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100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目標是匯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企業,以電力需求者的角度改變用電市場,共同努力提升使用再生能源的友善環境。
RE100在全球已有超過340個企業會員,加總其會員全球再生能源需求,已超過英國的用電量。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並逐年提報用電數據。
對我們一般人來說,RE100遙遠又不切實際,但為何吸引全球知名品牌爭相參與?當公司達到RE100,就結案了嗎?當公司無法達到RE100,又會怎樣?
RE100是浪漫的夢想,還是精明的商業算計?
RE100的主席Sam Kimmin曾經把RE100比喻為人類的「登月計畫」。1962年美國總統甘迺迪發表的「月球演說」,宣示10年內要「把人送上月球,並且安全返回地球,」這個目標在1969年阿波羅號太空人登陸月球那一刻實現。RE100就如同登月計畫,在一開始設定一個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沒有RE10、RE50、RE80的模糊空間,並定期公布給大眾檢視。
RE100和登月計畫兩者有一個共同點:為一個當前看起來遙遠又不切實際的願景,設定一個大眾可以簡單理解的目標,並且承諾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RE100為何一開始就受到多個國際品牌的支持呢?其背後隱含商業模式的思考。首先,在戰略層面昭告天下,本公司是非常具有企圖心的綠色產業領導者,公司將持續經營至少到2050年;其次為成本面考量,歐美市場近年已逐步達成市電平價,有些地區的綠電甚至比灰電更便宜,省錢又有好形象,何樂不為;其三,以再生能源為由綑綁供應鏈,進一步綁定與供應商的共同利益。
延伸閱讀:RE100全球領導獎爆冷門!冠軍竟來自台灣中小企業
當公司實現了RE100,然後呢?
RE100會員一般透過3個方式達成再生能源使用目標:
- 進行再生能源投資,例如在廠房屋頂架設太陽能發電設備,自發自用。
- 購買再生能源憑證(RECs,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例如在國內可以購買T-REC。
- 簽訂購售電合約(PPA,Power Purchase Agreement)等手段,例如台積電與沃旭簽訂20年離岸風電購電合約等。
這真是高難度挑戰,不過根據RE100最新年報,已有66家會員宣告達成RE100目標。當一家公司歡天喜地對外宣布達成目標時,它同時也需要向CDP提交證據,並由CDP團隊檢查及驗證其數據是否可靠、是否符合RE100的規範。
一家公司達成RE100是了不起的成就,但這並不是旅程的終點。達到RE100目標很難,但維持RE100目標更不容易。公司在發展的過程,可能會經歷不同的改變如新市場的開拓、收購或併購、政府能源政策調整等,這都會影響再生能源使用量。
如果一家公司時刻盡最大努力維持RE100,因為上述這些短期變動少買了一點再生能源,只要保持資訊透明並分享經驗,還是可以守住企業誠信的招牌。
當公司無法達到RE100,又會怎樣?
如果一家公司到了設定的目標年,但仍無法實現RE100承諾,會怎樣?RE100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的目標,國際品牌參加不是因為這件事很簡單,而是因為這件事非常困難,故本就存在未達標的風險。畢竟用電牽涉國家能源基礎建設與政府法規,有些障礙是公司無法獨自克服的。
根據RE100的會員調查,2021年全球採購再生能源最困難的市場依序為:韓國、日本、中國大陸、新加坡、阿根廷、俄羅斯、澳洲、臺灣、紐西蘭、沙烏地阿拉伯;障礙的類別包括:再生能源供給量太少、再生能源價格太高、再生能源憑證不易購買及政府法規等。故RE100鼓勵會員一起關注政策及市場的發展,一同改變使用再生能源的環境。
別把RE100當成ESG清單上的一個待勾選項目
RE100會員在世界各地為我們展示了各種創新模式。例如有愈來愈多會員由單純購買再生能源憑證,轉向簽訂PPA或自行投資電廠,以鎖定長期購電成本;由辦公大樓的房東做莊,向承租戶提供100%再生能源(英國最大商業地產開發集團Landsec);利用資訊科技,達成24小時使用再生能源(Google)。
產業領導者是要開創新局、不是完成工作清單。RE100不是一個綠色產品的認驗證,也不是一個企業ESG獎項,所以別把RE100當成公司ESG清單上的一個待勾選項目。
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企業透過使用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最終我們要一起達到碳中和目標,健健康康地活下去,這就是最重要的「然後」。
註:本文部分摘自Sam Kimmins and Guste Saduikyte (2021) What happens when members achieve (or don’t achieve) 100%?
本文轉載自綠學院/文:羅時芳(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關於作者】
因為博士口試委員的一句「你要在管理學院討論環保的重要性,畢業以後找得到工作嗎?」憤而孤單地踏上環境經濟之路。相信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有很多,在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期間,看到了環境問題及國際趨勢的轉變,希望台灣在世界的舞台不要缺席,讓更多感人的綠色企業故事,揚名國際,發光發熱!同時擔任綠學院綠色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