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ESG國際快訊》功過相抵?川普穩中東降油價,推AI中心卻讓電費失控

川普對國際油價的下降有幫助,但在電力的政策上卻沒辦法收到預期效果。取自The White House

|

▋功過相抵?川普穩中東降油價,推AI中心卻讓電費失控
▋高市早苗能源新戰略:攜手印度押寶SMR
▋隱形吃電怪獸!工業氣體三巨頭耗電竟超過Google、微軟
▋氣候緊急拉警報!美中印領袖「神隱」COP30
▋矛盾曝光?中國擁抱再生能源,「煤電裝機容量」卻隻字未提

功過相抵?川普穩中東降油價,推AI中心卻讓電費失控

美國民眾的每一種支出都在下降。民眾最大的支出是能源,我們的汽油價格幾乎達到每加侖2美元(約合新台幣62元),」美國總統川普在日前記者會強調。然而,民主黨在11月初的地方選舉大勝,部份原因指向選民對民生問題的不滿,也讓人不禁想問:美國汽油真的變便宜了嗎?

美國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調查,即便通膨正在上升,美國人現在加油確實比一年前便宜幾美分,全美平均汽油價格很有可能在年底前跌破每加侖3美元,這是前總統拜登在任期內未能達成的目標。

白宮發言人羅傑斯(Taylor Rogers)強調,川普的能源政策是讓美國人在加油站支付更少費用的主因,他取消拜登時期繁重法規,充分利用我們腳下的液態黃金。美國各大石油公司產量確實預計在今年超過2024年的紀錄,並預計將持續成長到2026年。

然而,業內分析師認為,美國汽油變便宜,主要受惠於全球原油價格降低。曾任前美國總統小布希能源顧問,現任拉皮丹能源集團(Rapidan Energy Group)總裁的麥克納利坦言,任何總統影響原油價格的能力通常有限,川普可以聲稱對降低油價有幫助,但不能把功勞全攬在身上。

《政客》(Politico)指出,自川普2025年1月上任以來,原油價格已下跌約25%,主要是由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供應已經很充足的市場增產。麥克納利觀察,除了今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簡短提及外,川普很少在公開場合推動該組織增產壓低價格。

但說川普完全沒有功勞也不完全符合事實。紐約大學能源、氣候正義與永續實驗室(Energy, Climate Justice, and Sustainability Lab)總監賈菲(Amy Jaffe)分析,中東地緣政治衝突會導致油價居高不下,但川普政府確實成功讓衝突緩和下來,「你必須在這方面給他們一些肯定。」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然而,即便加油站漲價問題有所緩解,美國人正日漸受到另一種能源成本的擠壓:公共事業費用正不斷上漲。川普在競選期間承諾要把美國人的電費減半,但根據勞動部統計局數據,電價卻比前一年上漲5.1%。

《政客》分析,川普政府致力削減風電、太陽能。這兩種能源其實在許多州提供最便宜的電力。而川普也推動AI數據中心建設,卻反倒推高美國部份地區的公共事業費用。川普政府能源部長萊特(Chris Wright)不諱言,不斷上漲的電力成本,可能成為共和黨在明年期中選舉的政治負擔。

日前維吉尼亞州、紐澤西州兩位當選的民主黨州長候選人,在競選期間不約而同都強調要把能源變得更便宜。賈菲強調,「電力就是新汽油,它已經變得高度政治化。」

圖/川普政府致力削減太陽能與風電,然而在許多州,這兩種能源提供最便宜的電。示意圖。by freepik

高市早苗能源新戰略:重振安倍熱情,攜手印度押寶SMR

甫上任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身為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長期的政治門生,預計將延續安倍的對中強硬路線,並主張親美友台、打造「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因此,日本與印度關係將受到更多重視,能源就是其中重要面向之一。

高市早苗傾向擴大核能發展,以分散日本的能源結構,這讓印度能在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先進核能技術研究、開發等與日本展開合作。同時,她對再生能源的興趣降低,也代表印度必須調整和日本過去在電動車、儲能、電網連接等替代能源技術方面的合作方式。

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智庫東亞論壇(East Asia Forum)分析,高市早苗的能源安全方針,將把日本、印度雙邊交流重新定位在高效能源多元化措施,而不是氣候變遷相關的倡議。

高市早苗領導下的日本,對海外投資意願明顯增加,對印度提供吸引日本資金的機會,能源領域就是其一,而日本也有可能重振安倍時代對印度的熱情,把傳統的合作領域和創新能源科技結合。

圖/高市早苗將與印度合作,攜手發展高效能源多元化。X by @takaichi_sanae

隱形吃電怪獸!工業氣體三巨頭耗電竟超Google、微軟,逃脫氣候審查?

隨著科技公司計劃投入數兆美元建設數據中心,對電力爭奪日益激烈。有一個產業的耗電卻超過Google、微軟在內的科技巨頭,但卻在很大程度上規避同樣的審查,那就是工業氣體供應商。

從牙膏等日常用品,到核磁共振等拯救生命的治療手段,現代生活無數環節都需要氮氣、氧氣、氦氣等供應。生產這些氣體,並將其運輸到工業設施與醫院,是高度能源密集的過程。

環保組織行動勝於空談(Action Speaks Louder)最新報告顯示,林德集團(Linde PLC)、法國液化空氣集團(Air Liquide SA)、美國空氣化工產品公司(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這三家公司控制全球價值1200億美元工業氣體市場的七成,但它們控制用電、轉向再生能源的舉措,並不足以迅速減少碳排。

