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岸風電的建設仍須注意規模與密度。示意圖。unsplash by Jesse De Meulenaere
▋台亞宜蘭風電計畫引怒火,環境部:陸域風電不鼓勵、不支持
▋工總揭五大挑戰,缺工最嚴峻、能源減碳壓力升高
▋台積電永續報告出爐,晶片助全球減碳4400萬噸
▋明台產險攜手墾丁國家公園,推動珊瑚與海草復育行動
▋新北推300萬補助「風扇衣」,戶外勞工體感降溫4度來對抗酷暑
台亞宜蘭風電計畫引怒火,環境部:陸域風電不鼓勵、不支持
亞風能旗下的宜風電力公司,計畫在宜蘭縣五結鄉與蘇澳鎮沿岸設置風力發電廠,共規劃14部風力發電機組,最大總裝置容量約98百萬瓦(MW)。然而,這項再生能源開發案引發地方強烈反彈,不僅原訂的說明會因場地遭拒而延期,抗議行動更直接升級至行政院層級,凸顯開發商與居民之間的溝通困境。
這項開發案的爭議核心在於風機的設置地點。台灣民眾黨宜蘭縣黨部主委陳琬惠9月2日帶領鄉親前往行政院抗議,並召開「台亞風機滾蛋 守住宜蘭海岸」記者會。她指出,風機若鄰近住宅,可能產生低頻噪音與閃頻效應,長遠下來恐影響居民的睡眠與身心健康,威脅到世代居住的家園。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民進黨立委陳俊宇也提出質疑,他表示開發範圍鄰近聚落與農地,甚至涵蓋生態敏感區域。他批評,若業者漠視極端氣候風險與生態衝擊,對地方無疑是巨大傷害。
面對地方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台亞風能專案總監謝智超回應,公司願意傾聽居民意見,並期待能透過理性對話來討論影響及改善方案。他強調,舉辦公開說明會是依規定辦理,也是讓鄉親快速了解計畫內容的最佳途徑。
台亞風能執行長李建勳則特別澄清,公司是純粹的民間再生能源業者,沒有任何政黨背景。所有計畫都必須經過政府的嚴格審核,並取得地方共識後才能推動,絕非業者能一意孤行。
這項風電爭議也引發中央部會的關注。環境部長彭啓明親自到場勘查後,明確表態環境部對於陸域風機的態度是「不鼓勵、不支持」,並將保護環境與民眾生活品質列為優先考量。他指出,若風機設置地點距離民宅500公尺內,依法必須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屆時環境部將嚴格把關。
經濟部也隨後發出聲明,表示未來陸域風電的推動,將秉持「無環境疑慮」與「地方支持」兩大原則。若計畫無法取得地方共識,或開發範圍涉及敏感區域,經濟部將不會予以支持。這項聲明無疑為台亞風能的宜蘭風電計畫投下變數。
不僅宜蘭有陸域風機爭議,屏盛風力也計畫在屏東枋山鄉設置9座風機,遭居民指控未經許可就偷偷開工整地。屏東縣府稽查發現農地已設基座,認定違反區域計畫法,依法告發,最高可罰30萬元。業者則反駁僅為測風塔作業,依函覆進行,並強調無規避監督。縣府重申未曾同意設置,要求業者勿混淆視聽,依法嚴查嚴辦。

工總揭五大挑戰,缺工最嚴峻、能源減碳壓力升高
全國工業總會(工總)9月2日發表《2025年工總白皮書》,主題為「新局-立足台灣的全球經濟戰略」。面對美國加徵關稅、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以及人工智慧應用快速擴張,台灣產業同時承受壓力與挑戰。
工總針對160個產業會員公會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公會認為「缺工」是最急迫問題(70.5%),其次為「減碳政策」(59.0%)、「國際經貿」(55.2%)、「能源政策」(52.4%),以及「產業轉型」(50.5%)。白皮書並提出七大領域、35項議題、共138項具體政策建議。
白皮書指出,台灣的缺工問題已不再限於傳統製造業,而是呈現「全面化」趨勢。為了緩解基層勞動力不足,工總向政府提出具體建議:應擴大開放移工引進,並將移工在台年限延長至14年,同時降低現行的就業安定費,讓企業能穩定留用熟悉作業流程的勞動力。
在能源議題上,白皮書指出,AI產業的快速發展將大幅推升用電需求,若缺乏務實的能源政策,恐影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對於核能,建議在核三延役公投後,加速檢討安全延役的可行性。同時,針對減碳政策,工總表達產業的憂慮,呼籲政府暫緩徵收碳費兩年,以避免在面臨國際高額關稅與國內碳定價時,遭受雙重壓力。
針對工總的訴求,政府相關部會也做出回應。勞動部強調,跨國勞動力政策的調整必須以「保障本國勞工就業機會」和「避免低薪定錨效應」為原則,並表示將與各部會合作,優先協助國內勞工投入產業所需職位,在兼顧就業安全的同時滿足產業需求。
環境部說明,碳費制度已於今年上路,徵收對象為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的252家企業,其中超過九成(約430家工廠)已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符合高碳洩漏風險的業者,經審核後可享收費排放量打2折,以及每公噸50元或100元的優惠費率。同時,環境部已著手研擬台版CBAM,預計在115年上半年啟動試行申報,以確保台灣產業在國際綠色貿易競爭中保持優勢。

