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部長彭啟明指出,上任後最大挑戰並非專業,而是環境議題在台灣常遭政治化與邊緣化。張智傑攝
上任一年多,環境部長彭啓明推動減碳、減塑與資源循環,空品改善達標,回收率與循環容器使用均創新高。但碳費制度成最大挑戰,他如何持續推進淨零轉型藍圖?
環境部長彭啓明上任一年多,施政聚焦減碳、減塑與資源循環。空品方面,透過燃煤減量、交通排放管制及地方合作,2024年,全台PM2.5年均值降至12.8微克∕立方公尺,優於年度目標14.5。
在資源循環與減塑上也見成效。2024年一般廢棄物回收率達58.55%,公告應回收物品與容器回收量突破154萬噸;公部門與學校累積使用228.5萬個循環容器,減少逾1500萬瓶瓶裝水與184公噸垃圾,均達到原先設定目標。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連鎖超商與速食店則有4850家門市提供循環杯服務,全年借出近60萬杯,並持續推動市場減塑及一次性包裝減量,擴大源頭減量與重複使用。
同時,環境部推動跨部會合作,與內政部、法務部建立營建廢棄物與土石方追蹤機制,從拆除源頭到最終去向全程管控,以防杜非法傾倒。彭啓明形容,這是「多年未解的黑洞,如今終於有制度能一步步補上」。
此外,環境部比照企業設置「永續長」的作法,在各部會推動設立永續長,並成立「永續長聯盟」,作為跨部會對話與協作平台,加速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
「任何發展,都要以環境優先。」彭啓明強調,制度調整與跨部會協作的核心,在於建立可檢驗且可持續的機制。無論是再生能源案場納入環評,或是營建廢棄物全鏈管理,目的都是確保開發過程透明負責。他認為,唯有先顧及生態與公共利益,社會才會給予支持,能源轉型才能持續推進。
最大的挑戰並非專業,而是政治與溝通
對於氣象學者出身的彭啓明而言,上任一年最大的挑戰並非專業,而是政治與溝通。「環境議題在台灣,往往被政治化,甚至被邊緣化看待。」他指出,雖然數據顯示空氣品質逐年改善,社會卻仍充斥「空氣愈來愈差」的質疑聲音,讓科學證據經常敵不過政治口水與假訊息。
從專研氣象的學者,成為必須應對各方角力的官員,他曾遭遇網路假帳號與錯誤訊息攻擊,但仍選擇把「溝通」作為主要策略,並坦承在缺乏宣傳資源下,只能用耐心逐步澄清。其中最重要的一役是碳費制度。「當時接下這項任務後,三方壓力同時上來,如果沒協調好,政策就走不下去,幾乎有半年都是這樣情況。」彭啓明表示,台灣252家大型排放源占全台55%碳排放量,前20大企業更達八成,如果這些企業不行動,減碳無從談起。
「碳定價科學上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政治與社會氛圍。」彭啓明語重心長指出,企業不斷憂心碳費導致成本增加,尤其川普突然調整對台關稅,企業更加反彈;環團又批評碳費收取太低不夠積極;大眾普遍擔心碳費可能引發「綠色通膨」,導致物價上漲,尤其建商更不斷對外放話,聲稱收取碳費後房價將大幅攀升,這三方壓力同時湧現。

為突破碳費推動的困境,彭啓明選擇最直接卻最耗時的方式──溝通。他走訪工業區與企業,並邀請252家排放大戶進入環境部座談,逐一說明制度設計,強調碳費並非「加稅」,而是引導企業建立自主減量計畫、協助轉型與提升競爭力的工具。
這樣的說服過程逐漸見效,目前已有九成以上企業提出方案。對環保團體,他強調立場一致,雖無法滿足所有訴求,但希望以「方向正確」換取支持;而面對社會大眾,反覆澄清碳費對房價或物價的影響,遠低於外界流傳的謠言。
