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企業導入自然正向契約,強化生物多樣性與供應鏈韌性

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逐漸成為企業治理時的一大考驗,將保育納入企業治理方針中將成為趨勢。示意圖。freepik

|

隨著全球人口持續成長,為滿足社會需求與推動經濟而加諸於自然的壓力同步上升;在此情勢下,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已成為企業治理最迫切的雙重挑戰。例如水資源枯竭、棲地破壞與生態系退化等自然損失,不僅削弱供應鏈穩定並推升營運成本,亦迅速轉化為財務、法規、營運與聲譽等多實體與轉型風險。

自然損失正影響全球企業之營運格局

具體而言,仰賴自然資源的產業例如農業、林業與漁業,因關鍵物種減少而受擾動。以授粉服務為例,全球約75%的主要糧食作物至少部分依賴動物授粉,其對農作的直接經濟貢獻估計每年為2350億至5770億美元;若授粉者減少,將會連動衝擊農業及食品飲料產業的產量與成本結構。當水質淨化、土壤肥力與病蟲害調節等生態系服務功能降低後,企業必須投入替代技術與方案,導致成本上揚。

此外,從事導致生物多樣性惡化之活動者,亦可能面臨法律責任。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樣性喪失已構成系統性風險,侵蝕企業長期韌性;相對地,將生物多樣性保育內嵌於策略的企業,更能回應快速變動的監管環境、市場動態與社會期望。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不過正如世界經濟論壇風險報告指出:儘管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影響尚不明顯,但社會、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很大一部分終於開始意識到其嚴重性。

觀察TNFD自2023年正式發布後,至今已逾400家組織宣示採用;其首批320家早期採用者合計約4兆美元市值與14兆美元資產管理規模,顯示市場對自然相關風險之治理與揭露正在成形。本文接下來針對企業如何透過合約或法律文件,因應自然損失所帶來的衝擊,使其成為維持長期競爭力的工具。

企業承諾自然正向後所面臨的障礙

儘管企業已意識到自然風險屬於商業風險,仍有不少企業尚未系統性評估其與自然相關的具體依賴與影響關係,以及由此衍生的風險與機會,因而未能充分將自然因素納入策略決策或合約安排之中。對自然依賴度較高的企業例如建築業、食品業與農業或擁有大量土地的企業,通常在應對能力較佳;然而,各產業皆面臨到的挑戰為:有限的資源與技能,以及董事會層級的認知不足。

再者,部分組織普遍認為仍才剛開始著手氣候議題,尚未準備同步推進自然行動。常見的情況是優先以因應氣候變遷為先期的投入的議題,而非自然;鑒於兩者高度相互關聯,亟需為自然行動配置更多資源,並在適切場合採取更為整合的策略規劃。

雖說如此,現實情況中企業多認為自然議題應交由具有環境專長的律師處理即可,而另一些組織,則將自然被歸類為ESG範疇,僅由永續團隊負責。無論是何種情境,以商業合約作為推動自然行動的工具,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視且低估了。

有鑑於此,FIDIC、WWF 與 AECOM呼籲企業,落實自然友善不僅在於導入以自然為本的解方以降低專案對生物多樣性、氣候與碳排放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更應將同一思維延伸至營運價值鏈,置入於採購治理與供應商管理之中。

圖/企業若能將自然友善納入合約中,對於整個供應鏈在環境保育上將有長足的影響。示意圖。freepik

具體而言,應在採購與法律性的合約文件中,系統性納入因應自然風險的條款,例如:要求供應商進行並揭露自然依賴與影響評估;設定避免、減緩、修復、補償的生態減緩階層及「無淨損失或淨增益」目標、規定資料揭露等措施。透過在採購合約端前置化這些要求,方能確保在基礎設施規劃與設計之初即將自然置於核心,而非事後補救。

然而,企業內各部門對自然行動的準備度與認知難以一致,往往是彼此各自為政,造成在制定具自然惠益合約的過程困難重重。

企業如何利用採購合約對自然產生正效益

對企業而言,供應鏈對自然的透明揭露是首要議題。企業正承受來自雙軌驅動的壓力,其一,強制性法規或自願性倡議的要求日益強化,例如歐盟《無毀林產品法規》(EUDR)等供應鏈盡職調查規範;其二,市場標準與揭露框架,例如IFRS與TNFD不斷提升投資者、股東與客戶的期望。

在此脈絡下,多數企業將重心放在藉由盡職調查與供應商契約來蒐集關鍵資訊並滿足報告與合規需求,例如於農產品供應鏈中納入防止毀林與可溯及之條款。然而,對許多公司而言,這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在既有的基礎下,擴大對供應商蒐集及追蹤對自然相關的數據。

只不過在實施上述專案或策略時,是否已將自然正向視為「採購核心」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較為可靠的做法應從盤點營運價值鏈影響開始,透過繪製供應與營運價值鏈、量化原料與服務的生物多樣性足跡,辨識可由採購實務直接影響的自然相關因子,進而設定清楚可衡量的目標與原則,避免在某一環境面向獲益卻在另一面向造成損失。

而這些工作都需要及早且持續的利害關係人參與,由開發商、採購與法務到設計、監管、投資人與地方社群,共同建立以永續為導向的合作文化,讓專案從一開始就把自然置於決策核心。將有機會減緩自然風險的可能作法,即早列入採購合約中,讓條款成為推動供應鏈轉型的實質槓桿。具體做法包含要求供應商設定自然相關目標與指標、提高所供原料的可回收性等。

在治理層面,自然議題正逐漸從董事會向全組織擴散。不僅讓董事會日益重視以制度化機制管理自然風險,包括在董事會層級設定自然目標與關鍵績效指標、將履行承諾的責任分派至各職能部門,並把高階主管與員工薪酬與績效結果連動,以強化交付誘因。若要有更積極的作法,也建議可把保護自然的宣言與行動目標寫入公司章程。

圖/將自然議題從董事會向全組織擴散,並分派至各職能部門,有助於自然友善方針的履行。示意圖。freepik

值得注意的是,資金也逐步滲入對自然有益的商業模式中,合約是引導資本流向的關鍵節點。部分企業已透過契約與投融資安排,為營運與供應鏈中的自然正向行動挹注資源。當自然要求被寫入採購與商業合約條款,並與資本配置與績效結構相連結,企業便能同時推進合規、績效與長期韌性,將自然從遵循議題升級為驅動競爭力的核心條件。

跨部門整合風險管理與永續決策

國際間具有自然惠益型的合約實踐已然興起,而這些實踐在幫助企業應對自然風險、並在全行業範圍內推廣自然惠益行動方面潛力不可忽視。

近年臺灣企業已相繼承諾防止自然損失,並有企業也導入 TNFD-LEAP 方法學,識別與評估營運據點的自然依賴、影響、風險與機會。然而,在提出對策時,仍常受組織慣性與部門阻力牽制,而傾向保守解方。為突破此瓶頸,我們建議企業應及早把「自然正向」之精神納到採合約條款、規格書與供應鏈守則,並盡可能結合第三方評等與定期監測。

同時,務必在初期展開跨部門溝通,包含高階主管、採購、財務、環工等部門,建立以自然為核心的組織文化與市場互動機制,從源頭把風險與機會導入供應鏈決策。將自然成效視為與成本、品質並列的成功準則,逐步內化為企業營運DNA。

延伸閱讀:「自然修復市場」怎麼運作?澳洲用制度支持生物多樣性

文:邱祈榮、陳冠婷;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