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野火蔓延不斷,造成至少10人死亡,逾5000棟建築被燒毀,並迫使近18萬名居民疏散。這場災難性野火被認為加州史上最嚴重火災。為何此次火災如此嚴重?與全球暖化有關係嗎?
在極寒冬季中,洛杉磯在7日突然傳出在境內多處地區發生野火災情,從伊頓峽谷(Eaton Canyon)瞬間蔓延至鎮艾塔迪那(Altadena)、巴沙迪納(Pasadena),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波及到眾多名人居住的好萊塢山莊。
根據洛杉磯消防局9日表示,最嚴重災區是Palisades區域火燒近2萬英畝土地,伊頓峽谷則影響13,690英畝,兩者均未被控制,並且各自摧毀了約5000棟以上的建築物,成為加州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火災之一。此外,不久前才剛爆發的Kenneth區域火災在數小時內迅速擴大,現已燒毀近1000英畝。
「這場火災清楚地表明,我們仍深陷於這場極端氣候事件之中!」洛杉磯消防局局長Kristin M. Crowley在9日新聞發布會沈痛表示。截至發稿時間為止,已至少10人死亡,主要是來自伊頓峽谷火災,死亡原因尚未確定,約17.9萬人被下達撤離命令,另有20萬人處於撤離警告中。洛杉磯縣警長Robert Luna預計死亡人數將上升。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最強聖塔安那風暴襲洛杉磯,野火風險急升
野火發生前,美國國家氣象局才剛預測:「自1月7日起,十年來最強聖塔安那風暴將襲擊洛杉磯及文圖拉縣(Ventura County)!」陣風速或達每小時129公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氣候科學家Daniel Swain表示,今年極乾燥的季節緊接去年濕潤天氣形成了「氣候之鞭」(weather whiplash),茂盛的植被在強風下因乾燥更易引發火災,威脅持續加劇。形容這場強風暴如「大氣吹風機」,大幅提升野火風險。
氣候科學家普遍認為,全球暖化是導致洛杉磯野火頻發和規模擴大的主要原因。加州長期乾旱,以及近期聖塔安那風(Santana Winds)影響天數增加,讓植被吹成極度乾燥,極易燃燒。當聖塔安那風與野火結合時,它們會迅速升級局勢,導致火勢迅速蔓延。
根據《BBC》報導指出,聖塔安那風源自美國西部內陸的大盆地地區,這些乾燥的沙漠地區使得吹向加州的風缺乏濕氣。每年從9月底到5月,聖塔安那風可能出現多次,某些年份甚至超過20次。這些風通常持續幾天,罕見時可延續一週。當高壓系統在內陸形成,風順時針流動,向南西吹向南加州,經過塞拉山脈下沉時,空氣進一步乾燥並加速,風速在山谷和峽谷中急劇增強。
北極融冰影響急流,暴風強度提高
「北極冰層融化改變了急流的行為,使得加州更容易發生風力驅動的大規模野火。」美國氣象學家兼氣候記者Eric Holthaus指出,近期研究顯示,聖塔安那風事件受氣候變遷影響,在冬季可能會減少頻率,但其強度可能會增強,進一步加劇野火風險。
倫敦帝國學院格蘭姆瑟研究所所長、氣候變遷專家Brian Hoskins補充說明:「洛杉磯當前的野火災情明確顯示了降水和蒸發波動性的快速變化對火災的影響。」氣候模型預測,隨著全球溫度持續上升,這種波動性將進一步加劇,導致野火頻率和強度增加。
Daniel Swain強調,氣候變遷導致的「鞭打效應(weather whiplash)」顯著增加了火災風險。首先,火季前可燃植被大量增長;其次,隨後的極端乾燥和高溫條件使得火災更易發生和擴散。這種極端氣候條件不僅增加了野火的發生頻率,也使得火勢更難以控制,對洛杉磯及周邊地區構成嚴重威脅。
野火頻率範圍驟增,強化氣候調適能力
在氣候變遷和乾旱條件下,加州野火的頻率和規模持續擴大。根據加州消防局2024年8月的報告,2024年野火活動較2023年同期驟增2816%,燒毀面積達去年29倍,截至2024年7月30日,已燒毀加州土地75萬1327英畝。自2014年以來,加州每年平均發生山林野火7774起,其中2017年達到9270起,2015年和2020年分別為8283起和8648起,僅2016年野火數量下降至6954起。
目前,洛杉磯野火損失估計已超過500億美元,加州的保險業也面臨巨大壓力。隨著保險公司在過去幾年中因野火頻發而利潤受損,這次大規模災害可能進一步動搖市場穩定。
野火不僅造成大規模建築損毀,還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火災燒毀了大片乾燥植被,破壞了棲息地,並可能引發後續的山洪暴發,進一步加劇災害影響。這些火災將對洛杉磯的自然環境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恢復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但野火也造成生態重生,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表示:「野火既會摧毀,也能清除枯枝落葉並釋放養分,讓新芽和野花迅速萌生。」動物多能躲進地底或潮濕區域避火,而松類等樹種須藉火的高溫來釋放種子。
然而,面對災情,拜登宣布聯邦政府將在接下來的180天內全額資助洛杉磯地區的滅火工作,並動員國防部支援地方消防力量。Robert Luna也指出,目前的死亡人數可能會上升,並強調需要對受災區域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他呼籲加強防災措施,提升社區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