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害,為確保民眾安全,28日已完成導水路工程,水勢穩定。示意圖。取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花蓮馬太鞍溪水勢終穩定,水利署與國軍28日聯手完成導水
▋台泥DAKA再生中心啟用,助花蓮處理8.2萬噸垃圾
▋電信雙雄齊力救災!遠傳遠距醫療協助諮詢,台哥大祭五大關懷措施
▋激發生質能潛力!環境、農業兩部會聯手屏科大,打造首座永續能源示範中心
▋桃市府拍板中華車智慧園區,40億建立AI綠能電動車基地
花蓮馬太鞍溪水勢終穩定,水利署與國軍28日聯手完成導水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後,水利署立即展開緊急搶險。先前9月27日晚間已完成光復鄉佛祖街溢水流封堵,確保居民安全。9月28日上午10時,導水路工程順利完成,洪水被導引至河心,使水勢穩定,市區風險大幅降低。這次行動動員水利署所屬14個機關、237名人力與152台重型機具,並在國軍協助夜間照明下徹夜作業。
水利署強調,外界謠傳「堰塞湖再度潰堤」並非事實,目前洪水已安全改道。同時,水利署也澄清外界質疑,並未「先說無法處理堰塞湖、卻後來進行導流」;此次施工區域位於下游右岸光復堤段,與上游堰塞湖區域不同,外界誤解與事實不符。
水利署目前規劃三階段復建策略:短期在兩週內完成堤防搶修,建立第一道防線;中期於三個月內完成加強與加固;長期則在115年汛期前完成全面復建,確保河防安全。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此外,因溢流帶來大量土砂,馬太鞍溪河床淤積高達3至5公尺,總量超過1,000萬立方公尺。水利署已完成緊急疏濬規劃,年底前將清除100萬立方公尺,明年汛期前達300萬立方公尺,115年底前累計完成600萬立方公尺,並搭配UAV監測加速作業,以降低未來洪水風險。
對於「堤防早已損壞」的質疑,水利署嚴正指出,光復3號堤段已於114年7月修復,此次沖毀主因是溢流量超過設計標準,並非事前缺失。
在堰塞湖事件後,行政院指示由農業部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負責壩體安全評估、工程因應及居民疏散規劃。水利署則與花蓮縣政府、交通部公路局等單位協同,於颱風來臨前完成多項下游防減災準備,包括堤防加高覆土、開口堤封堵、預布鼎塊與抽水機布設。

台泥DAKA再生中心啟用,助花蓮處理8.2萬噸垃圾
台泥位於花蓮和平廠的「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9月27日啟用,成為全台首個利用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生活垃圾的示範場域。據台泥數據,中心自2023年試運轉至今,已處理逾8.2萬噸垃圾,減少掩埋與外運壓力。透過將垃圾轉化為替代燃料,廠區煤炭用量降低3%,減少約4.3萬噸碳排,也避免了近4千噸甲烷排放。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指出,水泥窯的高溫技術可確保燃燒完全,降低殘渣與戴奧辛生成。他坦言過去水泥業追求產量,如今則必須承擔更多環境責任,並嘗試將工業基礎設施轉化為社會與環境問題的解方。
由於花蓮過去因缺乏焚化爐,垃圾多仰賴掩埋或外送。此次啟用的中心除了承擔處理功能,也強調環境監測:園區設有即時排放數據看板,並同步連線花蓮縣環保局,每季另聘第三方單位檢測戴奧辛等物質。根據公開資料,目前排放量僅為法規標準的十分之一。
此外,台泥表示已優先招募當地居民,目前15名團隊成員中有12人設籍和平村,其中多數為原住民。部分女性員工取得抓斗機操作證照,投入垃圾處理現場。對外界關注的安全與環境疑慮,廠方強調透明機制與社區參與監督。
除了垃圾處理,台泥和平廠近年逐步轉型低碳園區,陸續建置儲能系統、光電設施及混凝土研發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設「鸚鵡螺圖書館」則位於再生資源中心入口,以螺旋造型建築設計,館藏涵蓋古今文物及複製品,並結合水泥工藝,試圖讓工業場域兼具教育與文化功能。館內展出的《和平萬宗》雕塑,融合多種宗教符號,傳遞和平與共融意涵。台泥強調,開放參觀的園區希望成為民眾理解產業與環境轉型的窗口。

