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能源網路協會評比,兩年前英國氫能發展還是全球第二,但今年卻掉到第八名,遠遠落後德國、法國。英國氫能發展出了什麼問題?台灣能從中學到什麼?
兩年前,在英國時任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推動下,英國宣示要在2030年以前成為「全球氫能領袖」,每年生產10GW的綠氫。
但兩年過去,英國相關項目屢傳進度延遲,氫能發展被其他歐洲國家超車,究竟發生什麼事?先來看看競爭對手近年來的發展。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德國氫能衝第一、法國持續加碼
德國從2020年開始推動「國家氫能戰略」,建立德國綠氫市場,以及從技術、生產、儲存、物流、基礎設施、終端使用的完整價值鏈。2020年到2023年間重心放在氫能基礎與商機,到了2024年,則著重在德國與全球氫能網路連結。
更重要的是,身為全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也早已預留500億歐元,協助國內產業往乾淨能源轉型。甚至德國還從荷蘭鹿特丹港口直接拉管線,通往國內工業心臟地帶。
法國也早在2020年提出70億歐元規模的「十年氫能計劃」,並在2021年加碼19億歐元,希望藉此實現產業排碳,並推動氫能研究與創新,爭取在國際間的綠氫領導地位。
今年5月,法國又宣布將額外提供1.75億歐元資金發展氫能產業,並啟動新一波公開徵選提案,從民間募集以氫能發展工業、交通運輸的好點子。
攤開英國能源網路協會(Energy Networks Association)所做的氫能發展指數調查,更能了解英國氫能發展被其他歐洲國家迎頭趕上的窘況。
2021年時,英國在該調查仍排名第二,贏過排名第三的德國、排名第四的法國,在全球僅次於韓國。但到了2023年,德國在該調查躍居全球第一,法國則排名第七,兩者都超車排名第八的英國。
成本攀漲、補貼縮水,英國氫能發展陷入僵局
英國的氫能發展,到底出了哪些狀況?台灣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英國早已宣示在2050年以前要達到淨零碳排,而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也相當重視環境績效。
不過,受到俄烏戰爭影響,歐洲能源成本不斷飆高,使英國人從外出旅行到住家使用暖氣等,一一浮現脫碳的代價。英國內政大臣布瑞佛曼(Suella Braverman)甚至表示,「我們絕對不會讓英國人破產來拯救地球。」
英國政府每年都會邀請業者競標,透過差價合約(CfD)交易,保證以固定價格收購風電開發商所生產的電力。但如今工資、渦輪設備成本都不斷增加,加上銀行貸款利率不斷增加,使發電成本大增四成,遠超過保證收購價格。
這使得英國最新一輪再生能源招標案,沒能吸引任何開發商建置新的離岸風電場,讓英國潔淨能源發展計劃備受打擊。開發商表示,政府提供的補貼金額,已經無法抵擋成本持續上飆的壓力。
受到蘇納克政府對乾淨能源態度轉變的影響,能源業界無不對英國曾大力宣示的綠氫發展感到擔憂。買家不太敢和政府簽訂供應合約,認為在缺乏政府補貼的情況下,發展綠氫將會入不敷出。
西門子能源英國、愛爾蘭區域副總裁斯克里蕭(Steve Scrimshaw)表示,儘管英國花了時間制定綠氫政策,但英國也在開展其他項目。「我們在英國還沒有任何一個5MW的項目,但其他國家綠氫項目的規模都超過100MW。」
斯克里蕭也對英國建設電解裝置的進度感到遺憾。這些裝置可透過電力分解水分子生產氫氣,卻不會釋放二氧化碳,是很多脫碳計劃的重要支柱。
因此,全球各國資金瘋狂湧入電解裝置。根據野村投信研究,到目前為止已宣布超過1000個興建項目,而且到2030年以前,投資承諾總額將達到3200億美元。
延伸閱讀:中東國家拚氫能!「這國」將能一天生產台灣3個月用電
英國有條件發展綠氫,卻卡在錢關
在英國擁有煉油廠,並積極投資脫碳項目的艾薩資本(Essar Capital)資深總裁戈薩尼(Viral Gathani)呼籲,英國必須確保有足夠的預算承諾與分配,「因為美國和歐盟的資金更多。」
他進一步表示,英國有很多舊石油、天然氣田、基礎設施,「在發展綠氫有很好的機會,但挑戰是要把項目完成,而不只是計劃而已。」
要讓項目即時完工,就必須要有更充足的資金,但英國最嚴峻的挑戰,就是資金規模不足。
10月初,英國能源效率與綠色金融部長卡拉南(Martin Callanan)與德國簽署一項氫能協議時,被問到英國為氫能投資金額時,卡拉南提到兩個分別超過2.4億英鎊、3.5億英鎊的計劃,加總換算後,約6.8億歐元。反觀德國在2024年特別氣候與轉型基金,已經預留38億歐元,足足是英國近六倍。
這場英國氫能發展被迎頭趕上的熾痛醒悟,給台灣的啟示是,政府發展綠氫與其他乾淨能源時,切忌政策搖擺不定,而且也要有足夠資金支持,才能使政策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