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調查

生態界振奮消息!祕魯發現27種新物種,竟有會游泳的兩棲鼠

此次的新物種「兩棲鼠」腳帶有蹼、以水生昆蟲為食。取自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官網

|

2024年12月,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公布他們秘魯考察發現的27種全新物種。在世界人口突破80億、21世紀都快過了1/4的今日,這消息格外令人振奮。地球上依然存在無數奧妙等待我們去發現與保護。

38天發現27種新生物

《史密森尼》(Smithsonian)報導,保護國際基金會的遠征隊於2022年6至7月在秘魯奧托梅奧(Alto Mayo)進行38天考察,一口氣發現27種全新物種,包含四種哺乳動物、八種魚類、三種兩棲類還有10種蝴蝶等,成為2024年底生物界的大驚喜。

團隊發表了474頁的完整報告。奧托梅奧不是人跡罕至的地區,這塊夾在安地斯山脈與亞馬遜雨林之間的森林地帶,住有28萬人,村莊散布在森林和溪流之間。

保護國際基金會快速評估計畫主任拉森(Trond Larsen)告訴《紐約時報》,這裡受到人類很深的影響,原以為生物多樣性應該不高,但實際發現卻截然相反。除了這27種新物種,團隊還找到48種可能是從未發現的新物種,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圖/此次發現的新物種「鈎鯰」。取自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官網

未知大驚奇:兩棲鼠、鬃鼠、大腫塊魚

這27個先行公布的物種中,最特別的是「兩棲鼠」(amphibious mouse),牠的腳帶有蹼、以水生昆蟲為食,是半水生嚙齒類。

根據《衛報》,拉森強調,這種囓齒類動物很難調查,就連哺乳類專家也不清楚牠們的族群現況。「我們只在一小塊沼澤區域發現這種兩棲鼠,周遭土地已被農業開發,這裡可能是牠們唯一的棲地。」

團隊也發現長著硬刺的厄瓜多鬃鼠(Scolomys sp.)和身長僅14公分、動作極為迅速的侏儒松鼠。

另一種頗受喜愛的新生物是頭前頂著一個大腫塊的「毛口鯰」(Chaetostoma sp.),屬於甲鯰科(armored catfish),是南美洲常見淡水魚類。牠頭上的「大腫塊」功能未明,拉森說,「如果要我猜,應該是某種感測器官,或是可以增加浮力、儲存脂肪、或者也有幫助覓食的功能」。

圖/新物種「毛口鯰」。取自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官網

豐富生態處於滅絕邊緣

《路透社》報導,考察隊伍由13位研究人員,當地的技術人員與原住民成員共同組成。他們運用自動相機、生物聲學感測器、DNA採樣等方式,記錄下2046種物種,當中有49種是受脅物種,包含秘魯安地斯山脈特有的黃尾絨毛猴(Peruvian Yellow-tailed Woolly Monkey)。

這起大發現提升了保護奧托梅奧區的迫切性。「要讓保護措施升級,並且復育部分地景⋯⋯否則牠們可能活不下去。」拉森擔心,這些難得發現的生物最終還是會滅絕。

拉森稱讚,與原住民阿瓦洪族(Awajún,又稱阿瓜魯納人Aguaruna)一起工作是很棒的體驗,「面對毗鄰而居的森林、動物與植物,他們擁有豐富的傳統知識。」

圖/新物種的發現,提升了保護奧托梅奧區之迫切性,避免生物走向滅絕。示意圖。Freepik by mb-photoarts

從傳統知識到科學紀錄

這次「發現」的物種從未有科學正式的紀錄,但對原住民來說,並非如此。嚮導尤歷撒・土威(Yulisa Tuwi)告訴《衛報》,「身為阿瓦洪人,我們很了解我們的領域。我們深知植物的價值,以及牠們如何治癒、餵飽我們;我們也知道哪一條森林小徑會帶著我們遇見不同的動物。」

「我們不知道學名,但我們也有幫這些物種分類。這些『新發現』有助科學研究,但對我們而言,牠們早有名字,我們也清楚牠們在自然界的貢獻和習性。」

延伸閱讀:守護生態最後防線!辜嚴倬雲曾捐地保種,打造全球最大「諾亞方舟」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文: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