機構盤點其對自然的依賴與衝擊。這不僅是一種揭露機制,更是一個重新認識風險的過程。

值得欣慰的是,台灣企業在TNFD 的導入上已展現積極態度。台灣共有13 家企業成為TNFD 首批先行導入者¹,橫跨金融、科技、製造等多個產業,展現了台灣在永續治理上的前瞻視野。

企業可以從三個維度出發,將挑戰轉化為契機:

建構韌性十足的營運生態。 明智的企業會重新檢視其價值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建構多元化且具氣候韌性的營運網絡。透過投資早期預警系統,與關鍵合作伙伴共建氣候風險管理機制,能有效將風險分散至可承受的範圍。同時,企業必須前瞻性地投資韌性基礎設施──從數據中心的節能升級到製程用水的循環利用,建構一個即使在極端氣候衝擊下,依然能穩定運轉的營運生態系統。

以自然為本的創新突破。真正的永續創新必須將自然資本納入核心考量。企業可以將研發資源投注於開發氣候韌性產品與服務,例如運用生物科技開發新材料、導入循環經濟設計原則,或創造能修復生態系統的商業模式。

真正的永續經營需要在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透過創新技術、循環設計等手法,讓自然系統得以復甦,同時創造商業價值。TNFD 框架的導入將有助各產業企業提前辨識自然資本退化所帶來的營運衝擊,無論是製造業面臨的原物料短缺風險、服務業遭遇的極端天氣營運中斷,或科技業需要考量的稀土金屬供應不穩定。透過系統性的風險評估與管理,企業能在自然保育與商業績效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政策整合:從支援者轉為永續發展的積極引導者

當企業願意主動變革時,政策制度的配套絕對不能缺席。政府應該:

  • 建立具備高透明度的自然資本揭露與綠色認證制度,有效防範漂綠現象的發生;
  • 推動環境稅制改革或強制性的自然相關資訊揭露規範,讓環境成本不再被人為地隱藏起來;
  • 調整產業政策方向,從傳統的效率導向轉為支持自然正向的商業模式;
  • 結合國際前瞻倡議,如「生物多樣性信貸」、「自然債券」等創新金融工具,引導更多私部門資本投入自然資本保育與修復。

COP30:雖然共識難產,但行動真的不能再等

今年底即將在巴西貝倫(Belém)舉辦的COP30 會議,被許多人視為氣候治理從「談判階段」真正進入「執行階段」的重要轉捩點。不過,從會前各方的協商情況來看,各國的立場確實還存在不小的分歧:

  • 多數國家希望能訂定明確的「化石燃料淘汰時間表」,但那些以資源出口為主的國家仍然把重點放在「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上;
  • 歐盟內部對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都還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這可能會影響全球氣候行動的推進力道;
  • 主辦城市在住宿和交通安排上也面臨實際的困難,讓原本應該具有示範意義的氣候會議,反而暴露出治理公平性的問題。

最根本的挑戰其實在於,國際社會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之間那種深度交織的關係。當全球暖化持續加劇,棲息地消失、物種被迫遷移、傳統農業體系面臨崩解時,最先受到衝擊的,往往是那些糧食安全保障最薄弱、氣候適應能力最差的國家和社群。

從各自努力邁向攜手共創永續的未來

我們正站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歷史轉折點上:傳統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已經無法支撐一個升溫超過1.5°C 的地球環境。面對這樣嚴峻的局勢,企業、政府與公民社會必須從過去各自為政的分工模式,轉向協同創新的共創格局。

若沒有對自然資本的整體治理,所有對糧食系統的補助與投入都可能是治標不治本。因此,將TNFD 作為糧食政策與企業治理的共同語言,讓風險能被看見、被量化、被行動,是我們在氣候與糧食雙重危機下,走向真正永續的必經之路。

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思考的核心問題,不是「現有的體系還能維持多久」,而是「我們能否及時採取前瞻性的行動」。

因為真正能夠守護下一代福祉的,不是我們能為他們保留多少自然資源,而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與智慧,從根本上改變當下的發展模式。

註1:根據TNFD於2024 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首批先行導入者名單,台灣入列的13 家企業包括:玉山金控、永豐金控、中信金控、富邦金控、元大金控、台達電、台泥、正隆、台灣大哥大、歐萊德、宏碁、國泰金控、光寶科技,橫跨金融、科技、製造、電信、美妝等多元產業。

延伸閱讀:COP30談判桌外的另一戰場:氣候訴訟全球興起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