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在2021年世界地球日宣示:「台灣目標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已納入在2023年2月15日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目標。中研院院士李遠哲於16日參加論壇直呼辦不到,「政策都是騙人的!」
臺大風險中心在16日舉辦的「淨零青年沙龍」論壇,邀請李遠哲與青年學生共同針對目前淨零轉型政策與成果來探討。臺大風險中心表示,2023年COP28承諾「進行能源系統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決議達成共識,但在去年底風險中心發布「公正轉型意識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認為現今政府推動淨零碳排涉及的分配、程序、肯認、補償與世代正義之機制明顯不足,需要對目前青年世代政策與行動綱領持續擁有深化的討論。
中研院院士李遠哲於16日參加論壇直言,由於台灣過去15年溫室氣體量只增無減,除非2030年臺灣溫室氣體排放量可降低一半,否則政府無法在2050年達成淨零,直指目前政策「都是騙人的」。
政府應強調永續,傳統發展不利落實
面對臺灣朝向2050淨零目標的挑戰,政府在2022年公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藉由四大轉型與兩大治理基礎,以及結合「12項關鍵策略」,預計在2030年前投資 9000 億元至淨零轉型相關領域,從政府部門與國營事業帶動投入淨零行動。第一期目標為相較於2005年,在2020年減量2%;第二期目標為2025年減量10%;第三期目標為2030年減量20%。
然而,李遠哲對此認為,政府在過去15年沒做任何努力,溫室氣體逐年增加,突然要求在2030年前大幅度改善能源使用與保護環境,在之後3至5年間溫室氣體未減半,根本就無法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這些政策都是欺騙民眾,應該要強調「永續」而非「發展」。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李遠哲進一步針對「永續發展」舉例表示,以電子紙為例,部分企業雖標榜永續發展來製造,卻忽略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甚至現今不斷強調環保的「電動車」,儘管電動車本身是零排放的乾淨交通工具,但若使用的電力來自燃煤或化石燃料,則仍然會造成環境汙染。因此,他認為真正落實永續發展,應從能源端著手,比如積極發展太陽能等乾淨能源,雖然臺灣人口密度高,每人平均取得的陽光有限,為了解決此問題,可向人口密度較低的澳洲購買光電,並透過儲能技術加以運用,如此一來,才能真正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制定碳稅制度,加速淨零執行力
IEA國際能源總署在3月發布《2023年碳排放報告(CO2 Emissions in 2023)》顯示,2023年全球碳排量比去年增加4.1億噸,達到374噸。同樣地,台灣碳排量也逐年增加。根據環境部《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23年版)》指出,2021年碳排量為2.97億噸,較前一年新增4.56%。李遠哲認為,生活上最便宜的燃料是化石燃料,若人人都會使用化石燃料,政府應該從目前碳費走向收取碳稅,來反映對環境影響,才會促使企業在碳排行動擁有較高的執行力。
然而,對於收碳稅後是否會造成「綠色通膨」現象,李遠哲表示,通膨問題本來就會面對,但與其讓化石燃料不斷地進口、溫室氣體持續地排放,還是要改變這些問題,對於物價多少都有影響。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碳排減量需要跨部會合作,目前正在規劃第三期減量目標,每個階段上路前2年會提出相關報告。目前正在彙整各部會減量策略,最快可能在2個月召開公聽會,公布相關部會擬定減量策略與目標,之後會在徵詢各方意見後通報行政院核定。
碳費預計在2025年開始徵收,目前碳費制定與配套措施在第二次碳費費率審議會還未有任何結論,規劃在4月下旬召開第三次審議會,事前會針對「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收費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三項子法來制定草案,再聚焦在碳費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