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碳權價2500元起,交易平台即日正式啟動
▋碳費8成留地方?彭啓明:勿因平均分配蹉跎減碳
▋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宜蘭開鑽,供電潛力可達30MW
▋海大研究報告:風電施工讓石首魚不再「大合唱」
▋CRIF公布亞洲千大企業ESG評比,台灣22家入榜
國內碳權價2500元起,交易平台即日正式啟動
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於21日正式啟動,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目前國內碳權價格每噸新台幣2,500至4,000元,主要用途為環評增量抵換及抵減碳費,未來廠商擴廠需依照1/10排放量進行抵換,成為剛性需求。
碳交所提供定價交易、協議交易及拍賣等多元交易方式,以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其中,定價交易為目前主要交易方式,未來將逐步導入拍賣機制,增加市場的競爭性。此外,交易平台也設定嚴格的交易規則,確保交易的公平性與透明度,手續費為5%,僅限一次移轉
目前上架的6個專案皆採定價交易,其專案包括中鋼、台北101等,涵蓋製造、住商、農業及運輸等部門,總上架額度為6,08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環境部表示,自104年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專案以來,已累積核發2,559萬公噸的減量額度。隨著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正式上線,碳定價機制更加完善。其中,能源效率提升類型的專案最受歡迎,佔申請案件的七成。這顯示企業積極響應政府政策,透過汰換LED照明、導入高效率設備等方式,降低碳排放。
環境部強調,碳交易資訊將保持公開透明,確保交易安全與公平,並有效防止漂綠現象。環境部也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自願減量機制,投資減碳技術,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未來,環境部將持續完善碳交易機制,擴大交易品項,並加強對企業的輔導與支持,促進碳交易市場的健全發展。
碳費8成留地方?彭啓明:勿因平均分配蹉跎減碳
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呼籲,明年起開徵60億碳費應有80%留在地方,理由是地方要承擔減碳責任卻得不到應有的資源,並獲藍白縣市長的支持。國民黨立委許宇甄預計22日提案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25日完成一讀付委審查,確保碳費撥交比例。
台中市長盧秀燕以中火為例,指出碳排大戶繳納15億高額碳費,但地方卻無法獲得相對應的財政支持,呼籲「取之於地方,用之於地方」。台北市長蔣萬安也表達支持,認為地方政府需要更多資源來推動減碳工作。雲林縣長張麗善則強調,長期承受空汙危害的縣市居民應獲得合理補償,因此碳費收入應有至少一半以上撥回地方,以改善當地環境。
然而,依據首次徵收碳費對象所屬地方來看,高雄、雲林、台中三縣市排放量居前,分別約佔26%、24%及13%,而北北基等縣市則幾乎為零。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若依排放量比例分配碳費,北北基將難以獲得補助。不過,他也強調,地方若能提出完善的調適計畫,仍有機會獲得優先補助。
彭啓明指出,國際社會曾為氣候基金的分配爭論不休。近年來,各國逐漸達成共識,將資金聚焦在具體的減碳和調適計畫上,而非平均分配。他呼籲台灣能從國際經驗中學習,避免在地方分配上耗費過多時間,以免耽誤減碳進度。
高雄市長陳其邁對此表示,碳費應用於支持高碳排產業進行減碳技術轉型,並由中央統籌補助。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也認為,部分地方減碳治理能力不足,呼籲審慎分配碳費,避免成為「豬肉桶」式利益分配。
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宜蘭開鑽,供電潛力可達30MW
中央研究院與中油公司在宜蘭員山合作,21日為開鑽全台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舉辦典禮,目標深度超過4公里,並預計提供高達30MW的發電潛力,足以供應數十萬家庭用電。