電信雙雄齊力救災!遠傳遠距醫療協助諮詢,台哥大祭五大關懷措施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當地災情嚴重。由於重大天災下通訊不中斷是民眾最基本需求,遠傳電信24日發布新聞稿指出,在災後投入救援,除了於收容所設置「關懷服務站」,提供補卡、免費通話、充電與物資,並攜手三星、OPPO、vivo等品牌,募集手機給因倉促撤離或手機泡水的災民,以恢復基本聯繫。
遠傳同時啟動其5G遠距診療平台,透過視訊方式提供緊急醫療諮詢與慢性病用藥建議,補強災區有限的醫療量能。

在通訊基礎設施方面,遠傳於颱風來襲前便啟動緊急應變中心,調派工程團隊與行動衛星車待命。雖然光復地區基站多數維持正常運作,但仍有部分設施受影響。遠傳已出動行動基地台車與可攜式發電機,進駐光復糖廠與鳳林鄉公所,確保災區通訊不中斷。
另一家業者台灣大哥大也同步展開搶修。由於馬太鞍溪橋斷裂造成基站受損,台哥大緊急動員工程人員與機具進場,24日晚間已恢復全部通訊。台哥大早在22日便於光復鄉佈署衛星行動車,颱風期間維持網路涵蓋,並於26日啟動災後關懷措施,包括免費補卡、手機租借與充電等。
除了確保網路暢通,兩大業者也提出後續支援措施。遠傳在花蓮三家直營門市成立服務站,提供飲水與保健箱等基本物資,並讓居民能現場辦理通訊需求。台哥大則針對受災戶推出五大措施:指定手機降價優惠、14天免費手機租借、暫緩帳單催收、免費補卡與充電。

激發生質能潛力!環境、農業兩部會聯手屏科大,打造首座永續能源示範中心
環境部與農業部26日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校內近300公頃土地設立「永續能源與氣候變遷示範中心」。這是全台首個以農業生物質廢棄物為核心的示範基地,目標是把長年造成汙染的廢棄物,轉化為能源資源,為農業永續發展建立新模式。
屏東長期作為農業重鎮,農產與畜牧產業規模龐大,但同時伴隨河川汙染與溫室氣體排放。環境部指出,生質能是穩定且具潛力的再生能源,而台灣在這方面仍有發展空間。此次合作將透過屏科大在農科、環工與綠能的專業,建構從廢棄物收集、能源轉化到再利用的完整循環鏈,直接面對產業現場問題。
示範中心不僅著重於能源轉化,也將開發自然碳匯、碳捕捉等新技術。屏科大表示,計畫將納入相關課程,培養專業「綠領人才」,協助農業產業邁向低碳轉型。目標是讓永續概念從校園延伸到產業現場,成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這座中心同時被視為台灣生質能模式的試驗場,未來成功經驗可望複製推廣至其他農業縣市,逐步串聯成全國性生物質能利用網絡。示範中心的成立,凸顯台灣在淨零進程中,嘗試將農業廢棄物納入能源體系的努力。計畫不僅關注環境汙染問題,也兼顧能源多元化與地方產業發展,期望建立「零廢棄、低碳、永續」的實際模式。

桃市府拍板中華車智慧園區,40億建立AI綠能電動車基地
中華汽車24日宣布「智慧產業園區開發計畫案」已獲桃園市政府核定,未來將成為公司電動車與智慧製造的核心據點。中華車近年收購並整合楊梅廠區周邊土地,規劃轉型為園區基地,總投資金額預計到2035年將達新台幣40億元。
根據規劃,園區將結合整車設計研發、車輛測試驗證、綠能設施及公共空間,並導入太陽能發電、電池回收與儲能系統,以及人工智慧檢測技術,期望透過智慧製程提升效率,同時兼顧碳排減量與能源利用。中華車指出,園區啟用後,將推動在地產業鏈升級、跨業合作,並吸引專業人才投入。
在永續發展上,中華車永續報告書指出,已於2024年以當年為基準,提交SBTi減碳目標,並逐步規劃能源轉型路徑。公司設定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比重達25%,2040年提升至55%,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
太陽能發電是主要手段之一。中華車規劃在2035年前完成五階段建置,裝置容量可達1萬5921kW,預期使範疇1與範疇2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基準年減少63%。同時,公司也持續發展電池回收應用及綠能設施,以降低製程碳足跡。
自2016年起,中華車透過分期導入太陽能設備,已在楊梅廠、新竹廠與幼獅廠等場域建置發電系統。截至2024年,累積發電量達1974萬8197度,約減少936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2024年楊梅廠完成二期太陽能系統,裝置容量提升至1343.16kW,當年度總發電量達81萬9543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