而且在這三大主要工業氣體生產商中,林德集團的氣候和能源目標最弱。該公司承諾到2050年實施淨零碳排,但2028年目標僅側重於降低排放強度(即每消耗單位電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彭博社分析,即便該公司能源結構變得更清潔,總排放量還是可能繼續上升。

不過,林德集團也承諾2035年要比2021年減排35%。該集團執行長蘭巴強調,一些工業客戶其實是把排放量「外包」給林德集團,意思是一些公司選擇從林德採購氣體,而非自行生產。

圖/儘管林德集團承諾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但在2028的目標仍只側重於將排放強度降低。取自林德集團官網

而空氣化工產品公司則是三大工業氣體公司中再生能源最積極者,希望把再生能源在電力結構占比從2023年的23%提升至2030年的90%以上。但行動勝於空談的報告顯示,該公司資訊披露程度仍有改善空間。

空氣化工產品公司發言人喬治(Art George)回應,目前正在修訂報告方法,並將在明年的報告中提供更多細節。

各界對工業氣體供應商的壓力正在增加。另一個環保組織分享行動(Share Action)今年4月發布報告指出,這些公司缺乏轉向再生能源的穩健戰略,而且隨著再生能源變得更便宜,電力效率提升時,這些公司卻未能降低能源成本,使股東回報連帶受到影響。

氣候緊急拉警報!美中印領袖「神隱」COP30,僅60國元首赴會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門戶」貝倫(Belém)登場。儘管COP以前曾經在南美洲舉行過,但卻是巴西首度擔任東道主,也是全球各國代表團首度在亞馬遜雨林地區召開會議。

然而,本屆COP卻從籌辦階段就爭議頻傳。由於貝倫住宿能量不足,讓不少代表團、環保團體直到會議開幕前一週都還在尋覓住宿地點,或是只能忍痛砸下新台幣百萬,卻只能在為期12天的會議期間入住一般民宿。《歐洲新聞》(Euro News)更發現,一些房東為了從參加COP30的訪客牟利,甚至還驅逐當地居民。

同時,為了改善當地交通便利程度,部份熱帶雨林還經過清理,只為修建出一條道路,而巴西政府近期也批准在亞馬遜雨林附近鑽探石油。儘管COP30主辦單位否認該基礎設施項目與會議有關,卻將COP30讓世界正視亞馬遜雨林受到氣候變遷、森林砍伐雙重威脅的初衷遭到打臉。

受到爭議頻傳、交通不便等因素影響,今年會出席COP30的國家元首不到60位,遠比去年有100位領袖參加的巴庫COP29要少。出席COP30的領袖包括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António Costa)、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英國首相斯特默(Keir Starmer)、威廉王子、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

中、美、印這三個全球最大碳排國,元首繼去年COP29同時神隱後,今年也都不會出席,包括聲稱「氣候變遷是史上最大騙局」的美國總統川普,不只本人缺席,也不會派任何聯邦政府官員與會。而中國、印度雖有代表團,但兩國領導人習近平、莫迪都不會現身巴西貝倫。

碳排大國元首對出席COP30意興闌珊,看在不少關注氣候變遷的人士眼裡盡是焦急。原因是COP30在《巴黎協定》簽署滿十年之際召開,對締約國的氣候計畫而言是關鍵時刻。該條約最核心的訴求,就是要求締約方每五年提交一次「國家自主貢獻」(NDCs)的更新承諾,說明該國如何減少排放、做好氣候調適。

各國原被要求今年2月以前提交2035年的NDC,但95%政府錯過此截止日期,即便到了9月,也只有涵蓋全球碳排量約三成的締約國繳交。提交這些計畫可能是各國政府在COP30前遇到的最大挑戰,而這些計畫含有多少雄心壯志,很有可能是衡量今年COP30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

圖/COP30在貝倫開幕,然而今年出席的元首不到60位,前三大排碳國的元首更是同時缺席。flickr by Cop30 Brasil Amazônia

矛盾曝光!中國擁抱再生能源,為何「煤電裝機容量」卻隻字未提?

即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缺席COP30,但受到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對氣候變遷抱持質疑影響,各界普遍預期,中國可能在COP30當中確立成為全球能源轉型、低碳科技的新霸主,英國權威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更以此為題製作封面故事。

習近平在9月聯合國大會以視訊方式宣布,中國將在2035年以前減少7%~10%的溫室氣體排放,把非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耗的占比從兩成拉抬至三成,實現3600GW的太陽能、風電裝機容量,並讓電動車成為主流交通方式,而且希望能做得更好。即便在美國退群效應下,中國對氣候議題即時送暖的情操值得鼓勵,但不少分析師均認為,該目標太過保守。

多位專家不約而同向美聯社表示,為了讓全球走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軌道上,中國至少在2035年以前,必須減少排放量三成。但參與制定該目標的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研究部主任柴麒敏抨擊,這些批評忽略已開發國家和中國在發展階段上的差異。

「歷史上沒有哪個主要經濟體在達到排放峰值的五年內,減排幅度超過10%。」柴麒敏強調,中國擬定的減排量,其實已經超過歐洲、美國在同一時期的總和。 但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公共政策學院研究副教授崔宜筠(Ryna Cui)直搗核心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並未提及煤電裝機容量、發電量,但煤炭才是中國總體排放的驅動因素。中國政府一直不願意放棄煤炭,認為它是更可靠的能源來源,甚至近年來還鼓勵建設燃煤電廠。

圖/即使中國在氣候議題上相對積極,但仍有專家認為中國不放棄煤炭才是減排困難的關鍵。示意圖。unsplash by noirframe_45

延伸閱讀:化石燃料管制成「脫碳、減塑」最大絆腳石,COP30能否終結?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