這次鑽探的主要目的是驗證地熱模型,並累積深層地熱探勘的技術經驗,為未來台灣地熱開發奠定基礎。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指出,這是台灣首次進行3公里以上深度的地熱探鑽,透過收集地質資料和驗證技術,將為台灣地熱發電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若探勘結果顯示具有足夠的發電潛力,將進一步申請電業執照,邁向商業化運轉。
中研院研究員李建成表示,探測結果顯示,員山地區地下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根據初步評估,這裡存在兩個不同深度的熱儲集層:淺層地熱位於地表下約3公里處,發電潛力約4至6MW;而深層地熱則分布於地表下3至5公里處,發電潛能更可達20至30 MW,足夠供應數十萬戶家庭用電。不過,這些數據仍需透過實際鑽探才能進一步確認。
經濟部估計,台灣地熱蘊藏量高達40GW,其中約10GW具有經濟開發價值。淺層地熱主要分布於地表下3公里內,蘊藏量約為1GW;而深層地熱則蘊藏於地表下3至6公里處,潛力更是驚人,約為40GW。目前,台電及中油已在宜蘭清水、台東金崙等地建置了6座淺層地熱電廠,未來將進一步擴大探勘範圍,包括大屯山、花蓮瑞穗等10個潛力區域,加速淺層地熱的開發。
隨著地熱開發的進展,宜蘭縣政府也積極規劃將地熱資源與觀光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地熱觀光園區。例如,將芃芃野溪溫泉轉型為類似清水地熱的溫泉公園,提供民眾安全的泡湯體驗,同時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海大研究報告:風電施工讓石首魚不再「大合唱」
根據《環境資訊中心》報導,台灣海洋大學的一項長期研究發現,風場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高強度噪音,可能導致周遭海域的石首魚減少「大合唱」的行為。這項研究成果日前刊登於《海洋汙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首次揭示了台灣離岸風場對海洋聲學環境的影響。
透過長達五年的聲學監測,研究團隊發現苗栗外海風場的運轉與石首魚的「大合唱」現象密切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風場建設所產生的高強度噪音,尤其是打樁過程中的噪音,嚴重干擾了石首魚的溝通行為。數據顯示,姑魚的合唱天數從2014年的89%大幅下降至2019年的22%,另一種未知石首魚的合唱比率也出現了明顯的減少,表明風場噪音可能對魚類的生存和繁殖造成威脅。
然而,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從生態學角度認為,魚類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過度捕撈仍是主要因素。他指出,雖然風場建設時的噪音確實會驅離魚群,但施工結束後,魚群通常會返回。因此,無法直接將魚類減少歸因於風場噪音。需要更長時間的監測數據,才能確定風場噪音對魚類的長期影響。
邵廣昭進一步強調風機不全然都是負面效應。他表示,風機的基座如同人工魚礁,能吸引多種魚類棲息,為海洋生態帶來正面效益。但風場建設仍可能產生噪音等負面影響,對海洋生態的整體影響仍需深入研究。
CRIF公布亞洲千大企業ESG評比,台灣22家入榜
CRIF中華徵信所於23日發布的Asia TOP1000排名,首次將ESG因素納入評估,從更全面的角度對亞洲上市企業進行評比。此次排名綜合考量70%的財務數據和30%的ESG指標,涵蓋中國、日本、台灣等11個主要經濟體。報告顯示,企業在ESG的投入與其營收成長呈正相關,其中有22家台灣企業憑藉優異的ESG表現成功入榜。
此次入榜的22家台灣企業來自多個產業,包括科技、能源、建材等領域,具代表性的企業有中鼎工程、遠傳電信、亞洲水泥、台灣水泥、全家便利商店及鴻準等。此外,日本表現也十分亮眼,共有24家企業入榜。
CRIF分析指出,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日本和台灣受氣候變遷影響較大,因此企業更加積極推動永續發展。其次,消費者對永續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促使企業加速綠色轉型。最後,由於全球市場有緊密的貿易聯繫,企業必須符合國際供應鏈的ESG要求。
CRIF認為,ESG將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隨著全球碳稅機制的逐步推行,企業若不積極佈局ESG,將難以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CRIF預測,未來5-10年將是ESG發展的關鍵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