台積電永續報告出爐,晶片助全球減碳4400萬噸
台積電8月29日公布《2024年度永續報告書》,引用工研院最新研究指出,預計到2030年,每使用1度電生產半導體,就能為全球節省6.39度電。僅在2024年,台積電晶片已協助全球減少用電達1042億度,相當於減少4400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報告進一步推估,2020年至2030年的節電效益將從248億度大幅提升至3514億度,帶來約新台幣1兆3728億元的正向經濟影響。董事長魏哲家強調,台積電不僅以高密度、高能源效率的晶片引領全球,更透過「跨世代永續產品」推動世界往永續發展邁進。
台積電龐大的供應鏈也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2024年,其採購需求帶動供應鏈創造了高達2兆4576億元的產值,並提供了46萬個就業機會,創造2928億元的薪資收入。然而,報告書也坦承,如此龐大的供應鏈活動也衍生出581億元的潛在社會成本,顯示企業在追求成長的同時,也必須面對相關的環境與社會挑戰。
此外,台積電今年首度發布《責任供應鏈報告》,系統性揭露其管理政策。報告指出,台積電已要求所有關鍵供應商每年接受第三方查核,2024年已完成70家,達成率100%。在永續合作上,供應商的碳排放量相較於「未採取行動」情境已減少4%,成功達成年度目標。自2018年起,台積電已累計輔導供應商節電10.26億度,超越9億度的目標,顯示上下游協力在永續發展上已逐步產生具體成果。
在人力資源方面,報告書也揭露台積電員工薪酬的顯著成長。從2020年到2024年間,台積電每年整體員工的薪資福利總額從約1408億元飆升至3018億元,五年內成長超過一倍。員工人均薪資福利費用也從247萬元增加至357萬元,增幅高達44.5%。
2023年的員工滿意度調查顯示,84%的員工認為公司提供了合理的獎酬。報告強調,儘管全球經濟波動,台積電2024年營收與獲利依然穩健,台灣廠區核定現金獎金與酬勞總額達1405.9億元,並完成年度調薪,展現對員工的永續承諾。

明台產險攜手墾丁國家公園,推動珊瑚與海草復育行動
明台產物保險9月2日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投入珊瑚礁與海草床的復育與保護,這是繼2024年與台江國家公園合作黑面琵鷺棲地治理後,將生態復育面向投入海洋。
墾丁國家公園擁有台灣最完整的裙礁型珊瑚礁與海草床生態系,但近年受氣候變遷與人為活動影響,珊瑚白化、覆蓋率下降與棲地劣化問題日益嚴重。國家公園署署長王成機指出,珊瑚群聚對熱浪、颱風、強降雨高度敏感,稍有擾動即可能死亡並改變生態結構,本次合作將透過科學調查與人工復育,並結合公民科學家及志工力量,協助恢復墾丁海域的健康,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
國家公園署指出,近年已有超過百家企業與不同國家公園簽署保育合作備忘錄,顯示企業參與生態復育已成趨勢。珊瑚與海草等關鍵生態系被視為重要的「自然解方」,在碳匯、漁業資源及棲地保護上扮演關鍵角色。此次合作若能成功,將成為跨域協作的示範案例,未來也可望推廣至更多沿海區域,形成保育與永續發展並行的模式。
明台產險表示,海洋是全人類共同的資產,保護生態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一環。此次合作將資源導入珊瑚與海草復育,體現「環境」面向的核心精神,也希望成為金融與保險業界在ESG實踐上的示範。透過長期參與國家公園的保育計畫,企業不僅回應了永續治理的需求,也直接投入面對氣候風險的行動。

新北推300萬補助「風扇衣」,戶外勞工體感降溫4度來對抗酷暑
夏季氣溫屢創新高,新北市勞檢處日前推出全國首創的「風扇衣」補助,協助戶外勞工降低中暑等熱危害。勞檢處於8月28日市民廣場舉行記者會,除了展示風扇衣降溫效果,現場宣布明年度補助預算將提高至300萬元,並提前於年初開放申請,今年度仍有140萬元額度可供申請。
這項補助主要針對雇用勞工在50人以下的微型企業及自營作業者。勞檢處表示,一般企業可獲得50%的補助,而自營作業者則可獲得高達80%的補助,單一申請案最高補助金額為3萬元。此計畫是源自「微型企業及自營作業者改善安全衛生設備計畫」,過往主要補助製造業的防護裝置,如今因應極端高溫氣候,特別將「風扇衣」納入補助品項,鼓勵雇主為勞工添購防護裝備,改善夏季戶外作業環境。
為了驗證風扇衣的實用性,新北市勞工局長陳瑞嘉親自穿上示範,強調頸部降溫的重要性。現場也邀請搭建棚架的工人試穿,他們回到工地繼續作業後表示:「穿著風扇衣不影響工作,體感確實更涼爽。」根據勞檢處的測試數據,風扇衣能讓體表溫度平均下降約4度,在烈日下為戶外勞工帶來明顯的舒緩效果。
除了提供補助,勞檢處也同步強化執法。勞檢處長林澤州提醒,雇主仍應落實「降溫、飲水、休息」三大防護措施,保障勞工健康。新北市自6月起已啟動熱危害專案檢查,截至7月底,已查獲33處工地違反相關規定,並已要求限期改善。若複查仍未改善,將依法處以3萬至30萬元的罰鍰。勞檢處處長林澤州表示,未來將持續透過輔導、檢查和補助等多管齊下,降低熱危害風險,確保勞工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