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統賴清德在第四次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議上致詞。取自總統府官網
面對美國關稅新挑戰,淨零轉型正遭遇綠能投資降溫、化石燃料競爭升溫等逆風。總統賴清德強調永續發展是國家基石,同時端出三大對策,從雙軸轉型、百億基金到循環經濟立法,展現化危機為轉機的決心。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於24日召開第四次委員會議,本次會議聚焦於氣候變遷新形勢,包括美國關稅政策調整與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對台灣永續發展的影響,並討論台灣如何在這波挑戰中,透過政策轉型持續推動淨零目標。
總統賴清德在開場致詞中強調,近期美國調整關稅政策,讓高碳產業面臨更多不確定性,也使民間在減碳與ESG議題上的投入趨於觀望。面對此一挑戰,政府深刻理解企業的顧慮,並承諾不因全球保護主義抬頭而放慢轉型腳步。
「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都是國家長遠繁榮的基石。」賴清德認為,為保障台灣產業競爭力,政府持續穩健推動碳定價體系,並規劃推出「台版CBAM」,協助業者因應國際市場。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同時協助企業中小企業,提供碳盤查、ESG揭露與產品碳足跡建檔等減碳工具與資源,整合產業鏈推動循環經濟;同時結合政策獎勵與技術輔導,支持「綠色台灣品牌」打造,確保台灣商品在海外市場免受關稅懲罰,維護長期發展優勢。
淨零轉型面臨逆風,美關稅衝擊台灣綠能三大挑戰
美國新關稅政策明顯影響全球產業,包括綠能市場,台灣身為全球供應鏈一環首當其衝。環境部長彭啓明在報告指出三大衝擊影響。
首先,在供應鏈受阻情況下,全球清潔能源轉型正面臨新挑戰:供應鏈瓶頸與地緣政治緊張,使得綠能設備成本顯著攀升。由於大多數太陽能板、儲能電池與電動車關鍵零組件仰賴中國低價製造,隨著中美對峙加劇,原本順暢的供應鏈紊亂導致運輸延誤與報關費用增加,最終抬升整體採購成本,甚至許多中國產品在全球流通。

為了遏止中國企業透過東南亞「洗產地」銷美,美國22日宣布擬對泰國、越南、柬埔寨與馬來西亞製太陽能板,課徵最高3521%關稅。台灣太陽能業者元晶指出,該政策儘管有助於緩解台廠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壓力,但也要警惕東南亞產品轉向來台傾銷,因為先前的大批外銷出貨尚需時間消化庫存。
第二,全球綠能投資信心亦因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而受到衝擊。多家企業與投資機構表示,面對新一輪潛在關稅壁壘與「報復性」關稅風險,原定投入低碳技術的決策多已推遲或縮減規模。
在國際碳權市場和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上,波動率明顯攀高,使得市場觀望氣氛日益濃厚。儘管多國政府仍在政策層面承諾淨零目標,但面對現實成本壓力,多數投資人選擇暫緩出手,綠色金融支持面臨挑戰。
第三,化石能源卻重新獲得相對優勢。由於美國能源產量持續提升,加上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放緩導致油價下跌,國際油價在過去半年跌幅超過15%。天然氣價格亦走低,使得短期內使用化石燃料的成本相對具吸引力。
對許多能源密集型產業而言,化石燃料的低價反而強化了其短期競爭誘因,進一步削弱了轉向再生能源的經濟動機。在當前局勢下,清潔能源若無進一步的政策支持或補貼,恐怕難以與化石能源展開有效競爭,更減少企業從事低碳轉型動機。

淨零不轉向,三大策略助產業度關稅衝擊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還沒有任何國家針對美國關稅政策、退出巴黎協定衝擊,針對淨零目標做出重大的政策轉向或新決定。」彭啓明指出,因此,這次會議的成果,展現了台灣政府決心,也為全球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示範與企圖心。
面對此衝擊,彭啓明與行政院長卓榮泰及團隊提出三大對策:一是維持淨零目標不動搖,並採滾動式檢討與調整;二是確保產業在關稅衝擊後,能順利完成雙軸轉型;三是培育綠領人才,並設立百億元「綠色成長基金」,推動永續產業發展。
面對全球關稅紛爭與市場震盪,彭啓明表示,將堅持淨零減碳目標不變,但對於產業因外部衝擊所需的調整,政府將採取滾動式檢討與修正。他解釋,減碳不僅是環境責任,也是企業降低營運成本的重要途徑。
「我們會給予企業最大的協助,幫助他們在這波挑戰中存活下來,繼續推動減碳。」彭啓明指出,政府將動員各單位,全力協助企業評估並導入最佳減碳方案,特別針對台灣作為全球關鍵供應鏈的一環,推動綠色低碳供應鏈差異化經營。對於受到關稅衝擊最為嚴重的行業,則會啟動專案輔導,提供資源整合與技術支援,協助度過難關。
第二,當前的關稅海嘯同時也是產業轉型的契機。「回顧國際氣候談判30年來,雖然曾有進度放緩,但從未有任何國家回頭放棄淨零承諾。」彭啓明指出,基於此信念,政府將利用此波外部衝擊催化產業進行「雙軸轉型」,即同步推動數位化與綠色化。透過數位技術提升製造與管理效率,並結合綠色創新,強化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最後,為因應未來市場與就業結構的變化,政府已在過去10個月內規劃「綠領人才培訓」及設立百億元「綠色成長基金」,預計5月下旬啟用。彭啓明表示,此可協助年輕世代創造更多綠色就業機會,並針對因供應鏈重組受衝擊的勞動者,提供再培訓及轉職協助。政府期望將關稅衝擊化危機為轉機,不僅守住產業基礎,更為國家注入新的成長動能。
「化廢為寶」迎戰全球壁壘,打造綠色台灣品牌
面對全球貿易壁壘,彭啓明強調,台灣必須同步推動數位化與綠色化雙軸轉型,並完善氣候與循環經濟政策。政府將從法規、技術、資金與國際合作四大面向,聚焦五大主軸:加強氣候政策與碳治理、優化政策工具應用、推動產業轉型與跨部會協作、深化國際參與與政策對接,以及推動循環經濟並加速產業國際化,以全面提升產業綠色競爭力。
環境部已擬定 20 項旗艦行動計畫與 6 項制度創新,涵蓋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與農業五大領域,透過跨部會協作,推動再生能源擴充、企業合作與深度節能服務。
在高碳產業示範碳補償、電氣化與替代燃料等技術,並成立「綠色成長先行者聯盟」,結合企業、學研與金融力量,加速低碳升級。環境部與經濟部將在台南沙崙等產業聚落設立示範基地,以實際案例帶動全國產業鏈轉型。

為進一步化危機為轉機,政府將全面盤點鋰電池、銅、鎳等稀有金屬與戰略物資,並力推《資源循環促進法》於年底前立法,確保至少九成回收資源在國內再製。
「這些將有效降低台灣對外資源依賴,尤其是在地緣政治風險提升的背景下,能確保國內產業供應鏈的穩定性。」彭啓明以鋰電池為例指出,國內回收率僅7成,剩餘28%轉化成「黑粉」仍出口至國外;未來將透過補助與技術輔導,提高廢電池處理能量,力求將所有回收物料留在台灣。
除此之外,成立循環再設計中心與「關鍵資源國家隊」,提供第三方驗證與資料追溯平台,鼓勵新創和中小企業運用再生材料,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綠色台灣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