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學與《遠見》ESG企業領袖講堂4月29日於北大台北校區登場,多位國內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分享台灣推動ESG的必要性與急迫性。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開場專題演講中,直指淨零碳排「說易做難」,台灣縱然不能先知先覺,也不能不知不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則強調,全世界處於巨變當中,面對又快又急的淨零碳排,台灣必須快速因應,若轉型不成,美好的未來將隨風而逝。
臺北大學與《遠見》這次合辦的ESG企業領袖講堂,共舉辦4/29、4/30、5/6、5/7四天,講者大咖齊聚。
首日上午邀請黃天牧、簡又新、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以及證券交易所總經理簡立忠進行專題演講。四天匯集十餘位學者專家,從各種角度分析台灣在ESG從觀念到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機會。
產學熱烈呼應新觀念,高希均:台灣屬學習型社會
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表示,臺北大學規模雖不大,且以社會科學為主,但在2021年就跟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合作,是全國第一所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的大學,將永續概念融入學校中長程發展計畫,宣示在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校園,百分百利用再生能源。
因此這次講堂辦在北大,別具意義。另外,北大也在創建台灣永續價值指數、永善環境指數,以因應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等,著力甚深。種種面向,都可看出北大在ESG領域上所扮演的領銜角色。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也說,臺北大學是自己的母校,大學時選擇就讀的台灣省立農學院,為中興大學的前身,恰好臺北大學的前身就是中興大學的法商學院。他跟北大的這一段淵源,使得自己長期以來都非常關注北大的演變。他還透露,北大的首位校長李建興,就是他的學生。
高希均認為,台灣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任何新觀念、名詞、政策出來時,所有人,特別是學術界及企業界,都能很快且熱烈的呼應,這代表台灣的反應非常快速,期望在這四天的講堂中,能讓在座的每一位更了解ESG的實際內涵。
兩組數字對比,黃天牧:台灣從觀念到實踐,有一段路要努力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則在專題報告中提及,ESG從觀念到實踐,說很簡單,但做就會牽涉到許多不同利益,當中會面臨不同的價值掙扎與選擇。
日前有一份調查顯示,台灣企業跟國際企業相比,對淨零碳排的承諾是22%比9%,台灣的數字並不高。同時9%中,金融業占32%,代表金融業對這方面的認知,可能超前其他產業。
而讓他感受很深的是,當被問及企業做出減碳承諾的最大動機,相較全球將近七成企業是因為「要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台灣企業主要是因為要「遵守政府法令」;且全球48%企業認為淨零碳排可留才及吸引人才,台灣企業在這方面卻只有19%。
這兩組數字代表台灣在觀念到實踐上,還有一段路要努力。
史上變化最快時代,淨零先畫靶再射箭
接棒黃天牧進行專題演講的簡又新,則強調「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代」。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段時間,是全世界所有國家簽訂一個協定,並訂立一個明確的數字為目標來進行改變,這個數字就是「淨零」,等於是先畫靶再射箭,能不能完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簡又新提及,國發會日前已經提出「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但在路徑公布時,其實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出現轉型。
例如現在許多國家都開始、或即將不再出售燃油車,汽車在大家有生之年將會消失,且成為「人見人厭」的交通工具。
另外,在發電廠部分,火力發電廠將走入歷史,石油公司也將轉型成能源公司,因此未來「中油」改名為「中能源」也不用太意外。因為中油知道,2050年前幾乎所有的加油站通通都要關掉,這些巨變將影響所有的行業。
最重要的是,未來歐美等先進國家將實施碳關稅,這對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例如台灣來說是大震撼。
簡又新說,最近南來北往,感覺全台充滿「碳焦慮」。因為碳關稅將徹底改變所有貿易、生產模式,減碳做不好,還可能面臨撤資問題。他強調,面對來得又急又兇的淨零碳排,台灣必須要盡快轉型,且先做先贏,一但成功,前途一片光明,假如轉型不成,美好的未來將隨風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