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專家觀點

認識「供應鏈議合」,帶出三項供應鏈減碳認知誤區?

企業與供應商共同合作—即常聽到的供應鏈議合(engagement)。freepik

|

如果你問我,什麼樣的社群文化對學習最有幫助,我會建議你走一趟綠學院產業小聚交流。與一群認知水平差不多的人討論、互相激盪,這種感覺是會上癮的。平時工作就不容易創造這樣的氛圍,尤其在一大堆人的供應鏈低碳行動中,充斥各種「每個字都對,組合起來卻不太到位」的說法,就成了家常便飯。

接下來的兩分鐘,我們先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在產業小聚中與你的供應鏈合作夥伴坐在一起交流,我們要一起談一個比較進階的議題:供應鏈議合(engagement)。若你對ISO 14064和ISO 14067尚不熟悉,建議你先看綠學院之前的系列文章,再加入我們。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供應鏈議合:幫供應商減碳,其實就是在幫自己減碳

公司減碳不單只是自己的事,而是會跟其他公司、供應鏈或國家一起算總帳。你的上游供應商的排放量,會計入成你的類別四排放;因此如果能幫上游供應商減碳,就等於幫自己減碳。

以臺灣的優勢產業—ICT產業為例,其類別一及類別二的排放量僅約占30%,有65%~70%的排放量來自於上下游的間接排放。也因此,除了專心減少自身生產過程中的排放之外,近期產業降低盤查排放量的重要策略之一,即是與供應商合作,更高效地生產、或共同開發能夠在客戶使用和丟棄時消耗較少能源的產品和服務,如此將反過來減少其排放量。

而品牌商為什麼壓力最大,一直要求他的供應商減碳呢?因為品牌商位於最下游,他的供應商全部都是他的上游,所以要透過企業與供應商共同合作—即常聽到的供應鏈議合(engagement)。認知誤區就從這裡開始了。

認知誤區一:幫供應商買綠電,減碳又賺錢

供應鏈議合不是只議減碳事務,企業會想,減碳最快的途徑似乎是買綠電,且《為什麼台灣還沒有企業揪團成功買綠電?》提到綠電團購,那何不自己成立一家再生能源售電業,替供應商買綠電,還可以賺一筆,減碳又賺錢?

想要賺錢的動機將讓你陷入大麻煩。你很快就會發現,目前臺灣已發放的再生能源售電業執照已超過五十張,然而這些售電業當中不乏大型再生能源發電業、租賃業、土地開發商及電機電子大廠,然而根據這些售電業的電業月報來看,能獲益的又有多少呢?

能源市場靠的是拚規模,屬於後端銷售的售電業是服務業,需投入售後服務成本,而電力做不了品牌溢價,收不了高額的服務費,再加上貨源不足及貨源不穩,需要突破重重困境才能順利經營,更不用說只購買綠電也無法達到淨零,供應鏈議合依靠這招不是好生意。

圖/「幫供應商買綠電減碳又賺錢」這個觀點含有認知誤區。unsplash by Michael Förtsch

認知誤區二:投資供應商拿到碳權,再拿來抵減

許多供應鏈中的大公司因為自身已經是排碳大戶,也就是受管制對象,肩負強制性的減量義務,因此在排放源邊界內的減量成效一般來說已不能再轉成碳權。

在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態下,他們會想要投資供應商做減量、並共享減量過程所產生的碳權,再用這些碳權滿足品牌商的碳中和要求。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又符合供應鏈議合精神的策略,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剛剛說幫供應商減碳,其實就是在幫自己減碳,因此,供應商的減碳成效事實上已反應在公司自身的盤查結果之內,若拿供應商減量得到的碳權來做碳中和,這會有減量成效重覆計算的疑慮、進而被批評有漂綠之嫌。

同理,公司也應該盡可能不要拿過去已經發生減量成效的碳權來抵減公司「當前或未來」的排放責任,因為過去碳權背後的那些減量成效、事實上已反應在公司的盤查結果中,若再拿這些碳權來抵減後續的排放責任,容易產生爭議。

延伸閱讀:產品碳足跡如何降?先破除「回收物應物美價廉」迷思

認知誤區三:用綠色採購要求供應商,就代表減量

因為供應鏈議合是很新的觀念,還沒有統一的做法,因此許多公司就會參考政府用的綠色採購法來要求供應商,但其實綠色採購涵蓋面向很廣,有些做法不一定代表減量,因此要精確審視各個產品的碳足跡,避免做了一堆都沒幫助。

公司低碳轉型過程中的手段必須與目標相符,才不會在各種減量工具與抵換工具中迷路,供應鏈議合相當高大上,而實際作為仍需要打磨並落實。

圖/供應鏈議合(engagement)相當高大上,不過實際作為仍需要打磨並落實。pexels by Lukas

延伸閱讀:中鋼免費帶領客戶減碳,盼鋼鐵業無痛轉型!

本文轉載自綠學院/文:劉哲良(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標題:供應鏈議合是什麼?三個供應鏈減碳的認知誤區

【關於作者】
劉哲良
一個安裝了「第三隻眼」的環境經濟學家,擅長辨別抽象的價值,看見萬物之間互相關聯及共生的網絡,其頭腦清晰的程度,任何偽裝或說不通的邏輯都瞞不了他。協助修訂《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專長非市場價值評估,也就是幫沒有市場的東西估價,目前擔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