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能源轉型目標,除了為人熟知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行政院也鼓勵氫能、生質能等新能源的發展。去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提出重大共識,全球能源供應將從化石燃料逐步走向去碳化能源!深具遠見的企業早已紛紛投入綠能科技研發、增加綠電供給。據估計,到2030年台灣企業綠電需求約達318億度,到2040年需求更上看千億度。那麼,放眼未來商機,從能源產生、傳輸、轉換、儲存到管理,新能源產業鏈如何成形?
台灣發掘多元的新能源刻不容緩,更是增加國際競爭力的關鍵。2024年第22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第六場專題論壇,探討「新能源產業大未來」,邀請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台達電子能源基礎設施暨工業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徐瑞源等人與談,由遠見智庫總編輯李建興擔任主持人,從電力結構、綠電供給,談到台灣接下來的新能源應用,如何跟上國際淨零排放的潮流,並兼顧產業發展。
曾文生:製造業、金融業都要加入能源轉型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正在全面加速,2016年有具體策略,投入光電、離岸風電,依據當時計算,2025年的太陽光電可以發電五百億度,以台灣總用電量2500億度來說就佔約20%,但現在用電成長速度快,所以建置過程中必須調整。
但有一件事現在就會發生。曾文生提到,一般電廠每天發電滿載為22個小時,電網使用率很高,同樣一條電線拉的是光電,使用率就會下降,剩下15%~20%,送電時間減少,電網需求就會變大,電網韌性跟建設就要更快。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曾文生強調,對台灣來說,廠、網要同時做,「政府一開始制定政策,希望再生能源投資由民間進行,因為沒有自然壟斷性,不一定要公營;但電網有自然壟斷性,必須維持公營。」因此,台電如何讓再生能源電廠有效、快速併網,不是拉一條饋線就可以,還得靠電網平衡。
他打趣地以「探戈」比喻,兩位舞者進退必須相互配合,電力輸送與供需都要無時無刻維持很低的誤差,所以電網建設必須仰賴更多技術,所以台電要和電力業者合作,電網才能穩定。
再生能源被需要,並非台灣自己決定。曾文生認為,台灣面對的是國際市場,人類為了更快達成淨零,氫能、碳捕捉、核融合等等技術都在發展;然而,對於綠電採購經理人或投資者,技術不斷進步、框架不斷改變,還要同步決策,其實很難受。
另一方面,能源轉型也得依賴金融業。曾文生舉例,石化燃料有期貨價格,但再生能源沒有,就難以避險,過去在金融論壇的場合,他一直跟金融業者強調,開發相關金融制度是必要條件,「綠電帶動的不只製造業,甚至金融業的發展,轉型是整套的,台灣弄清楚能源潮流,就能帶來新的產業。」
對於綠電使用,曾文生提及2018年到經濟部任職,參與許多科學園區環評,當時就要求企業使用20%綠電,「國外RE都還沒開始做,我們已經提前佈局,採購綠電某種程度是為了環評,其實我們是RE20起跳,速度比別人快。」
當然,大眾最擔憂的是台灣大量建置堪稱「吃電怪獸」的AI資料中心,是否影響民生用電?曾文生說,台灣的發電量絕對足夠,但有一個問題是,資料中心的用電是一般高壓等級,跟民生饋線一樣,可能造成停電、跳電,這部分要和各地加強溝通。
沈尚弘:直流電纜是新的發展機會
因為能源產業是很大的題目,沈尚弘說,大亞2013年就把公司定位轉向做能源串接的領導品牌,從產生、傳輸、儲存、轉換到管理。他也從投資方、供給方的角度看再生能源發展,風電、光電都是潛在的產業機會,而電池、轉換器研發製造以及施工、運維都很成熟,離岸風電也帶來新的機會,比如說海底電纜,海底鋼構支架,許多新的產業都出現了。
至於日前經濟部長郭智輝提到從菲律賓出電回台,沈尚弘指出,台灣在輸配電產業可以自給自足,新興機會或許是未來的「直流電纜」,也可說是新的發展機會。
發電後還得儲存,沈尚弘說,市場上有各種儲能的商業機會,電池技術也日新月異,他也把氫能歸類在儲能,未來將燃氫轉換成動力,也深具潛力;至於能源管理必須智慧化,工廠、家庭用電如何更有效率,相關軟硬體也可能變成新興產業。
談到台灣電價,沈尚弘認為分成兩塊:「老百姓會不會喜歡跟能不能理解。」大眾肯定不喜歡高電價,但台電可以讓大眾更了解電價結構。
企業經營的好壞都跟全世界其他企業比較,沈尚弘認為,台電跟國外比較,經營績效還不錯,而且台灣電價相較之下,比歐美、日韓都要便宜,「電價合理性要試著從這個角度說給用戶聽,喜不喜歡當然是另一回事。」
徐瑞源:有問題就代表有商機
徐瑞源從電動車開始討論,雖然是耗能產品,卻也是家用儲能的一種,如何把電動車變成電網輔助應用的機會,各國致力於技術面、法規面、通信協定的發展,台達電也和許多國際大廠合作。
至於電源產品、充電樁、家用儲能等應用,徐瑞源認為,台灣在ICT產業有很強的軟硬體技術,再來就是汽車產業如何應用,也是我們想把電動車轉向電源供給的元素之一;他也認為智慧控制電力很重要,任何儲能產品的發展關鍵,都是通訊交互對話,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還有一個重要議題是「資安」,各國、各大企業都在研究,「有問題就代表有商機,所以這是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應用機會。」徐瑞源強調。
台電成立電力交易平台,徐瑞源說,台達也有能源交易公司,希望協助不易取得綠電的中小企業,如何大量採購再分銷,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綠電是不做,在市場上就會有罰則,國際貿易會課以重稅,產業都看到必然的需求。」
論及電價議題,徐瑞源先肯定台電。他回憶0403地震時,台達電透過儀表板看到台灣電力脫網,也就是電力不夠,「但台電花了14分鐘就恢復供電,我身上還起了雞皮疙瘩,不知道全世界有多少電力公司可以做到!」
他認為,綠電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相較傳統電力當然比較價格比較高,但從環境責任、公民責任來看,也許能重新思考對電價的傳統思維,「電價高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但環保未來、氣候變遷大家都要面對、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