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多樣性信用標準推出後,企業在相關領域的成果便能獲得市場認可。示意圖。by freepik
【編按】面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流失與保育資金缺口,引導私人資本投入成為關鍵。國際標準制定組織Verra為此推出了備受關注的「自然框架1.0」。此框架希望透過發放「自然信用」,為企業在生態保護與恢復上的投入提供科學化的驗證,以回應ESG與反漂綠的需求,並促進保育行動。然而,生態系統的效益衡量極其複雜,這套新框架如何確保其發出的信用,能夠真實反映對自然的具體貢獻,並贏得市場的信任?
生物多樣性的下降速度正急劇加快,因此保護與維護生態系統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單靠公共投資和非政府組織的力量仍然不足,還需要私人投資的參與。針對這一問題,2024年10月在卡利舉行的第26屆締約方會議(COP 26)已經關注到此,並提到目前全球在推動生物多樣性目標與指標方面,仍然面臨資金缺口。
因此,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的目標19(資金與資源目標)指出,需要透過創新計畫,例如生態系統服務付費、綠色債券及生物多樣性信用等方式來引入資金。
生物多樣性信用及其相關市場可作為引導資金投入保護或恢復活動的有效工具之一,並在自願性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中,對促進全球自然保護行動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這些信用產品的多樣性及其量化方法的難度,也帶來了不少挑戰。在過去兩年中,許多自願碳市場公司開始採用認證方法來支持生物多樣性信用的發展,這些方法中,有些符合生物多樣性信用標準(抵換標準 Voluntary Offset),而另一些則符合生物多樣性證書標準(貢獻標準 Contribution)。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根據由英國與法國主導的國際生物多樣性信用諮詢小組(IAPB)所提出的框架,貢獻標準指的是在自身組織或價值鏈外改善對自然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生物多樣性信用標準相繼出現,特別值得關注的是Verra發佈的測試版生物多樣性信用標準——自然框架1.0版(Nature Framework 1.0),本文將介紹該框架,讓大家一窺其面貌。
自然信用標準框架是什麼?
Verra 是一家國際標準制定組織,於 2007年由一群商業與環保領袖共同創立,專門負責制定與管理環境、社會及永續專案的認證制度。Verra 的標準制定計劃涵蓋了多個領域,包括碳驗證標準(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該標準可用於認證溫室氣體減碳專案;以及轄區型REDD+(Jurisdictional and Nested REDD+, JNR),專注於森林保護;還有旨在減少塑膠廢棄物的Plastic Waste Reduction 標準。
更重要的是,Verra 也制定了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當地社群參與的碳標準,透過氣候、社群與生物多樣性標準(Climate,Community & Biodiversity Standard,CCB)以及永續發展影響標準(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erified Impact Standard,SD VISta)來推動國際生物多樣性行動。隨後,Verra 進一步開發了專門針對生物多樣性信用的首個標準。

2024年10月,Verra推出了首版認證標準Nature Framework 1.0,允許獲得等同於生物多樣性信用的自然信用(Nature Credits)。該框架由Verra與專注於協助企業管理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諮詢公司The Biodiversity Consultancy共同設計,並成為Verra永續發展影響標準(SD VISta)的一部分。
自然框架的目標是透過科學穩健的設計,促進可衡量且對自然與人類均有益的生物多樣性投資。在此過程中,Verra特別強調原住民族和地方社區的參與,確保這些利害關係人的相關權利,以保障專案的公平性與透明性。該框架旨在認證農業、林業及土地使用等領域的生態恢復及避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行動。
然而,Verra強調,這些行動不應僅僅是為了補償,而應有所貢獻並符合外加性標準,這意味著專案必須證明其成果依賴於專門的資金支持,而非重複計算。這一要求與IAPB和生物多樣性信用組織在高完整性報告中所定義的生物多樣性證書概念一致。
自然框架屬於Verra的SD VISta計劃,因此專案必須符合該計劃的要求,例如,確保成果能提供可驗證的發展效益,並且支持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至於專案驗證過程,專案必須在啟動後五年內完成驗證,且信用期限從20年到100年不等,可續期最多四次,總期限可達100年。
因此,Verra推出的生物多樣性信用標準不僅重視當地社區的權益,還考量到執行生物多樣性行動所面臨的風險。這些標準在確保社會與環境的保障同時,也注重信用風險的管理。

