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在新能源汽車產銷上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持續爆發式增長的背後,卻也出現有心人士騙取政策補貼,導致城市郊區出現大量新能源汽車被棄置的亂象。
毫無疑問,中國大陸是新能源汽車的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產量和銷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冠軍寶座。
尤其是2022年,中國大陸生產了705.8萬輛新能源汽車,銷售了688.7萬輛,成長幅度分別高達97%和93%,成為世界各大知名汽車品牌必爭的樂土。
中國大陸崛起的造車新勢力,吉利、比亞迪、蔚來、理想和小鵬等受到資本市場追捧,寧德時代躍為動力電池第一大廠,中美科技戰下,中國大陸汽車產業大有憑藉新能源汽車「不被美國卡脖子」「彎道超車」的企圖心。
但就在行業像3000公尺障礙賽中不斷跨欄、野蠻生長之際,那些在賽道上曾被踢倒的柵欄、被踩過的水坑,仍舊怵目驚心。
最佳例證,便是滋生在廣州、重慶、杭州等大城市郊區的「新能源車墳場」──成千上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長期乏人問津,彷彿僵屍車一般鋪滿廣大的地面,甚至有的車上防塵罩還沒拿掉,沒被開過就被棄置,形如一座座車子的墳場。
中國大陸《三聯生活週刊》的專欄作家謝九撰文點出:「對於當前中國大陸高速發展的新能源車行業,這些墳場無疑是一記警鐘。」
之所以會形成一座座新能源汽車的墳場,「前世今生」要追溯至2012年。
中國大陸從2012年開始全面支持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並為購買電動車提供了高昂的補貼。
一輛續航力只要達到250公里的純電動車,補貼金額能給到6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7萬元),即使續航力只有80公里的純電動車,補貼也有3.5萬人民幣(約新台幣16萬元)。
新能源車墳場,背後成因和騙補貼有關
補貼政策,確實有力地推動了純電動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卻也讓很多企業動起了「騙取補貼」的腦筋。
它們把自己製造的車,賣給自己旗下的共享汽車租賃公司,有的甚至把電池拆掉,反覆裝上不同的車以申請補貼。
知情人士透露,自2014年到2018年這4年是亂象最嚴重的幾年,很多車企生產出的新能源汽車的續行里程標定250公里,實際可能為100公里都開不到,導致車子大量生產卻開不上路,加上政府加大力度監管共享汽車,最後車子只能堆在空地上,變成另類的墳場。
一位中國大陸汽車數據諮詢公司的CEO認為,這類早年問世的純電動車,經過長年擱置大多品質堪憂,有的車會直接報廢處理,有的車則被二手車商買走。
台幣5萬買5輛車?
坊間一度傳出,這些墳場車的價格很便宜,還能打包買,1萬多塊錢(約新台幣5萬元以內)一次能帶走3~5輛。
然而,謝九卻有著更深入的分析,墳場的根本原因,還是出於新能源車的產能和需求之間出現了「嚴重不匹配」。
「這些基於套取補貼而生產出來的新能源車,很少有個人消費者購買,大部分為企業所消化,」謝九指出,之後隨著政府對共享汽車和網約車展開治理整頓,這些低端而廉價的電動車便失去了重要的市場需求,於是陷入困境,只能找塊空地放著不管。
後續衍生的問題,不單單是人民公帑被騙取、車子被浪費這般簡單:農村的土地被「墳場」無理占據、大量廢棄的舊電池沒有回收處理,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環境破壞,完全違背了最初發展新能源車以節能環保的初衷,帶來雙輸。
類似的墳場情節,不禁令人聯想起早先的「共享單車墳場」。生產過剩的共享單車,在各大城市氾濫成災,報廢之後只能堆積如山。
新聞報導的內容聳人聽聞:「共享單車被肢解後,壓成鐵餅當成廢鐵賣。」「棄置的共享單車,產生了近30萬噸廢金屬,相當於5艘航空母艦結構鋼的重量。」
「無論是新能源汽車,抑或共享單車,本身其實是成功的,因為挖掘出了以前沒有發現的需求,」長年分析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的一位專家指出,車子本身無罪,而是新行業在發展和試錯的過程中,投入了過多的資源,導致了浪費。
從這個邏輯看,大陸先前為了發展半導體產業推出大基金項目大灑幣,結局不出所料,最後是以眾多無效投資收場。
墳場現象,或許是一種「中國病」,專家認為:「得治。」或者,應該思考如何將資源與分配之間的效率達到平衡,以減少無謂的消耗。
時代的亂象中,幸虧傳來一項好消息──新能源汽車的國家補貼政策,已於2022年底終止,「1萬塊錢買5輛電動車」的事,或許就不會再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