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甫落幕,通過了過去10幾年懸而未決的《巴黎協定》第6條條款。雖然台灣為非會員國,但這些決議會讓台灣面臨哪些挑戰與契機?《ESG遠見共好圈》特邀專家、企業、政府共同探討。
COP29被譽為「金融COP」,聚焦全球氣候金融,確定了「新集體量化氣候財務目標」(NCQG)、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清潔能源投資,以及《巴黎協定》第6條的碳市場條款。
儘管地緣政治影響參與國家數量,這些決議在氣候融資與碳交易方面邁出重要一步,對台灣等非會員國帶來深遠影響。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針對COP29成果,「ESG遠見共好圈」於28日舉行座談會,邀請玉山金董事長黃男州、中經院能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ICDI執行長趙恭岳及行政院能源與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分享現場觀察並提出對台灣能源與氣候政策的建議,以推動2050淨零目標。
《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致詞表示,此分享會將成為每年的固定活動,今年更因四位與談嘉賓親赴COP29,提供了即時且權威的洞察。
從減緩到調適:台灣須重新分配氣候融資資源
COP29主席呼籲將氣候融資視為投資而非慈善,並強調2035年前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支持開發中國家。儘管資金分配與使用方式仍需細化,但對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調適氣候變遷影響,氣候融資已成必然行動。
《巴黎協定》第6條的進展是COP29的一大亮點,全球碳市場交易取得突破,並首次敲定量化融資目標。每年3000億美元的融資承諾,以及發展綠色能源廊道和氫能技術的宣言,為全球能源轉型奠定基礎。
黃男州針對台灣提出下列建議,調整資金分配,目前投入5%投資在調適行動,需要增加對調適行動的支持;政府應補助對氣候有利的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碳市場交易;善用經濟與科技優勢,提升對外援助比例,以「Taiwan Can Help」精神,強化國際形象。
黃男州指出,氣候變遷也對健康與經濟的威脅不容忽視,今年展出許多氣候與健康議題,例如高溫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以及全球暖化對於0至5歲兒童健康。他認為,永續金融應超越綠色金融,融入普惠概念,兼顧社會公平與環境永續。
全球碳市場重啟,台灣積極參與碳交易加速淨零
COP29聚焦討論在巴黎協定第9條的氣候融資、第6條的碳市場合作機制,以及全球調適目標。然而,全球調適目標未能取得共識,突顯各國在資金分配與責任劃分上的歧異。劉哲良指出,COP已成為制定全球氣候治理遊戲規則的重要場域,其影響深遠。
劉哲良分析,氣候風險可分為天災與人禍兩部分:天災如洪水與寒害,需以調適應對;而人禍則來自過度排碳,推動全球制定減碳規則,如CBAM與碳費。最新NCQG爭議在開發中國家每年需1.3兆美元支持,但已開發國家僅承諾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至2035年,資金缺口成為焦點,促使「氣候捐款、氣候融資、碳交易」等財務模式成為本屆討論核心。
劉哲良認為,碳交易是全球互利的解決方案,不僅協助已開發國家取得碳權,也幫助開發中國家獲得資源。對台灣企業而言,參與國際碳市場交易是關鍵。透過次級市場購買聯合國碳權,台灣企業可滿足供應鏈碳中和需求,並支持國內減碳目標。
劉哲良強調,台灣政府應提升減碳目標,目前2030年僅24%的減碳幅度低於國際水準。企業則需積極採用國際碳交易與技術創新,學術機構應專注於創新減量技術與綠領人才培育,共同助力台灣在全球氣候治理中佔有一席之地。他指出:「惟有同行,才能致遠。」面對嚴峻的氣候風險,跨界合作才能加速達成。
早期預警、調適準備降低氣候變遷不確性
WMO於COP29首日發布《2024年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24年恐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年份,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基線高出1.54度,首次突破1.5度門檻。氣候條件的根本性改變將帶來巨大的政策與經營風險。趙恭岳強調:「氣候變遷調適勢在必行。」
今年COP29提出「巴庫調適路徑圖」,聚焦早期預警、調適準備及跨領域合作。WMO計劃到2027年為全球提供早期預警系統,以減少氣候衝擊。趙恭岳表示,台灣在氣候調適中需優先聚焦四大方向,明確指標與進度評估,定期更新以確保行動方向清晰;跨領域專家協作,強化區域代表性,共同制定應對策略;資金支持與透明度,調適準備需充足資金並確保有效運用;調適創新與轉型,提供靈活的應對方案以面對未來挑戰。
此外,趙恭岳建議,台灣政府應更新NDC與2030年減量目標,提升國際競爭力。企業則可借助巴黎協定第6條的碳交易機制與技術創新,加速低碳轉型,滿足國際供應鏈需求。他表示:「未來的氣候行動不僅需技術創新,更需要跨國與跨領域的協作。」
新氣候政治崛起,去碳化重塑供應鏈
長期觀察COP會議的林子倫指出,COP呈現七大趨勢,包括從科學議題轉向政治焦點、「去碳化」重塑地緣政治、能源轉型加速、碳定價時代來臨、城市角色提升、企業參與加深,以及新氣候政治的崛起。
今年COP29聚焦三大議題:新氣候金融目標(NCQG)、全球碳市場機制,以及損失與損害基金。林子倫表示,這些議題反映發展中國家對工業化國家追究氣候災害責任的訴求,其中損失與損害資金機制的成型被視為氣候正義的重要進展。
林子倫也分析4大挑戰:首先,美國氣候政策的不穩定性,若再度退出巴黎協定將加劇歐美與中國在能源轉型中的競爭;其次,「去碳化」推動供應鏈重塑,稀土原料成為地緣政治新焦點;第三,南北分歧及美中角力對資金與技術合作形成阻力;最後,非官方利害關係組織在公私協力中的角色愈加重要,為淨零行動注入動能。
對台灣而言,林子倫認為COP29延續了前幾屆的重點,並帶來啟示,包括深化青年行動、成立氣候基金、推動氣候戰略與國際合作。企業應聚焦再生能源、減碳技術與調適方案,抓住淨零轉型帶來的新商機與挑戰。
延伸閱讀:COP29落幕4大結論!氣候財務3000億美元,台灣迎碳市場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