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三廠準時停機,《核管法》卻可能使除役的核電廠復辟?張智傑攝
5月13日,《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修正案三讀通過,開啟台灣核電延役的可能性,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法案通過意味著原本壽命40年的核電廠,未來在符合法規條件下,最長可延役至60年。然而,政府與台電雖再三強調「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三大前提,但這番保證,未能平息民間疑慮。無論是鄰近核一、核二廠的北海岸,還是核三廠週邊的恆春,居民們面對可能「復辟」的核電廠,對於安全與環境問題,心懸未解。
5月13日傍晚,《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修正案三讀通過,經營者(台電)「得」於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前向主管機關申請換發執照,最長為20年。也就是說,法規原本規定壽命僅有40年的核電廠,未來經過相關法定行政程序,就能延長使用執照,至多可運營到60年。
第一時間,行政院、經濟部、台電都回覆,核電廠想要重啟並申請延役,必須符合「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等三個原則。
4天後,核三廠如期停機,進入除役階段了。隔天,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南下屏東,與國內外參與「非核亞洲論壇」的近百名成員交流。他再度強調,修法雖成定局,台灣的所有核電廠進入除役階段也是不爭的事實,目前的工作沒有任何改變。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修法是『得』讓台電延役核電廠,但是核安、核廢都無解,這不是意願的問題,是條件的問題。」曾文生這句話,形同宣判修法難有強制力。
核一、核二也可能復辟?居民好心慌
但,住在核一廠、核二廠週邊的居民聞訊,心裡好慌,畢竟這兩座核電廠早在在2019年、2023年停機,開始除役,結果立法院通過《核管法》修法,台灣三座核電廠都納入了延役的討論範圍。
台灣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林敏聰認為,大眾必須深思在台灣的脈絡下,任何災害發生時的衝擊程度,如果分別位於石門、萬里的核一廠、核二廠發生意外,距離台北市僅30多公里,對核國家民生、經濟的衝擊程度和範圍遠大於美國、日本,「雖然機率低,但損害非常高。」
反核十餘年的金山高中退休教師江櫻梅看在眼裡,酸在心裡。修法通過隔天,她和反核伙伴、同樣住在北海岸的何萱與王鐘銘,相約前往核二廠的出水口觀察現況。

2011年,2千多公里外的日本福島發生嚴重核災,許多住在核一廠、核二廠週邊的居民,盯著一則又一則新聞報導,愈看愈心慌,因為從他們的住家頂樓遠眺,反應爐映入眼簾,誰都無法預測核災會不會發生。
江櫻梅坦言,她原本對核電的相關知識量也很不足,接觸後才發現問題那麼多,居民們當然感謝核電廠人員盡忠職守,「但台灣的環境條件就是不適合發展核電,所以最低限度就是如期停機,進入除役。」
何萱也顯得無奈,因為許多當地居民「選擇性排除」核電廠議題,有些學校老師避而不談就算了,居然還提供錯誤資訊,「我的小孩那天告訴我,台灣沒有核電就會缺電,但核電現在只有3%,怎麼會缺?」
「我還在教學現場的時候,就曾把因核災而被遺棄的動物們的故事,寫成段考閱讀測驗的短文,或許也能達到傳遞知識的功效。」江櫻梅說,不能只限於個人知識的吸收,還要有更具體的知識傳遞。」
「全台灣人都有義務,竭盡所能處理核電議題,」擔任全國綠人台灣之友會理事長王鐘銘,接觸核電、核廢議題多年,他認為不能用「無解」兩個字,成為議題的結論,更該做的是在無解的情況下,找出目前最好的解方。
例如核廢料,王鐘銘說,把既有核廢存放機制和可能場址列出來,實際跑一次流程,確認核廢可以安放在適合的地方,台灣才有資格談核電廠延役、重啟,甚至興建新的核電廠,「不要再像暴力對待蘭嶼人一樣!」
1980年代,蘭嶼成為低階放射性廢料暫時貯存場,時至今日已43年,還無法根本解決。

要求監督不成!恆春人只想安全度日
場景轉到國境之南。核三廠剛停機,屏東在地民眾聽聞修法通過的訊息,同樣憂心忡忡,因為台灣史上最嚴重的核安事件,就在核三廠。
密切關注核電存廢的良食糧十農坊老闆張清文強調「安全第一」,「發生核災,恆春半島會不見;沒有安全,核三廠想重啟都是廢話,我們都是任人宰割,這樣公平嗎?」
張清文說,核電廠為什麼要除役?就是代表金屬部件、設備的使用年限到了,有大大小小的損害,如果還要發電,「總要告訴我是安全的!但是很多學者、專家都說,核電廠裡很多東西跟新的一樣,這種講法很不負責任。」
他對政府多有抱怨,「2年前開公聽會,我們就一直說要安全跟監督,但政府都沒有給我們公開透明的資料和管道。」他認為,由在地居民和專業環保團體成立監督組織,官方旁聽,大家坐下來討論核三廠的未來,比敦親睦鄰的經費少很多,而且對安全更有保障。

「我們一直強調,不要覺得我們是『監督』,反而是我們在替政府背書,我們壓力也很大啊!」張清文無奈地說,台灣的電力供給固然重要,但想要發電,不應該情勒恆春人。
在核三廠擔任外包作業員20多年的吳太太坦言,核三廠停機雖然影響生計,但工人們都深知核電危險,如果發生核災,誰都跑不了,「難道恆春要跟日本福島一樣嗎?」
台灣這片土地,花了16965天,和核電斷聯,正式邁入非核家園,制訂台灣能源政策的同時,也該顧及承擔核電廠壓力多年的週邊居民,畢竟你我享受的電,是用他們累積的安全風險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