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鑽井挖寶風險高!中油如何克服地熱探勘困境,開發東台灣?

圖/宜蘭地熱三號探勘井。取自中油官網

|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長征上,台灣龐大的地熱潛能,近期終於迎來政府關愛的眼神,可望將在台灣的第三個黃金寶藏掘出。其實台灣很早就在研究地熱,首座地熱發電站甚至建於1981年,是全球第14個地熱發電國,但過程中面臨的諸多物理難題,以及政策不足,導致進展牛步。

中油探採事業部門接受《遠見》專訪,解釋東台灣的岩性,對工程團隊來說有多麼「刁鑽」。原來全民當能源富豪沒那麼容易?

一般來說,地熱開發可分為前期的探勘,以及後期的建廠兩種階段。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宋聖榮指出,剛開始的探勘期,風險占整個開發過程90%以上;經過Feasibility(可行性研究)後,就進入後期建廠階段,這時風險就驟降到不足10%。前期風險過高,正是地熱發電的進展速度遠輸的關鍵原因。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找井位3法寶:地調、物理探勘、化學調查

「風跟光,我只要風機跟太陽能板一裝,電就直接出來了,但地熱不是這樣子。」他解釋,一塊地熱是否具發電潛力,需先對地底進行探勘,「不先把地下搞清楚,風險絕對90%以上。」

但由於技術限制,目前探勘手段,地底解析度無法取得100%,存在一定誤差值,且愈深解析度就愈差,這些蘊藏在地底的熱氣大多又落在1000公尺以上的距離,因此必須要再鑽井進行驗證。而這,就是開發地熱成本最高的階段。

要讓地底解析度提高,解決方案就是多鑽幾口井進行確認,「如果我在這個區域鑽兩口井就有一口地熱井,就可以平衡回來;但如果鑽三口井才有一口,那就虧本了。」這些風險與成本門檻,都是台灣發展地熱避不開的物理難題。

圖/目前探勘手段,地底解析度無法取得100%,要讓地底解析度提高,解決方案就是多鑽幾口井進行確認,當中面臨的風險與成本門檻,都是台灣發展地熱避不開的物理難題。取自中油官網

「地質探勘我們基本上有3個方法,分別為地質調查、地球物理探勘、地球化學調查,」中油探採事業部執行長湯守立受訪指出,所謂的地質調查,就是跑現場,藉由河床或道路邊坡露出來的地層,了解岩石的分布狀況,找出該地區最適合的井位。

但只透過地質調查找出適合井位的機率並不高,除了因為台灣的地質條件破碎外,隨著多年發展,現今台灣的道路邊坡多有良好保護措施,「基本上看不到什麼露出的岩石」,必須依賴另兩個工具,地球物理探勘及地球化學分析的幫助。

地球物理探勘,大致就是利用震盪震源車向地底發出一個震動波,收集震動波通過不同介質的反射角度與速度等數據,透過電腦的計算,建構可能的地底模型。地球化學分析,則是藉由地質調查帶回樣本,在實驗室進行分析,了解其中的礦物成份,再和過往的資料庫進行對比,分析底下的資源,例如油氣等的可能生成區。唯有透過3種方法的交互運用,才能定出最佳井位。

延伸閱讀:台灣地熱資源豐富,發展為何卡關?投資者曝困境:問題很多

地熱開發問題:台灣東部變質岩薄硬脆,增鑽井難度

以地熱開發為例,湯守立強調,雖然工程團隊有許多儀器,「但地底下的東西我們看不到,必須先鑽一個井下去,才有辦法放儀器下去測量。」另外,地底下的地質條件變化迅速,「快得常出乎大家的預料,」尤其是以變質岩為主的東部地區,這對探勘工作又是另一個挑戰。

台灣東部的變質岩,岩性是又薄又硬又脆,讓工程人員發現地下岩層裂隙時,到底是寬是窄、是長或短,儀器得來的資訊相當有限;如果鑽到沿裂縫冒出的地熱水源,「也只能說在我們儀器能掌握的範圍內,我們可以掌握到這個熱水,但是超出範圍外,就必須再用另一口井去證實我們的預估。」

此外,鑽井也不是一個鑽頭從頭鑽到尾,工程人員必須隨時視地層岩性不同來更換鑽頭,比如鑽堅硬的地質,就要用金剛鑽頭,但若碰上軟軟的黏土層,就要換長牙鑽,過程比外界想像的還要繁複。

台灣東部的變質岩的岩性,除了高硬度外,表面相比其他岩石也更光滑,導致鑽頭進行鑽探時,常常就像鑽玻璃一樣,「力量上去它可能就滑掉了」,常常不得不暫停鑽井,抬起鑽桿換鑽頭。甚至必須因此頻頻與設備商討論,以找出最適合東台灣岩層的鑽頭,避免延誤工程進度。

圖/台灣東部的變質岩,岩性又薄又硬又脆,對探勘工作又是另一個挑戰。示意圖,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

土地、水、岩石,鑽井探勘3難點

中油探採事業部鑽探工程處處長陳裕國也形容,鑽井跟蓋房子相似,房子是由下往上蓋,愈蓋愈小;鑽井則是由上往下鑽,愈深愈窄。鑽機加上其他的附屬設備、發電機、鑽井液(多為泥漿),一塊鑽井平台的占地面積並不如外界想像的小。

但進行仁澤地熱的探勘作業,「一開始給我們的感覺是,那塊地並不是很大,」至於如何解決?陳裕國僅說,這方面的問題,「因地制宜」就能克服。

除了土地外,還有岩石與水的問題。因為所謂的地熱鑽井工作,其實就是在找地底下的高溫熱水爐,隨著進度的推展,地底高溫蒸氣隨時有可能竄上地表、甚至噴出宛如子彈的碎石,造成嚴重的工程意外。所幸,這類的工安挑戰,在仁澤地熱的鑽探過程中並不多見,不過在隔壁的土場地熱,就頻頻發生。

土場那邊的特性是,淺層就特別高溫,200公尺至600公尺就突然升到攝氏140度,「所以我們在土場最近打的兩口井,就會突然蹦一聲,整個噴起來,」陳裕國說,為此,工程團隊再加裝諸如防噴器等裝備,並隨時觀察井內的溫度預作準備,「我們看到(井口溫度)90度了,就要小心了」,將工安標準提升到最高等級,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危險性。

儘管鑽探工程風險、技術門檻高,但這都可以藉由經驗累積,加快整體學習曲線,大幅降低後續工程的風險與成本。

以中油在台東紅葉谷打的三口地熱井來說,第三口井相較第一口井所耗費的時間,減少了40%左右。

陳裕國指出,不同地方岩性均不同,就像宜蘭跟台東的變質岩,名稱雖然都一樣,宜蘭變質岩的磨蝕性就是比較強,「但相比在仁澤,我們在土場就做了很大的改善,這些經驗再帶到台東紅葉谷,在台東打井,就真的滿舒服了。」

延伸閱讀:全台最大地熱潛能區!硫磺子坪電廠動土,2050年商轉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