回顧這一年,彭啓明最大的感想是:「身為政治素人,最大成長是學會在科學與政治之間找到平衡。」對外,他必須說服企業、環團與民眾理解碳費並非懲罰,而是共同轉型的契機;對內,則需要讓總統與院長掌握完整路徑與風險評估,以爭取支持:「碳費推動過程不僅是科學的戰場,更是政治的修羅場。」
除了碳費,綠能與減塑同樣面臨挑戰。丹妮絲颱風重創南部部分光電案場後,13.5萬片光電板吹散,引發社會對再生能源韌性的質疑。
「台灣的太陽光電一定要Reset,大型案場要做總體檢,從結構耐候、防災應變到廢棄物清除,都要補課。」彭啓明坦言,台灣太陽能發展確實衝得太快,部分場址缺乏耐候設計與完整防災計畫,因此已要求全台百餘座大型光電案場進行「總體檢」,必要時將輔導改進,甚至淘汰不合格設施,避免投資最終淪為環境負擔。
在核能議題上,彭啓明指出,環境部在規劃2030與2035減碳路徑時,曾同時模擬「有核」與「無核」兩種情境。「如果保留核二、核三,減碳壓力將明顯降低,電力排碳係數可由目前每度0.474 CO2e降至接近日本的0.22 CO2e,淨零目標也更容易達成。」
他坦言,最後公布的仍是「無核」版本,原因在於日本重啟核電平均需五至七年,過程伴隨安全與廢料處理挑戰,台灣缺乏相關經驗,加上核安會直到8月1日才通過《核管法》子法,時程無可避免受到影響,並須從能源安全角度整體考量,因此才以「無核」版本作為規劃基礎。
不僅如此,塑膠減量同樣是外界關注焦點。《全球塑膠公約》今年談判再度破裂,但台灣早在2018年便推動限塑四大措施,目標更延伸至2035年。今年環境部以建國花市為試驗場,推動大型循環袋取代一次性塑膠袋,透過攤商誘因帶動消費者改變。
彭啓明強調:「減塑必須靠系統轉型,而非僅依賴末端消費者自律。」並強調減塑不只是環保,更是企業未來的生存門檻。從上游石化產業到零售業,若未及早投入綠色材料與循環設計,將難以因應國際供應鏈的新規範。

未來藍圖與自我期許:從空汙到生活文化
對於施政成果,彭啓明笑言,很難替自己打分數,但環境部曾做過民調,社會普遍給予肯定,形容過去一年幾乎「一天當兩天用」,珍惜能在政策推動上發揮影響的機會。他認為:「環境部不只是管制單位,而是保護地球的部會。」他更在意能否推動台灣在環境保護上出現新的轉折點。未來首要任務是空汙治理與健康,讓PM2.5在2030年前降至10微克以下,並加強工廠周邊學校監測,避免學童暴露於高汙染環境,讓政策走入生活。
廢棄物治理上,他持續推動「新環保文化運動」,重建全民減量意識,針對外送與網購包材浪費提出規範,並與平台討論循環餐具。他同時關注公共廁所文化,推動「衛生紙可沖」與免治馬桶普及,將環境政策延伸至細微生活場景。
「環境政策是企業面對國際的護身符,而非阻力。」彭啓明也清楚未來挑戰仍多,國際關稅與碳邊境調整可能衝擊產業,國內則因《財劃法》上路、3700億經費下放地方,中央預算縮減,恐削弱環境部帶動力。但他強調,環境部的角色是把路徑規劃清楚、程序設計穩定、效益計算明白,讓企業、地方與社會在不確定的時代,看見清楚的方向。
2025 ESG特刊:全球ESG反挫,台灣逆風前行>>立即訂閱
彭啓明
現職/環境部長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學士、碩士與博士
經歷/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電視氣象主播、台灣開放資料聯盟會長、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等
榮譽/國立中央大學傑出校友、中華民國傑出資訊人才、擔任多屆COP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