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綠電大航海時代!亞洲跨境能源貿易崛起,台灣如何抓住商機?

「2025年亞太再生能源領袖論壇」由經濟部主辦,聚焦討論「跨境能源貿易」與區域合作議題。黃泓瑜攝。

|

亞太綠電大航海時代已來臨,跨境能源貿易正迅速崛起,不僅打破傳統能源國界,也創造龐大商機。台灣憑藉再生能源的快速成長、高科技供應鏈的強勁需求,以及獨特的軟硬實力,如何從能源轉型需求者,轉變為潛在的綠電供應樞紐?

近日經濟部在台北舉辦「2025年亞太再生能源領袖論壇」,歐盟中心、德國萊因、Google、中美晶與亞洲潔淨能源聯盟(ASEC)等跨國企業與代表皆出席,聚焦「跨境能源貿易」與區域合作議題。

「綠能發展已經是不可擋的潮流!」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開場指出,國際能源總署預測全球再生能源在2030年前將成長至三倍,到2050年占比更可達60%至90%。他強調,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碳排最高、同時也是再生能源投資與生產最活躍的區域,「雖然台灣過去十年在綠能挑戰重重,但已累積不少經驗,甚至成為日韓等國的參照對象。」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林子倫進一步指出,儘管中間受到地緣政治與俄烏戰爭影響,離岸風電與光電整體發電成本近五年下降了七至八成,顯示綠能已逐步具備價格競爭力。然而,下一階段的挑戰是電網、儲能等基礎建設能否跟上。

圖/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黃泓瑜攝。

跨境綠電貿易打破能源國界,創造區域減碳新契機

「亞太企業在綠電採購上,仍面臨三大挑戰:再生能源供給不足、綠電採購選項有限、電網基礎設施不足!」新加坡亞洲潔淨能源聯盟(ASEC)亞洲政策主任Emma Saraff認為,雖然挑戰環環相扣,然而一旦突破就能帶動良性循環,清晰政策可讓企業靈活採購綠電,進而促使開發商擴產,並帶動電網商機,與社會共享減碳成果。

Saraff以新加坡能源安全策略指出,目前新加坡能源安全戰略「四大支柱」包括天然氣、太陽能、低碳替代方案(涵蓋氫能與核能),以及跨境能源貿易(Cross-Border Energy Trade, CBET)。其中,新加坡規劃2030年部署至少2GW光電,並設定2035年透過跨境輸電導入6GW低碳電力,占國內需求三成。

目前,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EMA)已核發10個跨境輸電案的條件性許可,涵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地,這些計畫透過海底電纜與東協電網(APG)連結,並搭配雙邊協議,實現「發電在資源豐沛處,消費在需求最大的地方」,進而降低整體成本。

不過,跨境能源貿易仍面臨挑戰,包括傳輸的實體可交付性、各國「剩餘電力組合」計算一致性,以及國際再生能源憑證(I-REC)的認可與避免重複計算。為此,ASEC自2023年起與新加坡政府合作,並於2025年委託I-TRACK基金會設計國際化標準。Saraff強調,唯有確保跨境電力交易在RE100與溫室氣體盤查規範(GHG Protocol)下具合法性,才能真正推動企業採購與區域減碳。

圖/新加坡亞洲潔淨能源聯盟(ASEC)亞洲政策主任Emma Saraff。黃泓瑜攝

供應鏈優勢結合公益外交,開拓台灣綠電貿易新藍海

「台灣不只是能源轉型的需求者,更有機會成為亞太綠電貿易的重要供應者。」中美晶集團旗下負責電廠營運的子公司旭鑫總經理黃正泓指出,台灣再生能源近年快速成長,太陽光電自2019年4.1GW增至2023年12GW,截至2025年6月達14GW,年底可望突破15GW。離岸風電也將在2025年後超越5GW,加上地熱、氫能與儲能布局,已具跨境輸電潛力。

黃正泓認為,台灣的半導體與高科技供應鏈是最大優勢。當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大廠簽署長期綠電合約,需求端帶動供應端加速;台積電在2020年簽下20年、920MW風電案,更是帶動台灣綠電發展主要動能。

除此之外,台灣在推動再生能源過程中,也嘗試將綠能與地方產業結合。黃正泓透露,中美晶在台南規劃3.5公頃的農、漁電共生示範場域,在太陽能板下方進行魚蝦養殖,並與海洋大學合作導入AI養殖技術、益生菌應用,甚至研究mRNA(信使核醣核酸)防病毒方法,帶動養殖業升級。

