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碳定價時代來臨!碳稅、碳費對產業影響一次看

碳稅、碳費都源自於碳定價,目標為推進淨零減碳。圖取自Pixabay by Photo Mix

|

隨著歐盟和美國接連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和《清潔競爭法案》(CCA),台灣的政府部門也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宣告碳定價時代來臨。但究竟「碳稅」「碳費」兩者差別是什麼?徵稅真能達成淨零減碳的目標嗎?哪些產業影響最大?

  • 碳稅、碳費是什麼?兩者差別在哪?
  • 徵收碳稅、碳費的目標是什麼?
  • 碳定價如何制定?
  • 課徵碳稅、碳費對主要產業有何衝擊?

財政部賦稅署長許慈美表示,台灣將採「碳費先行」,財政部將關注歐盟碳關稅進展與台灣未來碳費執行情況,進而評估推動碳稅的必要性。

延伸閱讀:碳費2025年開徵!優惠費率誰適用?買碳權可抵碳費嗎?

碳稅、碳費都源自碳定價

由於全球淨零減碳的趨勢,碳定價成為世界各國控制碳排放、推動減碳的重要方式。

碳定價(Carbon Pricing),顧名思義就是為排放的二氧化碳訂出價格,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作為計價單位,計算碳排放的成本費用。碳定價應用在控制碳排是基於「汙染者付費」原則,當碳排量愈多,生產者要付出的成本就愈高昂。

而成本提高可能進而導致兩種情況:生產者直接將成本反映在商品價格上,導致消費者減少購買,進而降低較高碳排商品的需求量;第二種狀況則是生產者為了降低成本,改用較低碳的材料或設備。無論哪種情況,理想上都能達到碳減量的效果。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資料,截至2022有46個國家及地區在施行碳定價,碳交易和碳稅體系涵蓋全球約30%的碳排放量。

延伸閱讀: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2050淨零排放、碳費徵收重點一次看

碳定價的工具有哪些?

國際上常用的碳定價工具有2種,一種是總量管制與碳交易(Cap and Trade)另一種則是以價制量的碳稅(Carbon Tax)或碳費(Carbon Fee)。

前者是由政府立法管制二氧化碳及各類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並發放限量的免費排放許可。而受到管制的企業如果用完免費發放的許可證額度,就得透過交易市場向其他企業購買,否則會遭受罰款。後者則是由政府訂出碳費徵收一個每單位的碳排放費用課徵金額,且可能會定期調漲幅度。目前台灣政府將採用徵收碳費達到減碳目標。

延伸閱讀:制度落地不能少了金管會!一文拆解碳交易10步驟 

碳稅、碳費有何不同?

【碳稅】如同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面對的營業稅、關稅等,是由財政機關統一徵收,稅收進入國庫的大水庫之後,便被視為整體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些稅收的用途將可以用在社會福利、發展基礎建設等。

【碳費】概念等同於環保署所徵收的「空污費」「水汙費」等,是依據特定目標課徵、且需用於對應項目的「特別公課」,收取後必須專款專用,例如用於發展減碳科技或成立氣候基金等。

而台灣目於2022年4月,行政院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中擬實行的就是碳費,規畫預計由環保署執行,對象採「先大後小」、分階段徵收,向碳排大戶收取碳費同時輔導中小企業轉型。

圖/環保署公布「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協助中小企業盤點碳排放量。環保署提供

徵收碳稅、碳費的目標是什麼?

課徵碳稅、碳費的最終極目標都是希望達到淨零減碳,減緩氣候變遷。然就經濟上來看,對於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來說,第三、四大出口市場分別為美國及歐盟。當歐美皆相繼推出碳稅法案,國內若不收取碳費,最後仍可能要繳費給他國。因此台灣要先建立碳稅、碳費制度,才有機會跟歐盟談判不重複徵收碳稅。

然而,碳費和碳稅的選擇上,國內各有不同聲音。規劃「碳費先行」的財政部表示,為避免碳稅跟貨物稅、能源稅等重複課徵,需要先釐清關係;而碳費相對單純,因此先行徵收碳費,而徵收到的碳費將用於減碳工作,專款補助地方政府、各部會企業等。

但支持課徵碳稅的一方認為,碳費制度無法確定是否能作為歐盟碳邊境稅的談判籌碼,且碳費必須專款專用,只能回饋到部分項目,無法廣泛使用在所有受環境影響的民眾身上,不如直接採用碳稅制度,更早與國際接軌。

對主要產業有什麼衝擊?

碳稅、碳費制度實行後,對於產品會出口至歐盟的企業而言,對政府與歐盟的協商順利,未來在國內繳交碳費後,當出口產品到歐盟時,只要提出繳交碳費的證明,這部分的成本或可被扣除,扣抵減碳邊境調整機制所規定的財務調整要求。

而以台灣政府三讀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採「先大後小」、分階段徵收的原則,碳排高、規模大的公司更是首當其衝。舉凡能源、石化、交通運輸、製造和營造業等都可能面臨極大衝擊。包括完整的碳盤查、規劃淨零排放路線圖和進行碳排減量,都是企業在面對這波淨零減碳浪潮可以及早準備,因應衝擊的步驟。

延伸閱讀:CBAM歐盟碳關稅10月上路!5件你必須知道的事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