從全球角度來看,自然框架確實符合生物多樣性信用的標準。根據生物多樣性信用聯盟(Biodiversity Credit Alliance,BCA)的定義,生物多樣性信用必須代表永續、可測量並有實證支持的效益單位,且具備外加性。這意味著,這些信用在未介入的情況下無法自然發生,並能實質改善生物多樣性,支持防止損失的專案,同時使受氣候變遷影響的社群受益。
自然框架在這些方面與生物多樣性信用聯盟的要求高度一致,特別是在外加性、永續性以及生物多樣性效益的衡量標準上。Verra的自然框架強調,專案必須證明其成果依賴於專門的資金支持,而不是重複計算,這有助於確保專案的實質貢獻。因此,自然框架不僅符合BCA的定義,也在促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何計算核發自然信用(Nature Credits)?
由於自然量化計算的確比溫室氣體更具地方性和變化性,這一點在科學界和私部門中已經引發了大量討論。儘管如此,Verra依然迎接挑戰,提出了一個具有標準化信用單位的共同架構。Verra永續發展計畫開發與創新部門表示:「自然框架的自然信用將經過計算,以保持可比較性,同時不失專案的完整性和特殊性,並透過生態系統或生物群落層級的模組進行補充,使架構能夠適應具體的當地情況。」
計算專案之單位為質量公頃(Qha),以面積為基準,表示在監測期間每公頃生物多樣性的增加或避免的損失。根據這些單位及專案的一些關鍵特徵,例如:專案位於何處?區域內主要物種是哪些?執行了哪些活動?這些成果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的目標和指標有何重要性?這些資料將幫助買家理解並信任他們購買的融資,從而了解他們所投資的自然環境。
延伸閱讀:促進碳市場發展!碳權交易所攜Verra簽署MoU合作備忘錄
自然信用計算過程涉及多個步驟,專案的目標是為生物多樣性帶來真實且可衡量的淨增益。Verra 以質量公頃來表達這些增益,如前所述。因此,首先需要量化生物多樣性的淨增益,然後將其轉換為自然信用。以下是具體的計算步驟:
步驟一:確認專案範圍有哪些生態系統?
步驟二:選擇各生態系統適當的狀態(condition)指標:包括結構與組成指標
步驟三:定義各生態系統狀態參考值(reference values)
步驟四:量測各生態系統基線狀態指標
步驟五:以狀態指標參考值進行標準化
步驟六:計算專案生態系統基線狀態
步驟七:計算專案基線質量公頃(Qha)數值
步驟八 : 計算專案信用基線(crediting baseline):反映無專案介入時生態系統損失
步驟九:監測專案影響:計算監測期間生態系統狀態指標變化
步驟十:計算專案洩漏:量化計畫活動對生物多樣性超出範圍的負面和正面影響
步驟十一:計算專案活動生物多樣性淨增益;專案影響減去信用基線與洩漏之和
步驟十二:專案活動生物多樣性淨增益乘以100轉換成自然信用:
步驟十三:決定緩衝貢獻(buffer contribution)應對生態復育的不確定性:一般為20%
步驟十四:核發專案監測期間自然信用:步驟12自然信用扣除緩衝貢獻
關於認證的申請,首波登記資格的申請者將來自Verra的試點群體,預計可於2025年4月起開始提出認證申請。

生物多樣性信用標準的發展與台灣企業的機遇
國際上重要的碳信用標準組織已開始涉足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產品標準,這顯示生物多樣性信用的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令人振奮。台灣企業在面對GRI、ESG報告以及TNFD等要求時,已逐漸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推動與落實,但仍缺乏科學驗證機制來證實其效益。
在面對反漂綠的聲浪下,對科學化驗證的需求變得愈加迫切。期待生物多樣性信用標準的發展能促進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的成長,使企業在生物多樣性保育方面的成果能夠透過信用機制獲得市場認可,也能透過可交易的信用機制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注入資金,進一步加速保育工作,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延伸閱讀:促進碳市場發展!碳權交易所攜Verra簽署MoU合作備忘錄
文:邱祈榮、鄭俐俐;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