在國際市場,中美晶已於9國設廠,投資東南亞太陽能與儲能,並在日本複製台灣離岸風電經驗。黃正泓表示,台灣憑藉靈活決策與供應鏈優勢,可在亞太綠電貿易中發揮影響力。

「台灣在國際兼具硬實力與軟實力,才能順利拓展海外布局。」他指出,在硬實力方面,歷經兩次南向政策,台灣已在東南亞建立龐大商會與六大公協會網絡,加上經濟部與產發署持續帶領廠商走出去,形成強大的互補效應。

至於軟實力,則來自宗教與公益。「2013年菲律賓遭海燕颱風重創,慈濟率先進入當地,建立安置中心並推動以工代賑,甚至獲得教宗親自感謝。」黃正泓表示,當時慈濟人道援助不僅展現台灣善意,也替台灣企業贏得信任,延伸出後續在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合作契機。「唯有技術、政策與社會影響力並進,台灣才能拓展綠能版圖。」黃正泓強調。

圖/旭鑫總經理黃正泓。黃泓瑜攝。

解決餘電困境,台灣成亞太綠電出口樞紐

「AI時代的數據中心正推高用電需求,Google在2024年單年用電量成長達27%。這讓企業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能源策略。」Google亞太能源資深協理蕭義俊作為綠電買方代表,指出能源策略必須同時「開源與節流」,因此採取「全堆疊(full stack)」方式,從模型、運算晶片到資料中心基礎建設全面提升效率。

蕭義俊解釋,無論是模型訓練處理數兆筆資料,或是用戶向Gemini提出問題,每一次運算都消耗電力,因此在各層面持續最佳化已成核心思維。衡量數據中心的關鍵指標是PUE(能源使用效率),數值愈低代表能源使用效率愈高。Google十年前便導入DeepMind與感測器系統,利用機器學習調整冷卻與設備,目前全球數據中心平均PUE僅1.1,低於於全球平均1.4至1.5;彰濱中心即使在高溫環境下,也能維持在1.1至1.15。

在能源來源上,Google於2017年達成100%再生能源匹配,並進一步追求「24/7全時零碳電力」。蕭義俊強調,Google採購綠電時要求「外加性」(Additionality),必須因Google長期購電合約才興建的新電廠,才算能額外增加綠電供給並減少碳排。

目前,Google在2019年簽下台灣首份CPPA(購售電合約),採購台南太陽能電廠10MW電力,隨後與丹麥CIP(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合作離岸風場,又與貝萊德共同推動1GW太陽能計畫,並攜手倍速羅得簽署亞洲首份地熱CPPA。Google同時參與需求響應(Demand Response),在夏季尖峰時段主動降載,利用AI調整負載,支援台電穩定供電。

不過,蕭義俊也坦言台灣綠電市場仍有「餘電處理」等制度挑戰,需透過市場機制與買方協作改善,若能解決制度瓶頸,台灣不僅能滿足本土,更能成為亞太綠電出口核心。

圖/Google亞太能源資深協理蕭義俊。黃泓瑜攝。

台灣VS新加坡 綠能挑戰與契機

面向新加坡模式台灣模式區域挑戰與機會
發展限制土地有限,本土可再生能源受制於面積土地有限但具備離岸風電與光電潛力亞洲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碳排放最高
發展目標2030年太陽能裝置 2GWp(GWp代表太陽能裝置在標準測試條件下的最大發電能力,單位是百萬瓩);2035年進口 4~6GW低碳電,供應量約30%2030年光電 20GW、離岸風電 5.6GW;2050淨零亞太需在2030年前再生能源成長至三倍,2050占比達60~90%
關鍵做法「四大能源支柱」:天然氣、太陽能、低碳替代、跨境電力交易(CBT)半導體龍頭帶動綠電需求,推動RE100與PPA(購電合約)東協電網(APG)與區域合作框架逐漸成形
交易模式跨境電力交易(CBT):透過雙邊協議、海底電纜輸入區域綠電綠電憑證(T-REC)制度 與企業PPA,已成亞太參考案例各國制度分歧,跨境交易需統一標準
國際認證與I-TRACK合作,確保RE100、GHG Protocol承認,避免雙重計算已有T-REC國內制度,企業能對接國際規範國際需建立跨境「殘餘電力組合」一致算法
企業角色本地缺能源,鼓勵企業參與跨境交易台積電2020簽 920MW風電PPA,Google 2019在台完成亞洲首筆綠電交易亞太企業快速擴張,需要可靠綠電市場支撐
制度輸出潛力新加坡:能源安全導向,聚焦區域協作台灣:綠電制度與供應鏈可「出口」到東南亞亞洲國家需要「台灣制度經驗 + 新加坡區域整合」雙模式
比對台灣與新加坡綠能挑戰與契機,黃泓瑜整理

延伸閱讀:新四輕擴建衝擊健康?報告曝塑膠過剩代價,910萬人困在石化空汙下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